- 年份
- 2024(11078)
- 2023(15504)
- 2022(13351)
- 2021(12361)
- 2020(10327)
- 2019(23944)
- 2018(23528)
- 2017(45626)
- 2016(24467)
- 2015(27640)
- 2014(27279)
- 2013(27548)
- 2012(25497)
- 2011(23301)
- 2010(23133)
- 2009(21400)
- 2008(20534)
- 2007(17847)
- 2006(15878)
- 2005(14264)
- 学科
- 济(121225)
- 经济(121108)
- 管理(68127)
- 业(64671)
- 方法(51874)
- 企(51010)
- 企业(51010)
- 数学(46085)
- 数学方法(45713)
- 中国(29891)
- 农(28655)
- 地方(24733)
- 财(24586)
- 学(23487)
- 业经(23282)
- 贸(21093)
- 贸易(21082)
- 易(20426)
- 农业(19697)
- 制(18088)
- 环境(17077)
- 和(16265)
- 融(15785)
- 金融(15784)
- 理论(15525)
- 银(15338)
- 银行(15287)
- 地方经济(15143)
- 技术(14831)
- 行(14658)
- 机构
- 大学(361963)
- 学院(357428)
- 济(159846)
- 经济(156936)
- 管理(140713)
- 研究(126982)
- 理学(122275)
- 理学院(120912)
- 管理学(119070)
- 管理学院(118427)
- 中国(94572)
- 京(77081)
- 科学(75497)
- 财(69043)
- 所(63710)
- 研究所(58198)
- 农(57756)
- 财经(56346)
- 中心(55522)
- 业大(52640)
- 经(51488)
- 经济学(50370)
- 江(49912)
- 北京(49112)
- 范(45721)
- 院(45390)
- 经济学院(45345)
- 师范(45329)
- 农业(45256)
- 财经大学(42044)
- 基金
- 项目(243550)
- 科学(192465)
- 基金(180032)
- 研究(177090)
- 家(157420)
- 国家(156200)
- 科学基金(133810)
- 社会(115237)
- 社会科(109478)
- 社会科学(109450)
- 基金项目(94719)
- 省(91339)
- 自然(85623)
- 自然科(83650)
- 自然科学(83630)
- 自然科学基金(82192)
- 教育(79982)
- 划(77549)
- 资助(75082)
- 编号(69671)
- 成果(56456)
- 部(55151)
- 重点(54387)
- 发(52488)
- 创(49818)
- 国家社会(48863)
- 课题(47757)
- 教育部(47594)
- 创新(46620)
- 科研(46314)
- 期刊
- 济(173458)
- 经济(173458)
- 研究(110614)
- 中国(64513)
- 学报(56074)
- 科学(52357)
- 农(51848)
- 管理(51493)
- 财(50049)
- 大学(42704)
- 学学(40337)
- 农业(36355)
- 教育(33743)
- 融(30117)
- 金融(30117)
- 技术(30028)
- 经济研究(29456)
- 财经(28504)
- 业经(24750)
- 经(24522)
- 问题(22672)
- 技术经济(19551)
- 业(19306)
- 贸(19113)
- 世界(17920)
- 理论(16968)
- 统计(16957)
- 图书(16753)
- 国际(16422)
- 科技(15943)
共检索到526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陈娟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并且比较分析了资本、劳动的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进行了分阶段比较研究.作者发现,资本投入的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变化明显;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霞 胥敬华 曾铖 郭兵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各中心城市都将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问题。该文运用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中国17个中心城市2000~201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采用松弛变量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城际差异。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在13年间提升了2.3%,其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中西部中心城市仅依靠城市固定投资不能实现GDP产出最优,同时对投资松弛变量的测算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投资已不能促进上海等东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誉文 徐从才
文章采用1993—2014年中国批发和零售业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对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转型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自2006年起从技术驱动型转向资本驱动型,转型实现路径与最优路径之间出现明显偏差;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尤其是技术无效率程度加深是转型问题产生的根源。具体而言,全要素生产率以2004年为时间节点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就各分解项来说,配置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规模效率变化、技术进步指数,尤其是技术效率变化则是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的主要原因。此外,人力资本水平变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加深,电子商务竞争激烈,产业自身存在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都是可能导致技术无效率程度加深的重要因素。最后,文章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从流通组织、流通制度、流通技术、流通体制机制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转型的政策建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誉文 徐从才
文章采用1993—2014年中国批发和零售业的省际面板数据,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对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转型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自2006年起从技术驱动型转向资本驱动型,转型实现路径与最优路径之间出现明显偏差;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明显放缓,尤其是技术无效率程度加深是转型问题产生的根源。具体而言,全要素生产率以2004年为时间节点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就各分解项来说,配置效率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规模效率变化、技术进步指数,尤其是技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易纲 樊纲 李岩
针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仅仅依赖于投入驱动的观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随后提出了四点中国经济存在效率提升的证据。接着在回顾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要与发达国家不同 ,并指出了具体方法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新兴经济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志强 康春鹏
运用多投入多产出模型,从产出、投入两个角度测算分析信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等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产出视角的分析表明:相比非信息产业以及信息应用产业,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且存在"硬"强"软"弱的结构问题。基于投入视角的分析表明:资本投入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全要素生产率(TFP),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低。从动态演变来看,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剧烈波动都发生在经济危机后,而且往往伴随着全要素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反向剧烈波动,表明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投资的过度增长往往伴随着低效率。
关键词:
信息产业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唐建荣 杜聪 李晓静
基于2005~2013年中国物流产业省际面板数据和资源因素约束条件,采用GML指数方法,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源泉、时序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并判别了技术创新者。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5%,远低于传统增长速率6.5%;技术进步是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动力不足;各地区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差异较大;技术创新者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最后,提出了提升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郑玉歆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们由以往赞扬东亚的成功转变为批评其失败。我们注意到,这一转变使克鲁格曼“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在中国变得颇为流行。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学者在各种场合重复着克鲁格曼对东亚增长方式的批评。还有的学者认为,东亚发生的危机是“对依...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心勇 赵丽芬
合理评价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发现32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平均增长率为1.49%,其增长主要来自制度变迁,这一结果与我们观测到的实际情况及众多文献均较为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发现2006—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地产拉动的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经济增长的模式在2006—2007年达到阶段性高峰,而随后为应付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刺激政策使其达到近年来的顶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文章基于我国2003—2015年29省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矩估计实证方法,探讨我国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不会因为区域不同而影响作用效果。进一步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部构成要素看,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技术进步的提升,但却抑制经济技术效率的改善,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谭洪波 郑江淮
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而中国则不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本文在Baumol、Oulton和Sasaki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两部门模型来解释中国这种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寻找其原因所在。模型证明了这种状况是由于中国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的TFP增长率为零造成的,随后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与日、美、德、法相比,中国服务业TFP增长率显著低于这几个国家的服务业TFP增长率。由于服务业中的生活服务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属于真正的"滞后部门",因此,...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范海君
运用TFP的变动来对经济增长潜力展开分析,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常见研究思路。从新古典模型出发,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TFP进行估算分解,并构建TFP、GDP增长、资本增长和劳动力增长之间的VAR模型。实证研究认为,目前中国已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本要素的有效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将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注重进行技术基础的革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VAR模型 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永军
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出1978~2008年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指数,并按时间趋势和区域分析了其变动情况。分析表明,江苏省整体上虽然技术效率没有改善,但是1978~2000年在技术进步带动下,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正增长态势,2001~2008年由于技术进步率出现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也出现了负值;从区域层次上看,苏南、苏中、苏北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2%、1.2%、-0.04,经济增长动力来源呈现明显的差异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吴延瑞 颜鹏飞
本文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测度了APEC17个国家和地区1980—2004年包含CO2排放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首先,估计了对CO2的排放没有管制、CO2排放水平保持不变、CO2排放水平减少三种情形下的生产率指数及其成分。其次,对影响环境管制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的结论有:在平均意义上,考虑环境管制后,APEC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提高,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源泉;17个国家和地区中,有7个国家和地区至少移动生产可能性边界1次;人均GDP、工业化水平、技术无效率水平、劳均资本、人均能源使用量和开放度均对环境管制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华萍
本文计算了从1993年到2001年间中国29个省份的生产率增长数据的曼奎斯特指数,然后通过面板数据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不同教育水平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我们的结果显示,大学教育对效率改善和技术进步都具有有利影响,而中小学教育对于效率改善具有不利影响;而且,大学教育对效率改善的有利影响是通过具有大学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向更有效率的非国有企业再分配实现的。
关键词:
中国经济 曼奎斯特指数 教育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