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74)
- 2023(11569)
- 2022(9695)
- 2021(8794)
- 2020(7331)
- 2019(16445)
- 2018(15773)
- 2017(30806)
- 2016(16521)
- 2015(18284)
- 2014(18073)
- 2013(17477)
- 2012(16114)
- 2011(14642)
- 2010(15018)
- 2009(14668)
- 2008(13655)
- 2007(12291)
- 2006(11236)
- 2005(10366)
- 学科
- 济(61722)
- 经济(61630)
- 管理(53072)
- 业(50530)
- 企(42490)
- 企业(42490)
- 融(27793)
- 金融(27791)
- 银(25913)
- 银行(25887)
- 行(25082)
- 中国(24021)
- 方法(23230)
- 财(22762)
- 制(21045)
- 数学(20413)
- 数学方法(20172)
- 农(18826)
- 业经(16001)
- 务(14349)
- 财务(14307)
- 财务管理(14279)
- 体(13660)
- 企业财务(13636)
- 地方(13348)
- 贸(13217)
- 贸易(13205)
- 易(12962)
- 农业(12261)
- 策(11829)
- 机构
- 学院(228617)
- 大学(226531)
- 济(100961)
- 经济(98780)
- 管理(86807)
- 研究(78161)
- 理学(73677)
- 理学院(72922)
- 管理学(71927)
- 管理学院(71476)
- 中国(67088)
- 财(52520)
- 京(46295)
- 科学(42413)
- 财经(39875)
- 所(38029)
- 中心(38015)
- 经(36125)
- 江(36054)
- 农(35766)
- 研究所(33824)
- 经济学(32027)
- 业大(30436)
- 财经大学(29584)
- 北京(29049)
- 经济学院(28873)
- 州(28278)
- 院(28073)
- 农业(27703)
- 范(27665)
- 基金
- 项目(146352)
- 科学(116708)
- 研究(111334)
- 基金(107323)
- 家(91869)
- 国家(91051)
- 科学基金(78983)
- 社会(72915)
- 社会科(69451)
- 社会科学(69435)
- 省(57126)
- 基金项目(55523)
- 教育(51067)
- 自然(48319)
- 划(47457)
- 自然科(47230)
- 自然科学(47218)
- 自然科学基金(46436)
- 编号(45095)
- 资助(43753)
- 成果(38313)
- 制(33685)
- 部(33458)
- 重点(33143)
- 发(32000)
- 课题(31800)
- 创(31546)
- 国家社会(30592)
- 性(29907)
- 创新(29553)
- 期刊
- 济(113874)
- 经济(113874)
- 研究(74169)
- 中国(49756)
- 财(41618)
- 融(41483)
- 金融(41483)
- 农(33576)
- 管理(33526)
- 学报(30444)
- 科学(29190)
- 大学(24476)
- 教育(24250)
- 学学(23136)
- 农业(21427)
- 财经(20328)
- 技术(18440)
- 经济研究(18417)
- 业经(17661)
- 经(17400)
- 问题(14254)
- 贸(12913)
- 国际(12351)
- 理论(11783)
- 现代(10635)
- 业(10485)
- 实践(10465)
- 践(10465)
- 世界(10401)
- 技术经济(10395)
共检索到362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谭小芬 虞梦微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各个国家金融状况的相关性和联动性不断上升,产生了所谓的全球金融周期。全球金融周期受美国货币政策和全球风险偏好的驱动,两者的变化通过跨境资本流动、金融机构杠杆率、信贷和资产价格进行传导。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跨境银行在全球金融周期传导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危机后,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逐渐上升。中国与全球的金融状况联动性较高,随着与国际资本市场融合度以及外国投资者参与度的进一步提升,中国对于全球金融周期的敏感性也会进一步增强,这会给中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带来显著冲击。为此,政策当局需要采用合理的汇率制度,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使用宏观审慎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同时推进国际政策协调和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以抵御全球金融周期的冲击。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郑钧
金融周期的理论演变、主要特征和观测指标目前,学界和业界对金融周期尚无统一定义。国际清算银行货币经济部主任Claudio Borio认为,金融周期是"价值和风险观、风险承受能力以及融资约束三者之间自我强化、相互作用过程"。法国央行Frait和Komárková(2001)将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程立燕 李金凯
本文选取1999—2017年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的季度面板数据,采用Probit交互效应模型,研究了在全球金融周期不同阶段中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全球金融周期"繁荣"阶段(VIX指数较低时),全球风险指数和大部分经济体内部因素均为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驱动因素;在全球金融周期"萧条"阶段(VIX指数较高时),全球风险指数成为第一主导因素,大部分经济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变得不显著。此外,在全球金融周期不同阶段中,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驱动因素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不同收入水平经济体在全球金融周期不同阶段中防范国际资本异常流动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吉塔·戈皮纳特 王宇
面对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压力,各国货币政策从宽松转向紧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较大偿债压力。就应对全球金融紧缩周期而言,增加汇率制度灵活性这一教科书式的操作并不是万能的,现实中这些国家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开放经济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价格黏性、外汇市场不发达、资产负债表的“货币错配”等多重摩擦。基于此,本文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外汇市场发展水平和债务水平为标准,将所有经济体分为四类,分别确定应对多重摩擦的最优政策选择。
关键词:
金融紧缩 多重摩擦 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曦晨 张明
适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也是未来各国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1870年至今,国家内部不平等和国家间不平等分别呈现出先降后升和先升后降的特征。长期来看,收入不平等周期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生产要素及其回报率的变化,如技术进步、教育、全球化和制度因素等,但这并不能解释顶端收入不平等的空前增长。进一步的解释包括政治游说、金融自由化、税收制度、劳动力市场和创新的影响。全球收入分配恶化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潜在影响主要包括:一是发达经济体收入分配长期失衡会扭曲政治决策,从而引发信贷扩张和金融监管缺失,最终加大了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二是诱发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三是“长期性停滞”格局的形成。文章认为,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包容性和税收覆盖性,加强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和税收强度有助于控制不平等的激增。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马勇 章洪铭
本文基于明斯基理论框架和地方融资平台运行的现实基础,通过构建包含“土地金融”和“庞氏融资”特征的DSGE模型,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形成机理、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以及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解决过程中的政策选择等问题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当财政政策因经济下行发力而产生融资需求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地方融资平台打通从金融部门汲取资源的路径,从而产生实质上宽信用的效果,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熨平经济波动;尽管背靠政府信用的地方融资平台可以通过借新还旧的庞氏融资来维持流量平衡,但其庞氏融资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债务的积累而逐渐减弱,一旦地方融资平台的庞氏融资能力下降超过一定程度,经济波动的潜在风险就会明显上升;当地方融资平台的庞氏融资能力较弱时,债务本金削减政策在降低存量债务时会影响金融稳定,而宏观审慎政策能提升金融稳定,二者组合使用可以达到同时改善金融稳定和地价稳定的效果,从而间接拓宽财政政策和房地产刺激政策的回旋余地;当地方融资平台的庞氏融资能力基本丧失时,一旦发生货币紧缩,会引发比较严重的金融不稳定,此时LTV政策的效果显著减弱,而盯住信贷的资本充足率政策可能是更好的政策选择。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傅勇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伴有多重的结构失衡。这些失衡当然是不合意的,但本文认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迅速成长的"并发症",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起点和基础。这些失衡不仅是可以被理论解释的,也符合一些先行国家的发展经验。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上处在"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之中,中间也出现过通货紧缩、过热等波动,但相比之下,资产价格膨胀的风险更值得关注。危机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央行采取了强有力的应对措施,这是大萧条没有再次发生的重要原因,但从中长期看,货币环境回归常态之路还布满荆棘。
关键词:
结构失衡 分权 金融发展 货币政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马正兵
本文应用交叉谱分析方法对中国199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四个价格指数和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的月环比增长率的领先或滞后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价格指数间既存在着上中下游的顺向价格传导机制,也存在着逆向倒逼机制,这意味着1999年以来不同时期的通货膨胀可能既有需求拉上因素,也包含着成本推进因素。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表面上滞后于物价变动率,但考虑到货币传导的时滞和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惯性,货币供应量调整变动事实上"确认"了之前的物价变动。优化物价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各环节的价格监测以及加快市场化、结构性的价格改革是根本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
价格传导 货币供给 交叉谱分析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付一婷 刘金全 刘子玉
通过构建有效反映金融周期运行状况的综合指标,采用具有时变参数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中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机制和传导效应,结果显示: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中国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联方式出现了结构性转变,金融危机前经济结构参数在不同经济背景下表现出显著的时变性,而在危机后则逐步趋于稳定;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周期对金融周期的短期与长期效应发生了反转,同时两者之间的传导效应发生了结构性转变,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具有带动作用,而经济周期则对金融周期表现出抑制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谭小芬 王欣康 张碧琼
本文运用Hamilton滤波与小波分解技术,识别出2000年以来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周期。在此基础上,构建小波平滑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全球经济周期和全球金融周期对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周期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2000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共同变动趋势;全球经济周期和全球金融周期对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全球经济周期的驱动作用时滞较长且相对持久,而全球金融周期的驱动作用则时滞较短且迅速衰减;全球经济周期和全球金融周期对2021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周期”的贡献度分别为25.82%和13.85%,而全球供应瓶颈和能源转型的贡献度则达到24.46%和6.95%。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邓创 徐曼
采用基于TVP-VAR模型的动态溢出指数方法,从水平和方向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中美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溢出效应并揭示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两次金融危机期间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中美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总溢出效应和定向溢出效应均明显处于较高水平;中美两国金融周期波动的定向溢出效应表现出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即美国金融波动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定向溢出明显强于中国金融波动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定向溢出;现阶段中国金融周期波动主要通过利率市场和汇率市场传导到美国金融体系,而利率市场、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则是美国金融周期波动传导到中国金融体系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积极调整金融格局,确保中国金融对外开放进程渐进、有序的同时,中美两国还应在金融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制定统一的金融监管标准并健全系统性风险跨国分摊机制,以防范两国金融体系共振对世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加剧。
关键词:
金融周期 动态溢出指数 传导机制 中美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苏治 曹业奇 吕彤彤
以全球30个国家为研究样本,本文基于贝叶斯动态潜在因子模型,将国家金融周期分解为全球因子、地区因子和国家因子,并计算对应的因子贡献,用于探究国家金融周期的全球联动效应和地区联动效应,同时重点分析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对国家金融周期联动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北美因子、亚太因子与全球因子走势相似,表明北美和亚太的地区金融周期与全球金融周期具有共同特征。(2)大多数国家金融周期主要由全球因子驱动(如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国家和北美洲国家),而欧洲国家的金融周期由全球因子、地区因子和国家因子共同驱动,南美洲国家主要由地区因子和国家因子驱动。(3)一国的金融开放和金融发展水平提升,会显著放大全球联动效应,同时显著降低国家特征的相对重要性,但对地区联动无放大效应。(4)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更多地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其金融周期的全球联动效应显著增强,这揭示了当前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周期冲击的紧迫性。本文研究从国际视角探讨国家金融周期联动的内在机制,也为当前中国防范和应对外部金融冲击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成忠
研究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及其驱动因素,"淡化"经济周期的剧烈波动,对优化调控经济管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R)相结合方法,对1952~2007年湖北人均GDP进行了多尺度分析及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发现:(1)56a来,湖北人均GDP在波动中不断增长,存在准4.7a、准11.2a和准56a3个波动周期和一个先轻微下降后持续递增的趋势项;(2)湖北人均GDP不同周期性波动的共同驱动因子有资本形成总额、原煤产...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梦嘉
基于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在刻画全球金融周期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调节效应的面板模型,对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有效协调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金融周期处于高波动率区制,即市场风险厌恶水平较高时,资本流动水平较低,浮动汇率政策能够有效缓解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反之,浮动汇率政策调节效果减弱。因此在推进金融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充分关注全球金融周期波动状况。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创练 王浩楠 郑挺国
考虑到国际风险具有隐蔽性、蔓延性和跨国别高维特点,本文设计了高维网状溢出矩阵,并考察了国际金融周期的共振传染路径,在此基础上,采用递归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识别了全球货币政策规则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近年来国际金融周期共振传染现象愈发明显,美国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周期净溢出国,其次是西班牙、意大利、日本;中国、俄罗斯、荷兰则是主要吸收国。(2)在应对国内金融周期波动上,全球中央银行倾向于采取主动治理策略,从长期熨平国内金融风险;对于国际金融周期冲击则采取防御性策略,即通过注入流动性的方式提高经济行为主体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力求短期内消除外部冲击对国内金融系统的影响。这种政策取向在开放程度较高的经济体中表现更为明显,但开放程度较低的经济体并未对国际金融周期冲击做出显著反应。(3)从全球开放程度较高经济体看,美国次贷危机后期货币政策盯住经济增长目标的强度明显增强,而盯住国际金融周期冲击的政策取向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迅速从逆周期调控切换为顺周期调控,表现出显著的适时调整特征。最后,本文从国际金融风险及其传染路径的有效识别以及如何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冲击的能力的角度提供重要的决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