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15)
2023(7166)
2022(5851)
2021(5448)
2020(4344)
2019(9872)
2018(9401)
2017(17993)
2016(8988)
2015(10322)
2014(9854)
2013(10033)
2012(9447)
2011(8721)
2010(8751)
2009(8527)
2008(7514)
2007(6488)
2006(5902)
2005(5548)
作者
(23907)
(19799)
(19678)
(19029)
(12610)
(9423)
(8953)
(7837)
(7510)
(6903)
(6853)
(6579)
(6493)
(6325)
(6312)
(6077)
(5786)
(5755)
(5687)
(5076)
(5005)
(4746)
(4512)
(4501)
(4478)
(4472)
(4258)
(4013)
(4006)
(3934)
学科
(42793)
经济(42759)
(25737)
金融(25737)
管理(23951)
(23472)
(22704)
银行(22704)
(22168)
中国(22077)
(17927)
企业(17927)
方法(17576)
数学(16438)
数学方法(16383)
(11973)
贸易(11960)
(11859)
(11585)
(11332)
中国金融(11189)
(10647)
业经(8563)
地方(8158)
(7506)
农业(7367)
(7082)
财务(7068)
财务管理(7059)
环境(6844)
机构
大学(129359)
学院(127270)
(69917)
经济(68986)
研究(50408)
中国(48009)
管理(46224)
理学(39139)
理学院(38751)
管理学(38402)
管理学院(38172)
(30668)
(27665)
经济学(25108)
财经(24930)
科学(24584)
中心(24370)
(23950)
(23077)
经济学院(22823)
研究所(21837)
(19991)
金融(19686)
财经大学(19012)
北京(18471)
(17844)
(17497)
(17046)
银行(16877)
人民(16343)
基金
项目(82828)
科学(66869)
基金(64415)
研究(63141)
(55696)
国家(55315)
科学基金(47251)
社会(44780)
社会科(42904)
社会科学(42899)
基金项目(32431)
(27425)
教育(27297)
资助(27262)
自然(26880)
自然科(26327)
自然科学(26321)
自然科学基金(25918)
(24070)
编号(22920)
中国(21012)
国家社会(20870)
(20611)
成果(19212)
(19049)
重点(19046)
教育部(18368)
(17470)
社科(17151)
人文(17138)
期刊
(70611)
经济(70611)
研究(44921)
(30715)
金融(30715)
中国(25265)
(22034)
管理(17632)
科学(16422)
(15919)
学报(15321)
经济研究(13647)
财经(13302)
大学(12652)
学学(12018)
(11581)
国际(11166)
(11132)
世界(10629)
农业(10559)
问题(9488)
技术(8891)
业经(8278)
教育(8078)
(6685)
技术经济(6339)
理论(6148)
统计(6012)
经济问题(5675)
现代(5354)
共检索到2032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慧玲   段晓莹  
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揭示,资本逻辑支配的信用发行机制内生货币交换价值不稳定风险。美国引领的资本主义生产扩张成就美元主导地位。新一轮全球化中,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相对下降,却加强了美元支配力,全球金融循环趋于失衡:一方面,动摇货币交换价值稳定基础而增加通胀风险,损害商品流通;另一方面,美元作为主权货币与作为世界货币的矛盾凸显,形成“核心-从属”的全球金融化格局,不仅诱发货币危机、债务危机乃至金融危机,且使国际金融循环成为资本主义核心对外围、半外围的掠夺机制,加剧世界失衡发展。双循环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国内、国际互动,隐匿着金融风险国际传导路径,金融开放须坚持稳慎原则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炳才  
国际金融安全本质上缘于非储备货币国家对储备货币不足或储备货币汇率激烈波动的担心,这实际上是对第三方货币过于依赖所导致的后果国际金融安全的本质在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没有当今的国际金融烦恼和国际金融安全问题,只有黄金不足的支付危机或黄金借贷的信用危机。20世纪以来的各国经济或金融危机基本都与美元相关:或者表现为因美元短缺而不能清偿的债务危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锴  
中国入世后 ,深化改革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前提 ,审慎开放是维护金融安全的基础 ,严格监管与政府干预是维护金融安全的保证。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陈华  王涛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安全已成为维护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内容。在金融全球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各国金融风险的发生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如何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尤为重要。无论是国内金融运行的现状,还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的现实环境,都存在许多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对我国金融安全和金融改革带来巨大挑战。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郑彦  
金融全球化和即时通讯的发展,使金融问题具有潜在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入世后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产生影响将不可避免。在分析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现状的主要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既适应金融全球化要求又可确保中国金融安全的监管对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振岩  张燕萍  胡仕春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金融全球化应运而生。金融全球化加速发展 ,构成了金融危机接连不断的基本背景。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和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 ,给我国金融安全的维护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 ,我们要增强金融安全意识 ,提升金融安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 ;加快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加强金融产业基本建设的力度 ;此外 ,要在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上“有所作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郑超愚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轨与从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对外开放,无论在理论逻辑还是在历史逻辑上都是内在一致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显示出所谓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自然倾向。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经济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而存在,任何不合作主义与孤立主义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无异于民族自绝行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玲  
本文利用131个国家和地区在1970~2006年的金融数据,对美国、其它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资产和负债的总量增长、结构演变和分配格局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当前世界金融体系不平衡发展的动态路径和数量特征,并由此探讨次贷危机的宏观层面的根源。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新安  熊士江  
中国对外开放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O)后 ,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安全产生影响将不可避免。在分析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现状的主要因素基础上 ,提出了建立既适应金融全球化要求又可确保中国金融监管的对策。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戴金平  江向阳  靳晓婷  
本文从金融发展驱动力视角对全球不平衡走向金融危机进行了探讨。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和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及其金融创新能力,是全球贸易、储蓄和投资不平衡的主要驱动力量。由于美国长期奉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对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监管放任,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升和流动性过剩,当次贷危机引发投资者对风险重新估价和去杠杆化行为后,美国单一市场的金融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虽然美国作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及其金融创新能力不再是推动全球不平衡的驱动力量,但只要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不改变,全球不平衡仍将持续。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凌霄  李成  
金融安全是当前金融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金融生态”的提出给这一问题的研究赋予了新的内涵。在金融生态中,生态平衡是一个与金融安全密切相关的概念,从法律制度、金融发展与金融结构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对金融生态平衡的把握,同样有利于维系金融体系的安全。从这个新的视角看,我国在金融生态主体、生态存在条件以及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对金融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应当深入分析,逐个化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褚翠翠   佟孟华   李洋  
文章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解法对2011—2019年中国23个省域的数字金融不平衡进行测度和分解,揭示其空间和结构来源,并进一步考察了数字金融不平衡及其分解项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大多数省域数字金融不平衡程度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但近年出现一定的反弹趋势;(2)中心和外围区域间的数字金融不平衡是各省域数字金融不平衡的主要空间来源,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不平衡是其主要结构来源,集中效应是导致历年数字金融不平衡变化的主要原因;(3)数字金融不平衡及其分解项对经济增长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非线性效应。研究丰富了关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明确各省域数字金融不平衡的程度、空间来源、结构来源以及经济增长效应,为进一步促进省域数字金融均衡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郑义  
本文基于1978—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傅里叶级数的非线性面板SPSM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我国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平衡;在1978—1986年表现出明显的σ趋同,1995—2004年发生了微弱的σ趋同;而2004年之后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差距逐步拉大,没有发生σ趋同。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整体上不存在随机趋同,但部分区域存在着随机趋同。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彦龙  沈艳  
本文结合省市级宏观数据、市县灯光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缩小了省内、市间和市内经济不平衡,这一效果在非直辖市和南方地区更大。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机制。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缩小企业间的人均产出差距,提供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微观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