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88)
2023(5879)
2022(4969)
2021(4558)
2020(3789)
2019(8405)
2018(7940)
2017(15592)
2016(8249)
2015(8860)
2014(8864)
2013(8693)
2012(8086)
2011(7549)
2010(7590)
2009(7146)
2008(6861)
2007(6192)
2006(5503)
2005(5205)
作者
(23817)
(20293)
(19725)
(18900)
(12309)
(9635)
(9020)
(7725)
(7457)
(6938)
(6846)
(6780)
(6520)
(6479)
(6238)
(6185)
(6024)
(5894)
(5700)
(5677)
(5078)
(4856)
(4840)
(4623)
(4563)
(4359)
(4268)
(4147)
(3985)
(3907)
学科
(42379)
经济(42325)
管理(21285)
(19041)
(15103)
企业(15103)
方法(13149)
地方(12698)
数学(11575)
数学方法(11458)
中国(10290)
(9994)
(9475)
(8988)
地方经济(8355)
(7948)
(7885)
业经(7506)
(6951)
金融(6950)
(6735)
贸易(6730)
(6487)
农业(6301)
体制(6068)
(5876)
银行(5865)
产业(5807)
(5721)
结构(5702)
机构
大学(120606)
学院(119542)
(52829)
经济(51798)
研究(45699)
管理(43185)
理学(37521)
理学院(36936)
管理学(36266)
管理学院(36015)
中国(33483)
科学(27447)
(25213)
(23375)
(22925)
研究所(20961)
中心(20161)
(18798)
财经(18516)
(17887)
(17715)
师范(17554)
(17172)
经济学(16976)
(16803)
业大(16191)
北京(15774)
经济学院(15310)
师范大学(14584)
农业(14448)
基金
项目(83083)
科学(67092)
基金(61896)
研究(60608)
(54715)
国家(54330)
科学基金(46492)
社会(40699)
社会科(38694)
社会科学(38688)
基金项目(32682)
(31588)
自然(29073)
自然科(28364)
自然科学(28359)
自然科学基金(27887)
(27308)
教育(27286)
资助(24116)
编号(23492)
重点(19766)
成果(19216)
(19195)
(18775)
国家社会(17692)
(17036)
课题(16882)
(16396)
创新(16164)
教育部(16050)
期刊
(60885)
经济(60885)
研究(36577)
中国(23683)
科学(18389)
学报(18040)
(16957)
(16214)
管理(15570)
大学(13929)
学学(13190)
教育(11803)
(11478)
金融(11478)
农业(11310)
经济研究(9924)
财经(9267)
业经(9261)
技术(9011)
问题(8316)
(8077)
国际(7474)
(7063)
资源(6905)
世界(6267)
(5717)
商业(5519)
科技(5506)
统计(5392)
技术经济(5380)
共检索到1791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翟晨阳  杜德斌  侯纯光  桂钦昌  段德忠  
在当前全球性淡水危机加剧、水冲突频发的背景下,跨界水合作成为化解水危机,实现国家间和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利用跨界水条约数据,基于网络视角,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与国家尺度对跨界水合作的时空结构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1820—2017年全球跨界水合作持续增多,覆盖范围明显扩大,合作领域从边界与水量向联合管理与水质保护转变,合作目的由以规管性为主导向规管性、程序性和原生性并进转变。多边合作与跨界地下水合作是当前全球跨界水合作的发展趋势。(2)同一时期五大洲跨界水合作发展进程与侧重领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全球跨界水合作网络涵盖的流域与国家日益增多,但其流域覆盖率仍较低。(3)1820—2017年全球跨界水合作网络大致经历了"网络形成—网络扩张—网络分化"三个阶段;欧洲国家间的跨界水合作联系相对较强,亚洲国家在跨界水合作网络中也愈发活跃,区域性与全球性并存是当前跨界水合作网络的重要特征。伴随着亚洲国家日益增长的跨界水合作需求,中国应充分发挥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作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跨界水合作,不断提升自身在全球跨界水资源合作领域的地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学广  贾岩  
跨界合作是欧盟区域政策的内容之一,"边界空间"在欧洲区域化的过程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治理单元。INTERREG区域间合作计划是欧盟跨界合作的重要策略工具。通过信息整理与空间可视化等综合分析,研究表明:(1)INTERREG计划是一种空间重构形式的区域发展策略,该计划在阶段性的实践中日趋成熟;(2)INTERREGⅤ的目标、类型与尺度、资金分配、合作领域等呈现出该计划的系统性与完备性;(3)该计划的合作类型划分与空间尺度紧密相关,不同尺度的跨界合作均呈现出治理上的尺度重组与联系上的网络化特征;(4)历史发展与场景化差异、制度化设计、基金政策、聚焦创新与文化激励以及共信共享的理念,这些是欧盟INTERREG计划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是欧盟跨界合作的优势与特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刘杰  杨维旭  张苏文  王小艳  
基于区级、省级、地级3个空间尺度,综合运用差异指数、尺度方差、空间自相关及空间计量等方法模型,分析了2000—201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异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2000—2017年,城乡收入差异表现为地级>省级>区级的尺度格局,且各尺度差异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城乡收入差异尺度方差和构成均表现为地级>省级>区级的尺度格局,即尺度越小,对区域城乡收入差异的贡献度越大。(2)不同尺度城乡收入差异空间类型均以中等城乡收入差异类型区为主,东部沿海地区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异均表现出显著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尺度越小,集聚特征越明显;城乡收入差异空间关联总体以正相关为主,显著关联以HH和LL类型集聚为主。(3)自然区位、战略政策及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于不同尺度城乡收入差异,但在各尺度的作用强度有所不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毓莹   周浩  
湖南省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凸显,揭示其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提出“非粮化”缓释策略,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3—2020年湖南省地理空间属性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县域尺度探析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格局及驱动机理,并提出缓释策略。结果表明:1)湖南省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波动上升,粮食安全情势不容乐观。2007—2017年耕地“非粮化”水平较前一阶段小幅度下降,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水平增幅明显;2)县域耕地“非粮化”水平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并在年际间表现出由四周向中部聚集的态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凤凰县、泸溪县、麻阳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等地;3)粮食单产为耕地“非粮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势起伏度的驱动程度最低,二者交互驱动力对“非粮化”的解释度达93.2%。基于此,未来湖南省应开展差异化的区域“非粮化”管控对策、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益,以针对性地缓解耕地“非粮化”趋势。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乐  齐伟  张新花  曲衍波  姚小立  王丹  闫勇  
本文选取山东省栖霞市内一个典型流域作为研究区,通过选取典型等高线提取附近的景观类型来研究山区景观垂直分异特征,避免以往利用高程带或坡度带进行山区景观格局分析时造成的斑块分割;同时采取坡度分级说明坡度对景观格局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0-6°坡度范围内,水域和建设用地占据主导位置,在>25°主要景观类型为未利用地,这两个坡度带的景观聚集程度最高,景观类型多呈现连片分布;6-25°坡度带为草坡地、林地、园地和耕地主要分布区域,且这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228m等高线附近的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最高、形状最为复杂,是人类活动为主导影响向自然因素为主导影响的过渡区域。在海拔较低区域,由于人类不断...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张郁  王小艳  刘鉴  刘杰  
基于多尺度分析视角,综合运用差异指数、尺度方差、空间关联及回归模型等方法,从省级、地级、县级3个空间尺度分析了2003-2016年东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城乡收入差距绝对和相对差异、尺度方差及构成均呈现县级>地级>省级的尺度发展格局,各尺度变化趋势大体一致,表明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差异越大。②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地级和县级尺度分别以中等和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为主要发展类型;城乡收入差距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地级尺度关联性较强,县级尺度差异性较强;各尺度局部空间关联以显著正相关为主且LL型占据主导地位,各尺度冷热点集聚格局总体保持一致。③自然基础与区位、经济发展与支撑、社会发展与支撑、发展战略与政策共同推动各尺度城乡收入差距时空分异格局的形成及演化。④更加关注多尺度的实体区域研究、更加区分多指标体系与多因素分析、更加关注定性与定量方法有效结合是今后研究城乡收入差距的发展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学广  李鲁奇  
空间合作是城市合作的重要形式,同时又是一个涉及领域、网络和尺度等多维度的社会空间过程。本文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从领域、网络和尺度3个社会空间维度分析城市间合作空间的生产与重构。研究表明,在这种合作形式中,再领域化涉及资本和管制权力2个方面,联系网络具有政治动员、信息共享等功能,而尺度重组的关键则是对高尺度行动者的动员。此外,共同利益是城市空间合作中最核心的要素,高尺度行动者在合作过程中也可能将自身利益嵌入合作空间。最后,这些维度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具体表现为同一、并行、替代和实现4种组合关系。这4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永明  姜玲玲  王美霞  喻忠磊  
文章基于多尺度、人—地系统的理论视角,以湖南省8 000个相对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利用平均最邻近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方法,从市级和县级两个尺度揭示了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出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四层一体"模型提炼出相对贫困村空间分异的机制。结果表明:(1)相对贫困村在市级尺度上均呈现集群分布模式,而在县级尺度上呈现出集群、离散和随机三种不同的模式。(2)市级和县级尺度上相对贫困村均呈现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在两个尺度上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存在差异。(3)城镇化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支出、文盲率、坡度、平均海拔是影响县级尺度相对贫困村空间差异的显著因素。(4)基于"四层一体"模型揭示出相对贫困村的空间分异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云霞  王随继  颜明  贺莉  程东升  
基于流域完整性、地形的相似性,将整个海河流域分为9个分区,分析了各分区产沙模数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在双对数坐标系上,产沙模数与流域面积的关系呈现出3种类型:①线性负相关,即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减小;②无显著相关,即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基本保持不变;③线性正相关,即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的增大而增大。从地形、分区的位置以及土地利用状况方面对所有分区产沙模数的尺度效应进行分析,并对1000 km2标准面积下产沙模数进行校正。基于校正后的数据,利用ArcGIS的Kriging空间插值法,绘制了校正后的产沙模数图。校正结果显示,流域侵蚀模数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这与流域地形的总体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流域西部以山地为主,因而侵蚀强度大,产沙模数高;东部以平原为主,是泥沙的淤积区域,因而产沙模数低。最后,对图中产沙模数的高值区域,从气候、植被和侵蚀作用力3个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振邦  贾卓  常跟应  苏晓阳  陈兴鹏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角,基于等级理论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通过解析贫困空间依赖和分异格局成因的尺度机制(重点关注差异与关联),来理解宏观与微观因素的相互关系。对甘肃省六盘山片区村级和乡镇贫困进行了计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行政村尺度对案例区贫困格局及成因的解释度更好,但乡镇尺度上过程不容忽视。(2)宏观经济社会情境因素对微观上村级和乡镇贫困具有显著影响,作用方式具有多元化特点,作用强度在乡镇尺度上大于村级尺度。(3)宏观情境因素与本地因素对贫困格局的形成存在交互增强且因尺度而异的协同关系。另外,还比较了不同等级系统(行政区划系统和重新构建的贫困分区系统、地理分区系统)下的结果差异,发现行政区划系统不是解析贫困格局成因的最佳选择,它会掩盖和扭曲部分因素的影响,而贫困分区系统能更好地描述“真实的”的贫困形成过程。以上表明,中国精准扶贫战略将重心下沉到村和户是现实合理选择,但以“适度漫灌”来夯实宏观上经济基础和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在甘肃六盘山片区仍有重要意义,而各级各地政府或组织形成共同但有侧重的协作理念和方式是重要保障。同时,高效可持续的贫困治理在行政机制外尚需强化市场和社会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肖建英  谭术魁  
研究目的:对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产量的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性进行考察和分析,发现中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方法:GIS技术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观测期内中国粮食产量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关系。(2)中部地区一直存在粮食产量"高—高"空间关联性,围绕安徽、山东等省形成显著的粮食高产集聚区。西北地区存在"低—低"空间关联模式,新疆附近为显著低产集聚区。粮食产量显著离散的主要分布在四川、海南等省附近。研究结论:观测期内,地区间粮食产量的增减会对粮食产量的空间集聚、离散趋势产生一定影响,但粮食产量重心变动并不显著;为保障中国粮食产量,需要增加对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琴诗  周强  宋伟轩  
城市居住分异是一种多维过程和复杂系统,传统单一维度和较大空间尺度的分析越来越难以准确描刻城市内部多元异质的社会空间分异格局。论文基于居住分异多维属性与尺度效应的逻辑基础,借鉴西方居住分异不断迭代更新的研究思路,结合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的新时代特征,构建居住分异“社会—物质—信息”三元空间辩证统一的理论框架。围绕信息要素与数字资本介入下居住分异的多维转向与方法创新,深化对数字化时代城市居住分异模式的再认知,提出居住分异研究需要从单维尺度向辩证统一、从分异指数向结构探测、从时空联系向互动机理转型。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与反思,拓展中国居住分异研究的理论深度,为促进城市社会空间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妮  张艳芳  位贺杰  
以能源产区陕西省榆林市的12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在Geo Da和Arc GIS等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2005—2010年榆林县域尺度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异机制。榆林各区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两极分化加剧。县域碳排放强度南北走向上表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东西走向上具有微弱的"U"型变化态势。总体上,东北部区县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部。各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正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且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空间依赖性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榆林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极化区、扩散区、塌陷区和传染区4个特征。"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  黄利华  邹芳  赵丹丹  唐艳丽  
以湖南省8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县域尺度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生态保障和居住生活等四个功效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定量分析功能间交互作用,识别乡村地域优势功能类型,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从省域视角出发,乡村地区的功能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差别以及空间集聚特征;(2)从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关系和功能间的交互作用,识别出各功能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冲突、兼容、协调);(3)根据乡村区域功能与实际功能作用的相关性,将湖南省85个县(市、区)划分为9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域功能,并据此提出不同类型地域空间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乡村转型和城乡融合提供参考;(4)乡村区域功能类型与乡村空间聚落布局形态相互影响,因此不同乡村地域功能应与村落布局和形态相协调,以此实现乡村空间的优化和促进地域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