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4)
- 2023(506)
- 2022(432)
- 2021(363)
- 2020(272)
- 2019(544)
- 2018(561)
- 2017(1133)
- 2016(548)
- 2015(514)
- 2014(513)
- 2013(621)
- 2012(601)
- 2011(649)
- 2010(543)
- 2009(653)
- 2008(594)
- 2007(366)
- 2006(290)
- 2005(308)
- 学科
- 济(3915)
- 经济(3913)
- 世界(1651)
- 国际(1270)
- 方法(1213)
- 数学(1083)
- 数学方法(1082)
- 融(982)
- 金融(982)
- 贸(975)
- 贸易(975)
- 易(970)
- 世界经济(951)
- 关系(949)
- 问题(932)
- 业(830)
- 经济问题(828)
- 管理(774)
- 国际经济(678)
- 体(637)
- 企(623)
- 企业(623)
- 出(576)
- 银(562)
- 银行(562)
- 行(558)
- 经济关系(557)
- 化(465)
- 业经(463)
- 一(461)
- 机构
- 大学(8209)
- 学院(7888)
- 济(5082)
- 经济(5037)
- 研究(4215)
- 中国(3192)
- 管理(2278)
- 所(2039)
- 财(1981)
- 经济学(1884)
- 理学(1872)
- 研究所(1867)
- 科学(1847)
- 理学院(1837)
- 管理学(1828)
- 京(1816)
- 管理学院(1805)
- 经济学院(1740)
- 财经(1628)
- 中心(1617)
- 院(1569)
- 国际(1544)
- 经(1505)
- 融(1361)
- 金融(1354)
- 贸(1346)
- 社会(1300)
- 科学院(1282)
- 财经大学(1244)
- 研究院(1240)
共检索到133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海洲 徐高 高善文 缪延亮
2021年7月15日,《国际经济评论》编辑部、中国世界经济学会联合组织召开"全球通胀何去何从"研讨会。短期来看,政策强刺激推动美国通胀走高,供需错配加大结构性压力,服务性价格上涨在更大范围疫情解封推动下值得关注。在外需热、内需冷、供给限的情况下,中国通胀的压力主要表现在生产端,猪价走低抑制国内CPI通胀水平。中长期来看,反不平等思潮的崛起、供应链的扰动、碳中和的压力仍然存在,在两三年时间内,通货膨胀率仍然会高一些,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水平不会很高。但如果疫情以后全球需求异常弱,高通胀压力也很难显现。美国2020年货币增速是正常时候的4~5倍,财政扩张是传统上限的10倍,将来滞胀难以避免,但对美国滞涨的担心应该是在10年、15年之后的相当长时间段。最后,如果未来出现了尾部风险,对全球长期通胀的走向而言至关重要的是中央银行的应对。相信全球中央银行已经汲取20世纪70年代的教训,会在通胀的早期去干预。如果美联储不断发现通胀比想象得难以克服,就意味着通胀预期已经脱锚。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谢亚轩 高明 张岸天
本文以美国与中国数据为主,分析新冠疫情叠加供给冲击背景之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率上行的成因与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宗商品价格的历史规律与现实映射;二是总需求的全方位扩张,包括超常规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及居民与企业的加杠杆空间;三是供给冲击与产出缺口,尤其是新冠疫情对劳动力市场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长期低碳行动的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曲凤杰
今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形势均不容乐观。把通货膨胀放到全球视野中考察,会发现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固有缺陷、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形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杜秦川
对疫情以来全球通胀在短期上升的讨论已经很多并有较高共识,争议主要集中于疫情结束后长期的全球通胀前景。多种因素影响全球通胀前景,且各单一因素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从全球主要经济体过去几百年特别是二战以来的长期历史看,大幅的通胀多是短期的、难持续的,因为央行等最终都会通过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加以遏制。展望未来,从全球长时段的大周期看,预计在老龄化、科技革命、能源转型、宏观政策、债务周期等各种慢变量综合作用下,压低通胀的力量总体会强于推动通胀上行的力量,使全球通胀水平大概率会下移,全球不具备持续高位通胀的条件。此外,在10年左右长期时间维度上还需防止债务危机可能暴发引发的全球通缩。
关键词:
世界经济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旺实 王美桃
假设全国全年生产了产品X,如果是实物分配,不论如何分配和消费,都不会超过X。但是用货币分配,有可能出现货币的"超额分配",即经过分配程序后,各家得到的货币额可能就是X+x。大家用货币X+x去追逐实际产品X,必然带来物价上涨。央行发行了超量的货币是"超分配"的第一个根源,但是财政巨大的赤字和债务往往是导致央行多发货币的主要因素。当前所谓的民主政治中不负责的政治妥协又是导致财政巨大赤字和债务的根本原因。本文中列举了各国赤字和债务的不断增加,极少偿还或者根本不能偿还的事实,说明全球"超分配"将继续,通胀的压力将持续。财政赤字如何通过货币机制引起通胀,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政府财政赤字的弥补方式有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旺实 王美桃
金融危机期间,为了稳定市场、刺激经济,美国采取了非常规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美联储又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对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效地防止了市场的崩溃和经济的急剧下滑。但是,随着实体经济的逐步恢复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前后四年采取的措施使央行资产急剧膨胀,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本文主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在流动性大量注入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国的物价水平并不高;第二,这种状况能持续多久。基本结论是:流动性M要素大幅度增加,但是V要素(货币流转速度)显著下降;一旦V动起来,通胀的压力就会出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董小君
当前全球经济陷入两难境地:"通缩"还未退去,"通胀"预期便已抬头。货币政策该留出多少时间去观察经济复苏?货币政策要么调整过早,压制了经济复苏的势头,要么调整太晚,放纵了通胀火苗。笔者认为本轮流动性泛滥,更多的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来自实体经济复苏的带动。文章分析了本轮通胀预期的演绎链条、"通缩"的拐点以及通胀对中国影响的可能路径。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通胀"与"通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陈卫东 王有鑫
该文尝试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通胀分析框架,分析本轮全球通胀走高原因,研判短期和中长期全球通胀演变趋势。短期看,由运输效率和生产效率紊乱导致的供应链瓶颈可能在2022年二季度后逐渐得到平抑。中长期看,全球普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逆全球化、绿色化"等趋势将导致生产成本提升,通胀中枢将趋势性上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旺实 王美桃
在发展中国家应对通胀的时候,发达国家却没有感到通胀的压力,它们会不会遇到与发展中国家同样的问题,也出现通胀;发展中国家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巴西将贷款利率提高12.5%等,是不是已经抑制住这一轮通胀。我们不能直接回答这些问题,但是我们在文章中研究了全球一些主要国家的流动性供给状况,可以推导出一些趋势:第一,各国危机期间已经注入了大量货币M要素;在危机过后经济平稳阶段,发达国家又出台很多刺激经济的措施,继续注入M要素。这些M要素与将会增加的货币流动速度V配合,带来了超量的流动性。第二,各国货币贬值竞争在继续。比如日本借地震向市场注入大量日元,以抵消美国两次量化宽松带给日元持续升值的压力。各国或...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五星 朱险峰 杨幼明
2020年3月以来,为推动经济从疫情中恢复,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流动性过剩。最近几个月,海外国家通胀水平持续高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大幅走强,无论是其价格涨幅、持续时间,还是上涨面,都超过了此前市场的预期。当前,全球经济及物价发展呈现了疫情后的经济重启初期的特征,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扩张较快,但供应相对紧缺,以美国为主的国家消费水平已明显超过疫情前,但生产水平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今后,海外主要国家通胀水平及大宗商品价格如何演绎,是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历史为视角,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判。预计全球通胀水平及大宗商品价格在年中达到高点后将逐步回落。
关键词:
宽松货币政策 通胀 大宗商品价格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夏斌
在本轮全球物价上涨以及随后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中,货币过度供应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华尔街的问题只是浅层次的技术层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国际货币体系存在问题,对美元供给没有约束。美国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将对全球包括中国产生重要负面影响,但是中国经济仍然具有持续发展的内在有利因素,而且本次危机也给中国提供了促进消费、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应抓住机遇,主动调整国内经济结构,争取在改革国际经济秩序中发挥更大的话语权。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济周期 中国经济 机遇与对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夏斌
2008年是世界经济剧烈动荡的一年,上半年全世界还在担心物价上涨,下半年却是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郭嘉沂
2021年,全球金融市场交易主线转变为再通胀以及主要经济体渐进退出宽松政策。中美共振补库、超额流动性等预期共同助推了大宗商品的快速上涨以及通胀超预期的现状。目前市场交易的分歧点主要在于通胀的超预期程度,以及通胀预期变化如何影响美联储及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选择。文章展望了通胀预期对全球汇市的影响。
关键词:
美联储 美元指数 美元利率 大宗商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