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50)
- 2023(10209)
- 2022(8287)
- 2021(7503)
- 2020(6081)
- 2019(13737)
- 2018(13538)
- 2017(24968)
- 2016(13235)
- 2015(15255)
- 2014(15405)
- 2013(15033)
- 2012(14255)
- 2011(13061)
- 2010(13496)
- 2009(12427)
- 2008(12152)
- 2007(11020)
- 2006(10219)
- 2005(9598)
- 学科
- 济(59213)
- 经济(59127)
- 业(38290)
- 管理(37781)
- 企(29277)
- 企业(29277)
- 中国(21366)
- 地方(19290)
- 农(18487)
- 技术(16308)
- 方法(15499)
- 业经(15244)
- 农业(12770)
- 制(12638)
- 数学(12505)
- 数学方法(12328)
- 融(11835)
- 金融(11833)
- 银(11264)
- 银行(11245)
- 行(11038)
- 学(11013)
- 贸(11011)
- 贸易(10998)
- 发(10866)
- 易(10586)
- 地方经济(10579)
- 理论(10532)
- 财(10228)
- 环境(9179)
- 机构
- 学院(194854)
- 大学(191206)
- 济(78948)
- 经济(77079)
- 研究(73135)
- 管理(69676)
- 理学(57811)
- 理学院(57048)
- 管理学(56091)
- 管理学院(55709)
- 中国(55334)
- 科学(43625)
- 京(42854)
- 所(37664)
- 财(35878)
- 研究所(33698)
- 中心(33021)
- 农(32465)
- 江(32222)
- 范(28916)
- 师范(28622)
- 北京(28095)
- 业大(27057)
- 财经(26849)
- 院(26666)
- 州(25961)
- 农业(24930)
- 技术(24698)
- 经(24135)
- 经济学(23414)
- 基金
- 项目(122309)
- 科学(95196)
- 研究(94445)
- 基金(83399)
- 家(72820)
- 国家(72122)
- 科学基金(60564)
- 社会(58122)
- 社会科(54981)
- 社会科学(54968)
- 省(50383)
- 教育(43598)
- 基金项目(43355)
- 划(41921)
- 编号(39597)
- 自然(36207)
- 自然科(35350)
- 自然科学(35344)
- 自然科学基金(34682)
- 资助(33250)
- 成果(33196)
- 发(33100)
- 课题(29609)
- 重点(28597)
- 创(26974)
- 发展(26694)
- 展(26218)
- 部(26024)
- 创新(25274)
- 年(24187)
共检索到321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江淮 章激扬
本文通过研究1980—2015年发明人才跨国流动技术中心度变化趋势,揭示高技术行业创新地理演进特征。结果显示:(1)全球高技术行业发明人才在地理上呈现多中心集聚的发展态势,美国、德国和日本依然保持强劲竞争优势,中国在高技术领域逐步崛起。(2)在生物医药行业,美国是全球绝对领先者,以中国为技术中心的“中心—外围”结构尚不明显;在计算机行业,中美技术中心度差距要大于中美在高技术领域的整体差距。(3)行业创新能力越强,往往伴随着发明人才的“大进大出”;行业创新能力对技术中心度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但主要体现在中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样本。(4)产业相对比较优势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但技术相对比较优势调节效应尚不显著;全球技术中心对发明人才流动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基于此,中国在全球发明人才战略布局上,对于面向未来和使命导向型的高技术创新领域,需通过产业竞争优势形成一批全球代表性的技术集群,广纳全球发明人才;同时,强调本地化激励,着重发挥本土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互动,强化三者的基础性研究投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郑江淮 孙冬卿 戴玮 师磊
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人才集聚,以此带动创新资源集聚,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对我国增强经济增长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欧洲专利局全球专利统计数据库(PATSTAT)挖掘了全球发明人才流动数据,对全球发明人才流动网络的空间结构变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全球发明人才流动网络的空间结构呈现多极化变迁特征,即少数中心国家(包括美国、德国、中国等)越来越重要,而多数外围国家逐渐边缘化。针对上述典型事实,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迁移模型,并基于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进行计量检验,发现发明人才流动存在互惠性、路径依赖效应、聚敛效应、传递结构和循环结构等内生机制,这些内生机制推动了全球发明人才流动网络的多极化趋势。此外,地区产业结构差异影响着发明人才的流动选择,是多极化变迁中极点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培育与创新中心国家的双向人才流动渠道,降低研发人员迁移成本,以优势高技术产业为抓手抢占新技术和新产品的高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郑江淮 陈喆 康乐乐
本文揭示了全球化中国家间技术互补和发明人才同步跨国流入流出的趋势,试图从产品内分工和创新实践中,提出一个国际技术发现假说,探讨国家间技术互补呈现先上升后稳中下降的发生机理,揭示了各国本地化创新资源禀赋和创新体系与发明人才流动之间的超模条件和正向群分匹配效应,由此从国家间技术互补变迁视角解释了发明人才双向跨国流动先升后降的发生机制,进一步分析了各国在国家间技术互补中形成整体比较优势、在本地化创新集聚中形成分散化创新极点等典型事实。实证检验发现,国家间技术互补显著促进了发明人才双向跨国流动;随着国家间文化以及制度距离的增加,国家间技术互补对发明人才双向跨国流动的促进作用将减弱;相比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高技术和中高技术行业的国家间技术互补能显著地促进发明人才双向跨国流动;行业比较优势是国家间技术互补促进发明人才双向跨国流动的重要传导机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加快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家间技术互补进一步深化、形成以自主可控技术为基础的跨国技术集群、加快“发明人才双循环”、制定发明人才多点集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刚波 官建成
本文聚焦于从事纳米研究的学术型发明人,即大学中同时具有国际期刊论文作者和专利发明人双重身份的研究人员(author-inventor),他们是联结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的纽带。通过比较学术型发明人和非学术型发明人的论文数量、被引频次和H指数,本文发现学术型发明人的研究绩效显著高于纯学术研究者,并且在高产作者和高影响力作者行列中占有更高的比例。本文使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专利活动对于学术型发明人研究绩效的作用,发现专利数量对于论文数量呈正向作用,但对论文质量有副作用。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引狮
目前,人工智能已逐步从创造工具向自主创造转化,对"发明人"角色提出了挑战。人工智能能否成为"发明人"关系到创造物的权利归属、专利审查程序、专利许可等制度修改。利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逻辑推理等方法从不同维度分析:人工智能将具有"发明"的意识能力,未来成为法律意义的"人"也不存在理论障碍。但是,人工智能成为"发明人",不仅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且要有充分的理由修改专利法。从专利制度看,人工智能成为"发明人"不符合专利法制定的目标,具体实施也存在障碍,目前亟待解决人工智能创造物的权利归属问题。应对挑战,应坚持专利法中"发明人"的基本规定,但可以要求申请人履行说明人工智能承担的义务。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发明人 专利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郑江淮 戴玮
全球范围内的发明人才流动对各国不同行业研发和生产分工进行了重构,加速了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变动,为中国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探讨发明人才跨国流动是否提升了全球价值链地位及其可能的内在机制,利用2000—2014年PATSTAT数据和WIOD数据对世界各国(地区)技术异质性行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在全球范围内,发明人才流入和流出均促进了高、中高和中低技术行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同时降低了低技术行业间接附加值出口份额,推动其优化调整;(2)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进行分解发现,受发明人才跨国双向流动影响,高技术和中高技术行业进口中间产品依赖缓解是其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主要机制,中低技术行业形成国内中间产品替代国外中间产品的攀升机制,低技术行业表现出行业内部的自我优化;(3)中高、中低技术行业发明人才流入和流出对其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大,经济危机对高技术行业发明人才流动的促进作用没有显著影响。此外,合作更密切的国家(如欧盟成员国)之间发明人才跨国双向流动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改善的效果更为显著。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了中国异质性行业吸引人才和攀升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战略含义与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晋伟 原梦
发明人网络是组织内部知识转移与交互的核心渠道,探究发明人网络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重组理论,构建发明人网络特征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利用2012-2021年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发明人网络整体聚类系数与平均路径长度均正向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知识重组再利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发明人网络特征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中发挥双重中介作用;协作研发深度会强化知识重组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上述研究揭示了知识重组能力与协作研发在发明人网络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对企业内部网络构建和知识资源优化等具有指导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青文
人工智能生成发明并非自然人发明,以其为主题申请专利时客观上难以填写“发明人”,这给以“自然人发明”为核心的专利制度带来严峻挑战。为了避免申请人将自然人作为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的发明人之乱象发生,有必要适当调整发明人制度和现行专利申请规则。按照专利法基本原理,填写发明人作为专利申请人的义务,其目的并非限制发明人署名权的行使,而是为了维护发明人对其发明创造所应享有的精神权利和经济利益。因人工智能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故无法作为适格的发明人。为了保障发明人正当行使署名权的自由,从法律规则的可操作性视角,可以不再强制要求专利申请人在申请文件中填写发明人,进而从专利法律制度层面解决人工智能生成发明申请专利过程中填写发明人的实践难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殷剑峰
在过去四十年中,全球发生的是储蓄率的持续下降而不是所谓的"全球储蓄过剩",因此不应该将全球经济失衡简单地归咎于高储蓄率国家。本文聚焦于决定全球宏观经济动态的两类国家:储蓄率持续下降的高收入国家和储蓄率持续上升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基于两类国家和全球人口结构变化的两个典型事实,本文建立了一个两国交叠世代模型,以分析全球储蓄率下降以及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失衡的机制。基于此模型的计量检验表明,高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并非对等的经济体,前者的储蓄行为决定了全球的储蓄率变动,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幼儿抚养比下降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为前者的储蓄率下降提供了条件。两类国家储蓄行为的非对等性是全球化时...
关键词:
储蓄不足 全球失衡 “中心—外围”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震
职务发明人的权益在职务科技成果技术许可中受到损害日益严重,而缺乏有效的救济手段,因为我国法律对于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的优先受让权的规定不明确。文章从文义解释、目的解释等多种解释途径试图明确该优先权的范围。然而答案是不明确的。但是在目前科技创新的环境下,我国有必要赋予职务发明人技术许可的优先受让权。技术许可的优先受让权,是完成人基于自己的发明创造享有的其它合法权益的有力保障,构成了对职务科技成果实施权的限制和有益的补充,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玉涛 张瑛
作为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明星发明人是企业的稀缺性资源。本文关注悄然兴起的明星发明人研究,利用网络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评述梳理明星发明人的内涵、分类与测量。首先,本文回顾了明星发明人的内涵演变,从早期仅强调发明人的业绩产出,再转到关注其影响关系,进一步挖掘了不同属性特征下明星发明人的内涵。其次,从产出和影响两个角度对明星发明人分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深化了明星发明人群体内部异质性的认识。再次,从产出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明星发明人的测量指标和标准进行分析,指出每一类测度方式的特点及不足,提出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测度方式的思路。最后,总结已有研究在内涵、分类与测量方面的不足之处,并为未来研究设计指明方向。
关键词:
明星发明人 内涵 分类 测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菲菲 李倩 黄鲁成 李欣
明星发明人有助于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绩效。目前对明星发明人的地位与功能探讨不足,导致企业无法全面掌握发明人信息,难以为研发活动招聘合适的人才。鉴于此,对机器学习领域明星发明人的领导、传播、知识或任务排他等功能和地位进行识别,采用动态网络分析方法确立六类明星发明人,即焦点型发明人、领导型发明人、潜在跨界型发明人、传播型发明人、任务排他型发明人和知识排他型发明人,分析其角色功能。结果表明:部分发明人同时拥有多种地位;领导型、焦点型和知识排他型明星发明人影响范围更广、职业流动性更强,与其他发明人的交互时间更长;隔离同时具有3种地位的明星发明人对焦点型发明人影响显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江淮 陈喆 冉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地理格局从产业集群转向创新集群,传统以地理距离为边界的区域发展格局被逐渐打破,中心与外围城市之间技术互补关系逐渐成为主导。本文运用技术复杂度和城市间技术互补指数对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进行重新识别,并对互补性技术体系下创新集群中心—外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创新集群中心—外围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断缩小的特征;中心与外围城市间技术互补促进了创新集群经济增长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创新集群中心—外围技术结构呈现从技术竞争向技术互补的转变,中心与外围城市技术竞争对创新集群经济增长收敛具有抑制作用;外围城市协同式创新水平和倾向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创新集群中心—外围技术互补程度。这些经验证据的政策含义是转变区域发展思路,实现从以地理半径为导向到以技术半径为导向的逐渐转变,增强城市间、都市圈与城市群内外部城市的技术互补,赋能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在更大地理范围内实现城市间技术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姜苇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雄浪 陈贤青
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认为固定成本不再是外生变量,而是与技术溢出有关的内生变量,企业会因为技术溢出的正向外部性减小固定生产成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对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的新拓展,与原始中心-外围模型相比,得出有特色的研究结论主要有本地技术溢出效应增强会促进产业的集聚,而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会促使产业空间分布趋向分散。与原始中心-外围模型相比,技术溢出导致对称结构稳定均衡的贸易自由度范围更窄,而中心-外围结构稳定均衡的贸易自由度范围更宽;当贸易自由度较大、本地技术溢出效应较大或跨界技术溢出效应较小时,市场拥挤效应可能不存在,此时市场拥挤效应转化为促进产业集聚的动力;突破点既可以小于持续点也可以等于持续点或大于持续点,由此,随着贸易自由度的变化,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化不仅可以表现为突变的特征,也可以表现出渐变的特征。驼峰状集聚租金曲线是存在的,即使在完全贸易自由度条件下,集聚租金也不会消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