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92)
- 2023(10457)
- 2022(8858)
- 2021(7803)
- 2020(6353)
- 2019(14341)
- 2018(14100)
- 2017(27010)
- 2016(14160)
- 2015(15845)
- 2014(15881)
- 2013(15936)
- 2012(15334)
- 2011(14376)
- 2010(14658)
- 2009(13448)
- 2008(12971)
- 2007(11669)
- 2006(10919)
- 2005(10273)
- 学科
- 济(91219)
- 经济(91163)
- 业(35780)
- 管理(35241)
- 方法(27596)
- 地方(27011)
- 企(25744)
- 企业(25744)
- 数学(24014)
- 数学方法(23870)
- 中国(23226)
- 农(21137)
- 业经(19690)
- 地方经济(17184)
- 学(15002)
- 农业(14886)
- 产业(14004)
- 发(13202)
- 贸(12775)
- 贸易(12765)
- 易(12218)
- 环境(12150)
- 融(11983)
- 金融(11982)
- 制(11913)
- 技术(11438)
- 银(11296)
- 银行(11269)
- 行(11093)
- 财(10386)
- 机构
- 学院(218401)
- 大学(215854)
- 济(105815)
- 经济(103955)
- 研究(83763)
- 管理(80558)
- 理学(68132)
- 理学院(67304)
- 管理学(66368)
- 管理学院(65946)
- 中国(62243)
- 科学(48672)
- 京(46566)
- 所(42895)
- 财(42497)
- 研究所(38703)
- 农(37878)
- 中心(36580)
- 江(34261)
- 经济学(33750)
- 财经(33484)
- 业大(31027)
- 经(30237)
- 经济学院(30065)
- 北京(29990)
- 范(29768)
- 师范(29483)
- 农业(29316)
- 院(29255)
- 州(27090)
- 基金
- 项目(139210)
- 科学(110747)
- 研究(102860)
- 基金(100595)
- 家(87539)
- 国家(86842)
- 科学基金(74198)
- 社会(68840)
- 社会科(65547)
- 社会科学(65534)
- 省(55798)
- 基金项目(52605)
- 划(45668)
- 教育(45335)
- 自然(44687)
- 自然科(43649)
- 自然科学(43641)
- 自然科学基金(42924)
- 资助(40890)
- 编号(40274)
- 发(37935)
- 成果(32204)
- 重点(31774)
- 发展(31262)
- 展(30787)
- 部(30233)
- 国家社会(29297)
- 创(29286)
- 课题(28807)
- 创新(27468)
- 期刊
- 济(129542)
- 经济(129542)
- 研究(71374)
- 中国(48620)
- 农(35812)
- 管理(32100)
- 学报(31123)
- 科学(30671)
- 财(29457)
- 农业(24842)
- 大学(23917)
- 学学(22581)
- 教育(22218)
- 经济研究(21923)
- 融(21721)
- 金融(21721)
- 技术(20968)
- 业经(20889)
- 财经(17382)
- 问题(16733)
- 经(15398)
- 技术经济(14004)
- 业(13103)
- 世界(12384)
- 贸(12187)
- 统计(11670)
- 商业(11659)
- 经济问题(10943)
- 国际(10853)
- 策(10648)
共检索到348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赵晓军 王开元
本文使用产业网络模型,考察了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结合产业网络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结合需求重要性效应、自投入网络效应和部门间网络效应,总称为放大效应,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而产业结构调整会影响上述效应。本文进一步使用WIOD数据测算了中国2000—2014年不同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结合放大效应对经济发展的真实影响,结果表明放大效应前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截然不同。此外,对部门放大效应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检验表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引起放大系数的正向变化,并且在工业部门该机制最突出。本文从产业网络视角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皮建才
因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引进技术的后发优势,而技术设备的引进表现在资本存量的增加上,而不是表现在研发的增加上,所以当发展中国家采用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核算公式时会低估发展中国家的TFP增长率,这就是经济发展中的TFP悖论。本文发展了一个正式模型来调和这一悖论,模型分析表明,传统方法的低估会随着发展中国家用于引进技术的资本量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的增加而增大。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建 王博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普及程度、网络信息资源和数字经济环境与效果四个维度构建衡量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6—2019年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面板门槛模型等多种计量方法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绿色TFP的提升,从而从绿色生产率的视角验证了数字经济完全可以成为支撑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绿色TFP提升的新力量,这一研究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渠道来促进绿色TFP的提升;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较高的情况下,数字经济的绿色生产率增长效应更为突出;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绿色TFP具有更为明显的积极影响。这一研究不仅为评估数字经济的影响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依托数字经济推动国内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改革
[作者]
万晓榆 罗焱卿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数字融合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15—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引入技术进步作为两者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数字产业分指数、数字融合分指数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554、0.314、0.250、0.477,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的中介效应为31.3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率,该优势集中体现在东部地区具有更加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分维度来看,在区域异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中,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大,数字融合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小,表明东部地区与非东部地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数字接入鸿沟"。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应重视数字底层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鸿沟",完善政府数字治理与服务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晓辉 刘莹莹 彭留英
随着数字技术革命的兴起,数字经济日益成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着重关注数字经济的绿色价值,从要素配置扭曲的视角切入,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论显示: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优化资本配置扭曲,从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是缓解劳动力配置扭曲的作用机制并不成立;数字经济可以优化南方城市的劳动力和资本配置扭曲,但南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靠数字经济的绿色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效应,北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主要依靠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中心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其引致的"虹吸效应"阻碍了外围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结构性"的提升效应,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长久提升的动力来源。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马永军
本文以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代理变量,采用时变参数模型研究了投资、消费以及消费各部分构成与TFP增长率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TFP增长率均值为0.045,处于较低水平;(2)消费增长率对于TFP增长率的拉动作用要远强于投资增长率;(3)政府消费增长率对于TFP增长率的拉动作用整体上要远弱于居民消费增长率;(4)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对于TFP增长率的拉动作用要弱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率,但其影响系数呈显著上升趋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董运来 赵慧娥 王大超
本文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方法对辽宁省1991—2006年农业发展进行了定量测度,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发展源泉做了简要分析。探讨了资本、劳动力和广义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现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还属于劳动力推动型的发展,而资本的贡献率较低。所以,未来加大资本使用效率应该是辽宁省农业经济发展转变的主要方向。另外,技术创新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发展 辽宁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周庆元
运用2000—2013年的数据,借助于索罗余值法测算2001—2013年我国农业部门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农业部门和整体经济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4年,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带动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阶段。第二阶段为2005—2007年,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带动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阶段。第三阶段为2008—2013年,我国整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都处于上升水平,两者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有缩小趋势,从两者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整体经济带动农业部门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或下降的过程。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 经济 对比分析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莉 程可为 赵敬陶
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加大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发展质量提升是当前学术界与政策层关注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以Melitz(2003)的生产率异质性企业市场退出模型为基础,使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企业微观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城市层面数据,计算微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考察了工业用地价格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工业用地价格的上升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存在选择效应;政府对工业用地价格的负向扭曲会降低本地区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选择效应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明显大于国有企业,对小企业的影响明显大于大企业;工业用地价格的提升能够通过影响高生产率企业选址继而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并不能促进低生产率企业的退出。本文的研究既能对以往普遍存在的"土地引资"政策进行评价,也能对目前推广试行的"亩均论英雄"改革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工业用地成本 全要素生产率 选择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冬梅 孙阳阳
数字经济已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城市数据,构造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结合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地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管理效率等途径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非国有企业、创新型企业以及处于数字化关注程度高的地区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不仅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巧然
对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与机制进行理论分析,采用熵值法和SBM模型测度2011—2019年我国19个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该结论在统计上是稳健可靠的;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是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传导机制,但产业结构尚未成为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渠道;数字经济的作用遵循梅特卡夫法则,即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正向且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断提升;数字经济对外围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比中心城市更显著,说明数字经济对绿色发展的扩散效应大于虹吸效应,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普惠性质。因此,应继续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构建全面覆盖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持续优化地区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要素配置功能;在城市群内部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中心城市着力优化软环境,借力数字经济纠正产业间要素错配,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间融合;外围城市把握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契机,借助数字化建设红利提升资源可获得性和区域协作能力,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延泽 龚新蜀 赵贤
文章基于2015—2019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替换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计算方法、更换模型以及采用工具变量进行验证后结论依旧成立;第二,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第三,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会受到行业、企业产权属性以及所处地区的影响,在中高技术制造业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中,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刚 魏修建 解芳
准确评估区域对外开放、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举措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面板数据熵权法以及表征经济高质量发展供给侧和需求侧的44个指标,测度了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18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其次,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视角考察了区域对外开放、全要素生产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显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较低水平的空间集聚特征,区域对外开放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后,提出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打造高水平开放体系、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强区域之间的交通网络设施联通对接等建议,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闫彦
本文通过全要素生产率的含义、基本方程及电力企业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数学模型的研究,论述了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这三大因素,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要素,并进一步阐述了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来衡量技术进步在电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集约型 经营效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冬 杨万平
从要素投入和产出结构的互动视角来剖析全要素生产率演变,有利于促进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的有机协同,加快释放全要素生产率的“结构红利”和“技术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文考虑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社会公平和环境协调等多重诉求,尝试构建面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框架,提出两期修正混合距离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从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的双重效应分解视角来揭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演变来源和协同差异。研究发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通过技术进步单轮驱动,其中产出优化效应贡献较大,以“发展平衡—产出增长—污染治理”的贡献依次递减,而投入集约效应以“环境建设—能源—劳动—数据—资本”的贡献依次递减。2013年和2016年是南北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由扩大到小幅缩小的重要节点,北方投入集约效应较大,南方则以产出优化效应为主,且其数据要素贡献更大。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协同差异不断缩小,来自投入集约效应的差异贡献较大,且环境建设和数据的差异贡献不断上升。南北方协同差异相近,但北方主要来自能源集约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的差异贡献,而南方则以环境建设、劳动和数据要素等投入集约效应和发展平衡效应的差异贡献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