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98)
- 2023(2915)
- 2022(2597)
- 2021(2613)
- 2020(2336)
- 2019(5632)
- 2018(5827)
- 2017(11307)
- 2016(6230)
- 2015(7166)
- 2014(7165)
- 2013(6858)
- 2012(5953)
- 2011(5421)
- 2010(5666)
- 2009(5287)
- 2008(4905)
- 2007(4305)
- 2006(3662)
- 2005(3215)
- 学科
- 济(26345)
- 经济(26328)
- 方法(16787)
- 管理(15805)
- 数学(15641)
- 业(15257)
- 数学方法(15174)
- 企(13379)
- 企业(13379)
- 农(5551)
- 理论(5442)
- 中国(5178)
- 学(4696)
- 业经(4579)
- 财(4386)
- 贸(4139)
- 贸易(4136)
- 易(4031)
- 教学(3705)
- 制(3690)
- 技术(3496)
- 策(3410)
- 和(3371)
- 农业(3340)
- 划(3173)
- 地方(3116)
- 银(3111)
- 银行(3094)
- 融(2956)
- 金融(2955)
- 机构
- 学院(86892)
- 大学(85761)
- 管理(34328)
- 济(32006)
- 经济(31318)
- 理学(30210)
- 理学院(29902)
- 管理学(28896)
- 管理学院(28775)
- 研究(27354)
- 中国(19721)
- 科学(19127)
- 京(18046)
- 农(17833)
- 业大(16051)
- 所(14911)
- 农业(14600)
- 研究所(13799)
- 财(13274)
- 江(12764)
- 中心(12693)
- 技术(11105)
- 北京(11001)
- 财经(10905)
- 州(10321)
- 范(9939)
- 经(9929)
- 农业大学(9845)
- 师范(9788)
- 经济学(9417)
- 基金
- 项目(61703)
- 科学(47693)
- 基金(44372)
- 研究(40302)
- 家(40165)
- 国家(39931)
- 科学基金(34037)
- 省(25646)
- 自然(24644)
- 自然科(24156)
- 自然科学(24151)
- 社会(24061)
- 自然科学基金(23707)
- 社会科(22912)
- 社会科学(22906)
- 基金项目(22838)
- 划(21348)
- 教育(20226)
- 资助(20145)
- 编号(16356)
- 重点(14359)
- 计划(13103)
- 部(12997)
- 创(12870)
- 成果(12285)
- 发(12211)
- 科研(12147)
- 创新(12077)
- 课题(11532)
- 科技(11479)
共检索到118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国贤 沈其荣 范晓荣
为寻求合理调控旱作栽培水稻生长发育的理论依据,采用土培试验研究比较了覆盖旱作水稻与传统淹水栽培水稻生理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旱作后苗期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增加,叶片叶绿素a,b含量及其总量均显著增加,但两者比值不变,根系和叶片硝酸还原酶及硝态氮明显增加,光合速率显著降低.进入抽穗期后,旱作水稻叶片叶绿素a,b含量及其总量仍显著高于淹水处理,且两者比值比淹水处理低0.12,根系和叶片硝酸还原酶及硝态氮仍高于相应淹水处理,特别是旱作水稻根系累积大量硝态氮,光合速率接近.水稻旱作后内源激素变化显著,与淹水处理比较,旱作水稻孕穗期叶片ABA,根系ABA和根系GA1/3显著增加,叶片GA1/3,叶片i...
关键词:
水稻 覆盖旱作 全生育期 生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樊红柱 曾祥忠 张冀 吕世华
通过田间试验对覆膜旱作、覆秸旱作和传统淹水3种水稻栽培模式下土壤温度、水稻生长状况、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水稻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栽培水稻产量(6511.5 kg.hm-2)高于传统淹水(5609.1 kg.hm-2)和覆秸旱作(4798.5 kg.hm-2),覆盖栽培(覆膜或覆秸)模式能明显降低水稻耗水量,节水率达63%。由于水稻覆膜栽培能增温保墒,移栽后具有生长恢复快、返青早、无效分蘖少的特点;其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传统淹水和覆秸旱作栽培,使覆膜旱作水稻有较高的增产效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新宇 徐阳春 沈其荣 周春霖 K Dittert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作水稻和不同地表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水作稻田当季用水总量是旱作稻田的 3 5~ 3 7倍 ,旱作稻田灌溉水生产效率是水作稻田的 1 0 6~ 1 6 4倍 ,田间总水分利用效率也达到水作的 3倍左右。尽管地表覆盖有较好的保墒增温效果 ,但因水分胁迫使旱作水稻生育期较水作延长 4~ 1 0d ;旱作中的覆膜处理保墒增温效果最好 ,灌水量最低 ,其耕层土壤温度比其他旱作处理平均高 1℃ ,生育期延长时间最短。水作、覆膜、盖草和裸露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为 95 74、 85 1 8、 84 81和 7833kg·hm-2 。覆膜处理虽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水稻 地表覆盖旱作 水分利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琳 李勇 周毅 徐阳春 郭世伟 沈其荣
以常规水作为对照,研究了覆膜旱作、覆盖秸杆旱作和裸露旱作处理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田间测定了不同处理条件下旱作水稻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干物质转移、氮素转移以及土壤矿质氮动态的变化,并对土壤氮素表观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覆盖秸秆旱作可以促进旱作水稻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向籽粒的转移。覆盖秸秆旱作处理的水稻开花前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比常规水作、覆膜旱作和裸露旱作处理的高13%、15%和29%,氮素转移量则高出19%、18%和24%。从氮素表观平衡角度来看,旱作处理更能促进氮素盈余,覆盖秸秆旱作处理能增加土壤无机氮残留,提高氮素有效性。覆盖秸秆旱作比常规水作处理增产13.3%,氮肥利用率达33.5%。...
关键词:
水稻 旱作 覆盖 干物质转移 氮素转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立勇 林而达 孙芳 赵海燕
为揭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温度增高对水稻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机理,采用半开放式二氧化碳温度梯度系统对水稻全生育期进行梯度处理。研究表明,550μmol/mol CO2浓度及温度升高1.5℃、650μmol/mol CO2浓度及温度升高2.0℃处理提高了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灌浆期比对照(400μmol/mol及自然温度下)分别增加13.41%~16.74%,但对叶绿素a/b的比值影响较小;可溶性糖含量从拔节期开始随CO2浓度及温度增加而升高,增幅为6.06%~14.82%;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上各处理结果均低于对照;脯氨酸含量在生育前期高于对照,在抽穗期趋于相同,在灌浆前期明显低于对照。表明C...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皓峰 杨启良
为准确还原松针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设置0.29、0.58、0.87g/cm~2共3个不同的松针覆盖水平(分别记为F_1、F_2、F_3)和不覆盖松针处理(F0)进行一维土柱垂直入渗试验,以van Genuchten模型为基础,针对松针覆盖层的特性设置相应的水力特征参数,并使用HYDRUS–1D对土柱入渗和蒸发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与F0相比,松针覆盖处理F_1、F_2、F_3的土壤蒸发量随松针覆盖层厚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松针覆盖处理能明显降低土壤蒸发量;松针覆盖土壤会优先蒸发松针覆盖层内部的水分,F3在0~300 min时段内始终保持着3种覆盖处理中最高的时段蒸发量和累计蒸发量,且时段蒸发量呈现出随时间逐渐减小的趋势;4种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主要在5 cm以上的浅层土壤中表现出较大的区别,试验截止时,F_1、F_2、F_3在该深度下的地表土壤含水量较F0提升比例分别为67.3%、94.9%、110.2%;7.5~17.5 cm深度下,F_1、F_2、F_3的土壤含水量相比F0的均有提升,但相互之间差距不明显;4种处理在20cm以下的深层土壤含水量虽然较为接近,但湿润锋深度随覆盖量增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HYDRUS–1D模型的模拟值同实测值间的均方根误差低于0.025,相关系数高于0.6,拟合程度较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皓峰 杨启良
为准确还原松针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设置0.29、0.58、0.87g/cm~2共3个不同的松针覆盖水平(分别记为F_1、F_2、F_3)和不覆盖松针处理(F0)进行一维土柱垂直入渗试验,以van Genuchten模型为基础,针对松针覆盖层的特性设置相应的水力特征参数,并使用HYDRUS–1D对土柱入渗和蒸发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与F0相比,松针覆盖处理F_1、F_2、F_3的土壤蒸发量随松针覆盖层厚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松针覆盖处理能明显降低土壤蒸发量;松针覆盖土壤会优先蒸发松针覆盖层内部的水分,F3在0~300 min时段内始终保持着3种覆盖处理中最高的时段蒸发量和累计蒸发量,且时段蒸发量呈现出随时间逐渐减小的趋势;4种处理的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主要在5 cm以上的浅层土壤中表现出较大的区别,试验截止时,F_1、F_2、F_3在该深度下的地表土壤含水量较F0提升比例分别为67.3%、94.9%、110.2%;7.5~17.5 cm深度下,F_1、F_2、F_3的土壤含水量相比F0的均有提升,但相互之间差距不明显;4种处理在20cm以下的深层土壤含水量虽然较为接近,但湿润锋深度随覆盖量增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HYDRUS–1D模型的模拟值同实测值间的均方根误差低于0.025,相关系数高于0.6,拟合程度较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凯 钟乐荣 丁文兵 李有志
为探明水稻应对白背飞虱取食胁迫的生理基础,分析了3个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R9810–T和丰源优272)在白背飞虱取食胁迫不同时间(0、3、6、12、18、24、30和36 h)的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白背飞虱取食胁迫下,水稻Rathu Heenati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变化小,R9810–T和丰源优272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3个水稻品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Rathu Heenati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小,R9810–T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下降趋势,丰源优27...
关键词:
水稻 白背飞虱 取食胁迫 保护酶活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莉霞 李广 燕振刚 刘强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验,得到早播(ESW)、正常播(NSW)、晚播(LSW)春小麦产量的实测值,利用APSIM模型模拟2016—2018年春小麦的产量,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对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进行分析;对春小麦产量与秸秆覆盖量、施氮量的耦合关系进行二次多项回归和通径分析,利用Matlab计算春小麦的最大产量及对应的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位于15%置信带内,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值为4.64%~12.22%,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的增长对春小麦的产量效应为正效应,相应关系表现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关系;ESW、NSW和LSW模拟情景下,春小麦最大产量分别为3 548.64、3 149.59、2 507.58 kg/hm~2;E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7 062.04、194.91 kg/hm~2;N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8 211.31、218.81 kg/hm~2;L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6 215.15、162.01 kg/hm~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董莉霞 李广 燕振刚 刘强
为量化分析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对旱地春小麦的产量效应和协同作用,在APSIM模型中,设置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2因素5个变化梯度,组合交叉设计25个处理,利用模型模拟25个处理的春小麦产量;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开展小麦大田试验,得到早播(ESW)、正常播(NSW)、晚播(LSW)春小麦产量的实测值,利用APSIM模型模拟2016—2018年春小麦的产量,将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对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进行分析;对春小麦产量与秸秆覆盖量、施氮量的耦合关系进行二次多项回归和通径分析,利用Matlab计算春小麦的最大产量及对应的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均位于15%置信带内,模型模拟精度较高,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值为4.64%~12.22%,表明该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的增长对春小麦的产量效应为正效应,相应关系表现为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变化关系;ESW、NSW和LSW模拟情景下,春小麦最大产量分别为3 548.64、3 149.59、2 507.58 kg/hm~2;E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7 062.04、194.91 kg/hm~2;N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8 211.31、218.81 kg/hm~2;LSW模式下,最佳秸秆覆盖量和施氮量分别为6 215.15、162.01 kg/hm~2。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文涛 贺智涛 辛明金
做了由纸膜覆盖和不覆盖与 3种灌溉方法组成的 6个处理 3次重复的盆栽试验。研制了一套土壤含水量检测系统 ,标定试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精度较高。利用该系统对各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进行了检测。在 3种不同灌溉方法条件下 ,纸膜覆盖处理与不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以及水稻全生育期用水量等指标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 ,纸膜覆盖对减少水田棵间蒸发具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
水稻 纸膜覆盖 土壤含水量 蒸发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芳 樊小林
在田间严格控制土壤灌溉条件下,以常规水田为对照,研究了覆盖旱种(地膜、稻草和裸地)对水稻农学性状及产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旱种水稻分蘖早,分蘖多,其中覆膜的效果优于覆草。增加每穴基本苗,可以提高成穗率,降低秕谷率。覆盖旱种的3个处理叶面积指数依次为覆膜>覆草>裸地。虽然覆盖旱种水稻的籽粒产量略低于或显著低于常规水田,但是覆盖旱种处理的生物量与常规水田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覆盖旱种处理的生物量还略大于常规水田,表明覆盖旱种水稻有增产的可能和潜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福海 肖波 张鑫鑫 王国鹏 李胜龙 姚小萌
[目的]探讨生物结皮层覆盖后对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7-8月,以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神木市六道沟小流域的生物结皮覆盖的黄绵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以相邻的无结皮黄绵土和风沙土为对照(距离在10 m以内),采用双环法和土柱法分别对其水分入渗特征进行测定,计算饱和导水率(K_s)、土壤水分入渗速率及土壤水分入渗参数(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并采用Philip模型、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对水分入渗过程进行模拟。[结果](1)无论是黄绵土还是风沙土,生物结皮均能降低不同土层土壤的K_s,且生物结皮对黄绵土的影响高于风沙土。在0~20 cm土层,与无结皮对照相比,生物结皮覆盖的黄绵土和风沙土上K_s平均分别下降了42.1%和25.6%。(2)基于双环法和土柱法的测定结果显示,在积水入渗条件下,生物结皮覆盖黄绵土的稳定入渗速率(0.29~0.55 mm/min)、平均入渗速率(0.57~0.58 mm/min)和累积入渗量(3.63~3.69 cm)与无结皮黄绵土相比分别减少了27.5%~45.0%,32.6%~58.4%和31.8%~61.0%;生物结皮覆盖风沙土的稳定入渗速率(3.30~4.13 mm/min)、平均入渗速率(3.06~4.25 mm/min)和累积入渗量(19.22~26.76 cm)与无结皮风沙土相比分别减少了2.4%~11.3%,1.6%~27.8%和5.5%~26.3%,且基于双环法测定的土壤水分入渗参数整体上略高于土柱法。相对黄绵土,生物结皮对风沙土水分入渗参数的影响较小。(3)不同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Horton模型对生物结皮覆盖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整体优于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结论]生物结皮层的覆盖降低了0~20 cm土层的渗透性,土壤水分入渗过程可以使用Horton模型进行拟合。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瀚之 余新晓 樊登星 孙佳美 常玉 梁洪儒
为研究褐土坡面径流流速受坡面黑麦草覆盖度的影响,在2个雨强(0.5、1.0 mm/min)和2个坡度(10°、20°)条件下人工模拟降雨,分析研究了5个不同黑麦草覆盖度(0、20%、40%、60%、80%)对坡面径流流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坡面径流流速随降雨历时延长而增加,最后达到稳定流速。坡面流的稳定流速与雨强和坡度呈正相关,与黑麦草覆盖度呈负相关。60%的坡面草覆盖度是一个拐点,高于此拐点时,坡面径流的流速差异较小,且坡度对流速的影响不十分显著。以黑麦草覆盖度拐点为界,分2段拟合了坡面流的稳定流速(V)与草覆盖度(C)、雨强(R)、坡度(θ)的方程:在草覆盖度≤60%时,V=47.75(1-...
关键词:
模拟降雨 流速 草覆盖度 拟合方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谭丽丽 潘英华 谷晓岩 夏艳玲 郝春红
本文以塿土和黄绵土作为实验材料,尝试使用BP神经网络方法(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模拟人工降雨条件下,间隔覆盖坡面的产流产沙状况。通过设置不同坡度、降雨强度、面积比,获得各种因素不同水平组合下的实测数据;以实际降雨强度、坡度、面积比、径流起始时间和初始含水率5个因子为输入变量、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为输出变量,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并检验其模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训练样本集平均相对误差为18.23%,预测样本集平均相对误差为5.21%;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拟合效果更理想,表现出更强的预测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