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11)
2023(5175)
2022(4676)
2021(4218)
2020(3893)
2019(9161)
2018(9125)
2017(18283)
2016(10096)
2015(11646)
2014(12026)
2013(12227)
2012(11667)
2011(10770)
2010(10887)
2009(10400)
2008(10580)
2007(9730)
2006(8172)
2005(7368)
作者
(31122)
(26275)
(26109)
(25020)
(16513)
(12655)
(12192)
(10290)
(9642)
(9287)
(8840)
(8652)
(8347)
(8292)
(8274)
(8233)
(8197)
(7677)
(7652)
(7553)
(6538)
(6466)
(6417)
(6027)
(5925)
(5902)
(5857)
(5775)
(5369)
(5215)
学科
(47645)
经济(47604)
(26440)
管理(25908)
方法(24115)
数学(21464)
数学方法(21297)
(20573)
企业(20573)
(12426)
(10944)
中国(10682)
(10340)
贸易(10339)
(10041)
(9662)
地方(8831)
业经(8418)
农业(8078)
(8005)
(7260)
(7077)
金融(7075)
(6998)
银行(6976)
(6621)
(6570)
财务(6553)
财务管理(6531)
理论(6339)
机构
大学(154473)
学院(152897)
(66698)
经济(65316)
管理(57151)
研究(54583)
理学(48950)
理学院(48361)
管理学(47551)
管理学院(47249)
中国(40882)
科学(33297)
(32984)
(29134)
(29024)
(28965)
研究所(26389)
中心(25207)
业大(23875)
财经(23382)
(23324)
农业(23164)
(21085)
北京(20950)
经济学(20916)
(20135)
师范(19948)
经济学院(19132)
(19061)
(18241)
基金
项目(97666)
科学(75530)
研究(70516)
基金(70077)
(61152)
国家(60670)
科学基金(50604)
社会(43723)
社会科(41410)
社会科学(41394)
(37883)
基金项目(37141)
教育(32670)
自然(32487)
(32274)
自然科(31687)
自然科学(31675)
自然科学基金(31126)
资助(29452)
编号(29182)
成果(24458)
重点(22414)
(22389)
(21383)
课题(19902)
(19832)
科研(19032)
教育部(18887)
创新(18618)
大学(18403)
期刊
(71930)
经济(71930)
研究(44200)
中国(27585)
(25648)
学报(24894)
(23049)
科学(22102)
管理(18771)
大学(18186)
学学(17073)
农业(17023)
教育(14354)
(14158)
金融(14158)
技术(13001)
经济研究(11883)
财经(11645)
业经(11162)
问题(10174)
(10042)
(9750)
(9311)
技术经济(8569)
国际(8446)
统计(8036)
理论(7980)
商业(7692)
(7623)
世界(7622)
共检索到225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谢亚轩  高明  张岸天  
本文以美国与中国数据为主,分析新冠疫情叠加供给冲击背景之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率上行的成因与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历史规律与现实映射;二是总需求的全方位扩张,包括超常规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及居民与企业的加杠杆空间;三是供给冲击与产出缺口,尤其是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长期低碳行动的影响。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刘晓曙  张馨月  
2021年年初以来,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的带动下,国内生产价格指数PPI显著上行。针对PPI的持续高企是否会传导至(核心)CPI并引发"潜在"的通胀风险这一问题,文章分析指出,从历史经验看,PPI具有高波动性,核心CPI具有低波动性,由于属性不同和不完全传导效应,PPI大幅上涨不会引发核心CPI大幅上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五星  朱险峰  杨幼明  
2020年3月以来,为推动经济从疫情中恢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流动性过剩。最近几个月,海外国家通胀水平持续高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大幅走强,无论是其价格涨幅、持续时间,还是上涨面,都超过了此前市场的预期。当前,全球经济及物价发展呈现了疫情后的经济重启初期的特征,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扩张较快,但供应相对紧缺,以美国为主的国家消费水平已明显超过疫情前,但生产水平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今后,海外主要国家通胀水平及大宗商品价格如何演绎,是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历史为视角,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判。预计全球通胀水平及大宗商品价格在年中达到高点后将逐步回落。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陈卫东  王有鑫  
该文尝试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通胀分析框架,分析本轮全球通胀走高原因,研判短期和中长期全球通胀演变趋势。短期看,由运输效率和生产效率紊乱导致的供应链瓶颈可能在2022年二季度后逐渐得到平抑。中长期看,全球普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逆全球化、绿色化"等趋势将导致生产成本提升,通胀中枢将趋势性上移。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海洲  徐高  高善文  缪延亮  
2021年7月15日,《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组织召开"全球通胀何去何从"研讨会。短期来看,政策强刺激推动美国通胀走高,供需错配加大结构性压力,服务性价格上涨在更大范围疫情解封推动下值得关注。在外需热、内需冷、供给限的情况下,中国通胀的压力主要表现在生产端,猪价走低抑制国内CPI通胀水平。中长期来看,反不平等思潮的崛起、供应链的扰动、碳中和的压力仍然存在,在两三年时间内,通货膨胀率仍然会高一些,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水平不会很高。但如果疫情以后全球需求异常弱,高通胀压力也很难显现。美国2020年货币增速是正常时候的4~5倍,财政扩张是传统上限的10倍,将来滞胀难以避免,但对美国滞涨的担心应该是在10年、15年之后的相当长时间段。最后,如果未来出现了尾部风险,对全球长期通胀的走向而言至关重要的是中央银行的应对。相信全球中央银行已经汲取20世纪70年代的教训,会在通胀的早期去干预。如果美联储不断发现通胀比想象得难以克服,就意味着通胀预期已经脱锚。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覃雪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十一五"时期结束,中国经济速度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水平质的提升。不过长达二十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也隐秘了不少发展隐患,由于经济增长过快,且持续时间长,加之中国经济竞争力提升,劳动力充足等因素,直接导致了投资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曲凤杰  
今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形势均不容乐观。把通货膨胀放到全球视野中考察,会发现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杜秦川  
对疫情以来全球通胀在短期上升的讨论已经很多并有较高共识,争议主要集中于疫情结束后长期的全球通胀前景。多种因素影响全球通胀前景,且各单一因素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从全球主要经济体过去几百年特别是二战以来的长期历史看,大幅的通胀多是短期的、难持续的,因为央行等最终都会通过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加以遏制。展望未来,从全球长时段的大周期看,预计在老龄化、科技革命、能源转型、宏观政策、债务周期等各种慢变量综合作用下,压低通胀的力量总体会强于推动通胀上行的力量,使全球通胀水平大概率会下移,全球不具备持续高位通胀的条件。此外,在10年左右长期时间维度上还需防止债务危机可能暴发引发的全球通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章奇  
2 0 0 3年的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不平静。自从 2 0 0 1年美国新经济泡沫崩溃之后 ,世界经济步入了低谷 ,尽管到 2 0 0 3年年底 ,来自美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 2 0 0 4年美国经济的形势将好于上年 ,但是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并没有实质性的好转 ,在一个相互依存的时代 ,这将制约美国经济的复苏。2 0 0 3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和 SARS的突然出现更是增加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由于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 2 0 0 3年 9月在墨西哥坎昆召开的 WTO部长级会议以失败告终 ,全球贸易的发展和多边贸易体系的吸引力均受到极大的损害。 2 0 0 2年美元贬值之后 ,国际金融体系的波...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旺实  王美桃  
假设全国全年生产了产品X,如果是实物分配,不论如何分配和消费,都不会超过X。但是用货币分配,有可能出现货币的"超额分配",即经过分配程序后,各家得到的货币额可能就是X+x。大家用货币X+x去追逐实际产品X,必然带来物价上涨。央行发行了超量的货币是"超分配"的第一个根源,但是财政巨大的赤字和债务往往是导致央行多发货币的主要因素。当前所谓的民主政治中不负责的政治妥协又是导致财政巨大赤字和债务的根本原因。本文中列举了各国赤字和债务的不断增加,极少偿还或者根本不能偿还的事实,说明全球"超分配"将继续,通胀的压力将持续。财政赤字如何通过货币机制引起通胀,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政府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有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綦鲁明  
2015年1月2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67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通货紧缩压力及其影响"。演讲嘉宾认为,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通货紧缩。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主要是货币汇率变动、货币政策变动、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危机后遗症等。我国应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抓住时机促进资源类价格改革,注意发达国家量化宽松措施(QE)的影响等,稳妥应对。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丁一凡  
从全球化导致"高增长、低通胀"到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暴涨,世界上的国家又分成新的"三个世界":发达国家转变为金融大国,而发展中国家则转化为两类国家,制造业大国与能源、原材料生产大国。在原材料价格暴涨前,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全球市场开放为制造业大国创造了发展的机遇,制造业大国在这三个世界中经济增长最快。随着原材料价格的暴涨,金融大国与原材料大国似乎日子比制造业国家更好过一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