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10)
2023(13414)
2022(11364)
2021(10786)
2020(9250)
2019(21659)
2018(20813)
2017(39677)
2016(20957)
2015(23955)
2014(23954)
2013(23749)
2012(21890)
2011(19535)
2010(19689)
2009(18876)
2008(17745)
2007(15108)
2006(12762)
2005(11449)
作者
(58418)
(48950)
(48502)
(46573)
(30914)
(23578)
(22595)
(19154)
(18681)
(17268)
(16693)
(16397)
(15504)
(15378)
(15194)
(15064)
(14794)
(14374)
(14185)
(14088)
(11964)
(11886)
(11812)
(11294)
(11112)
(11001)
(10830)
(10705)
(9817)
(9717)
学科
(87755)
经济(87669)
(59038)
管理(58755)
(48989)
企业(48989)
方法(42772)
数学(38136)
数学方法(37648)
(28366)
金融(28363)
中国(27897)
(25856)
银行(25828)
(25139)
(24910)
(22648)
(18455)
业经(18396)
(18266)
贸易(18254)
地方(17848)
(17741)
(16776)
(16746)
财务(16724)
财务管理(16684)
企业财务(15886)
农业(15329)
理论(13877)
机构
大学(295026)
学院(293803)
(125451)
经济(123015)
管理(115089)
理学(99658)
理学院(98606)
研究(97039)
管理学(96902)
管理学院(96340)
中国(79474)
(60446)
(57653)
科学(56981)
中心(48178)
(47687)
(47073)
财经(46437)
研究所(43467)
业大(42427)
(42251)
(42185)
经济学(39615)
北京(37647)
(37345)
农业(37172)
师范(36939)
经济学院(35978)
财经大学(34838)
(34680)
基金
项目(199012)
科学(157163)
基金(146011)
研究(145316)
(126440)
国家(125418)
科学基金(108356)
社会(93126)
社会科(88497)
社会科学(88471)
(77214)
基金项目(77068)
自然(69752)
自然科(68184)
自然科学(68166)
教育(67601)
自然科学基金(66938)
(65161)
资助(60176)
编号(58800)
成果(47384)
重点(45111)
(45019)
(42750)
(42031)
课题(39694)
创新(39351)
教育部(39096)
国家社会(39044)
科研(39015)
期刊
(127982)
经济(127982)
研究(84384)
中国(53535)
(46066)
学报(44002)
(41592)
科学(40153)
管理(40037)
(40015)
金融(40015)
大学(33977)
学学(31969)
教育(28180)
农业(27778)
技术(25853)
财经(22653)
经济研究(21478)
业经(20334)
(19460)
问题(17022)
(15694)
(15248)
统计(14918)
理论(14875)
国际(14743)
技术经济(14275)
(13668)
(13499)
实践(13493)
共检索到432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敏  
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梳理并对比了中美两国在金融危机发生前的背景、危机产生的原因、所采取的应对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中美两国的救市政策内生于各自国家的经济制度,这些政策在短期内稳定了金融市场并带动了经济迅速反弹,但由于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两国救市政策的边际作用有限,且均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效果。总结中美两国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建议中国政府应处理好监管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周期三者之间的关系,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以解决四万亿投资政策的遗留问题,提前布局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理想的宏观环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明  
本文从宏观金融视角回顾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十年以来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变迁。从经济增长来看,全球经济在危机后复苏较为缓慢,2017年好不容易出现的协同性复苏很可能被中美贸易摩擦与地缘政治冲突打断,以至于全球经济依然不能摆脱长期性停滞的困扰。从宏观政策来看,大规模财政货币救市政策造成发达国家政府债务上升、发达国家央行资产负债表膨胀。目前美国与英国已经处于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过程中,而欧元区与日本尚未改变量化宽松与低利率政策。从金融市场来看,受到发达国家央行货币政策集体放松的推动,全球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价格在过去10年均经历了显著增长。目前发达国家股市与债市依然处于历史高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而人民币与美元是过去10年全球最强劲的一对货币。不降反增的市场风险(影子银行监管薄弱、大而不倒更加突出、与新交易新产品相关的风险等)、估值过高的美国股市与持续飙升的新兴市场国家杠杆率,构成了可能引爆下一轮国际金融危机的三大潜在风险。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刚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十年后的亚洲历经磨难又再次闪耀于世界经济舞台。本文首先回顾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过程与危害,然后重点阐述了亚洲目前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面临的诸多挑战,最后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一国的国家安全与主权越来越表现为金融安全与主权。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熊婉婷  崔晓敏  
距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十年。尽管危机的起点是美国次级贷款违约,但其在不同国家的传播渠道和后续影响却不尽相同。导致危机发生的风险来源是什么?决定危机危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不同政策应对方式造成了哪些影响?各国面临哪些独特挑战?如何防范下一次危机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2018年10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8·国际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教训与挑战"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会议从全球、中国、欧洲、日本和美国五个视角回顾和总结了各国在金融危机中的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和探讨了识别潜在风险和防范未来经济危机的挑战与对策。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正旺  张彬  彭炜  
金融危机后中国的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互联网金融也迅速发展。然而,各种金融创新催生了大量监管外的产品,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本文旨在探讨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是否能够满足金融市场混业趋势发展的有效需要,通过构建金融监管效率指标体系对中国和德国两国金融监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统一监管比分业监管更有效的结论,最后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出建议与对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曹永福  
本文对金融危机前后(2006~2009年)中美两国经济指标的波动性和协动性进行系统比较,发现两国的宏观经济波动特征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有些属于金融危机期间的非常规现象,有些与中国特殊的调控措施、经济发展模式有关。就上述差异的理解对于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制定宏观调控政策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陈正声  秦学志  杨瑞成  
以2008~2009年中美两国利率互换市场的日交易数据为样本,分析比较了影响两国利率互换利差的主要因素,进而实证研究了危机期间中美两国利率互换市场的动态互动效应。结果表明:两国利率的水平和利率期限结构斜率是影响互换利差的主要因素,另外,中国的流动性溢价和美国的违约溢价对互换利差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研究发现:中美两国互换利差均受对方市场因素的影响,特别地,在金融危机期间,中美两国利率互换市场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效应,一方面,美国利率互换市场信息能够对中国利率互换市场产生较强的冲击,虽然冲击的程度受制于美国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对美国市场也形成了一定的反向冲击,且程度受制于中国的货币政策。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谈儒勇  李猛  
本文站在历史的角度,审视与检讨中美两国政府在应对当前由次贷风暴引发的金融危机中的得与失。历史是一面镜子,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大萧条与今日美国金融危机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以史为鉴,在百年一遇的危机面前,各国政府应携手并进,同舟共济,避免陷入更深的困境。当前的局势为中国充分展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提供了契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达  项卫星  刘晓鑫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美经济关系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中国对美国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双重依赖逐步加深,美元本位制是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全球金融危机对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危机时代,中国在短期内仍难以摆脱对美元本位制的依赖,在长期内能否摆脱对美元本位制的依赖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转型能否成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进展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冠楠  项卫星  
本文认为,美国的汇率政治在客观上推动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这一机制的建立;而这一对话机制则为两国之间开展金融合作提供了平台。虽然特朗普政府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态度受到美国汇率政治的制约,但是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有效地抑制了美国的汇率政治对中国的施压。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两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合作是进一步推动双边金融合作的重要契机。中美两国政府应该抓住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达成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及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准入,以在微观层面上扩大双边金融合作的市场基础。从长远来看,中美金融合作的实质性进展也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潘圆圆  张明  
近年来,G20国家海外总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金融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但全球国际收支失衡并未显著缓解。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在海外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海外资产增长主要源自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项目,而后者的外汇储备项目是资产增长最重要的形式,此外,外国直接投资是后者海外负债增长的主要形式。海外资产负债的结构差异,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外净资产收益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近年来,经常账户余额的波动、投资收益的变化,以及估值效应等因素,共同导致G20国家海外净资产头寸波动性的加大。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李宏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通过强有力的市场救助政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迅速稳定了金融体系,恢复了金融市场功能。但是,由于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其他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非常规货币政策在产出通胀等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作用并不理想,由此引发了资产泡沫加剧、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政策协调困难、政策外溢性明显等诸多弊端,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国经济复苏和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进程。由于良好经济基本面支撑、较多的风险应对手段、更为灵活的政策安排等因素,新兴经济体成功吸取了此前数次危机冲击的经验,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良好。在经过整整十年之后,总结各国危机应对的经验教训,对当下中国打好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顺利实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宁军明  
韩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在于企业的高负债率与低赢利率长期并存 ,以及脆弱的公司治理结构又是导致企业低赢利能力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本文分析了韩国企业高负债率与低赢利率的状况及形成原因 ,阐明了公司治理结构对增加企业价值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了危机之后韩国政府在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向楠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保险业迎来了对外开放的新时期。在入世十周年之际,研究在华外资保险公司的母国构成、区位布局(分区域和城市)和业务结构情况,区分产险业和寿险业,并将中资和外资保险公司进行比较。首先对丰富的数据资料进行简明直观的统计描述和相关分析,进而结合经济理论和产业实践,解释和评价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我国保险市场的诸多特征及其市场影响。最后是几点启示和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崔卫杰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最受入世冲击"的行业之一,经过十年实践,在全面履行入世承诺的同时,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克服压力和挑战,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保持了快速发展之势,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国际市场份额明显扩大,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已成为中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中坚力量。一、全球位次:出口跃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