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1)
2023(1511)
2022(1359)
2021(1138)
2020(926)
2019(2221)
2018(2153)
2017(4264)
2016(1886)
2015(2197)
2014(2261)
2013(2180)
2012(2109)
2011(1988)
2010(2095)
2009(1954)
2008(2009)
2007(1658)
2006(1489)
2005(1377)
作者
(5171)
(4637)
(4414)
(4168)
(2941)
(2173)
(2168)
(1778)
(1564)
(1533)
(1528)
(1478)
(1435)
(1420)
(1360)
(1355)
(1350)
(1348)
(1343)
(1251)
(1122)
(1073)
(1048)
(1039)
(1002)
(947)
(918)
(905)
(901)
(869)
学科
(15351)
贸易(15344)
(14908)
(11160)
经济(11157)
(5424)
关系(5280)
方法(5125)
出口(5120)
出口贸易(5120)
(5120)
国际(4334)
数学(4001)
数学方法(3980)
贸易关系(3499)
管理(3304)
概况(3245)
进出(3194)
进出口(3194)
进出口贸易(3194)
各国(3118)
国贸(3009)
国际贸易(2959)
(2885)
世界(2743)
对外(2697)
地方(2430)
(2260)
企业(2260)
中国(1895)
机构
学院(31236)
大学(30656)
(19712)
经济(19526)
研究(12011)
管理(9673)
理学(8325)
(8261)
理学院(8251)
中国(8210)
管理学(8170)
管理学院(8122)
经济学(6819)
(6769)
经济学院(6404)
国际(6141)
(5988)
财经(5706)
(5650)
贸易(5445)
科学(5194)
(5173)
研究所(5089)
(4738)
中心(4553)
财经大学(4144)
(4096)
研究院(3789)
商学(3719)
北京(3698)
基金
项目(19018)
研究(15039)
科学(14588)
基金(14082)
(11977)
国家(11918)
社会(10232)
社会科(9887)
社会科学(9887)
科学基金(9594)
基金项目(6782)
教育(6550)
(6393)
资助(6251)
编号(5850)
(5377)
中国(5086)
自然(5083)
自然科(4957)
自然科学(4957)
自然科学基金(4862)
(4804)
(4740)
成果(4734)
国家社会(4625)
社科(4579)
(4461)
重点(4461)
教育部(4349)
人文(4293)
期刊
(19454)
经济(19454)
研究(11015)
(10025)
国际(9523)
(5452)
贸易(5452)
经济研究(5129)
国际贸易(4772)
问题(4312)
(4160)
世界(3917)
经贸(3749)
中国(3334)
管理(3329)
业经(3235)
学报(3065)
商业(2938)
大学(2662)
(2643)
金融(2643)
科学(2588)
学学(2584)
(2581)
外经(2577)
对外(2577)
财经(2523)
世界经济(2480)
(2304)
(2251)
共检索到489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毕夫  
受全球经济增长总体放缓的掣肘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与"逆全球化"的袭扰,国际贸易跌入到了二十五年多以来的最低谷。阻止与逆转这种趋势,有必要刷新全球治理模式。而对于最大的贸易国中国而言,更有必要在谋求更多的多边贸易合作、发展服务贸易以及争取充沛的国际贸易话语权等方面深耕与拓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扬  
2007年3月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经济失衡"无疑是各国当局使用最多的用语之一。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偏爱用之来解释此次危机的根源。将危机归咎为失衡,将失衡描述为"全球"的,他们可得以轻松地将危机的责任推卸给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可以说,"中国责任论"、"中国威胁论"云云,都是从这个概念中获得其理论支持的。中国的有关部门自然对此论保持高度的戒备。在所有的公开场合,特别是在国际会议上,官方都避免使用这个用语。有朋友告诉我,在历次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中国政府代表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会议的公报和首脑宣言中抹去这个用语和相关表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爽  齐天宇  
本文通过对1995-2013年全球双边贸易数据分析以及建立全球贸易模型,对中国加入WTO前后以及美国主导的TPP与TTIP全球贸易框架达成后,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从历史数据的来看,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贸易格局从以美欧为中心向全球多级发展转变;TPP与TTIP的实施将有效促进协议框架下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减小非协议成员国贸易份额,促使全球贸易份额由非协议成员国向成员国转移;TPP与TTIP将中国排除在外,将合力压缩中国国际贸易市场空间并帮助东南亚与拉美地区瓜分替代,导致中国贸易总额下降13%。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鹏  汪建新  孟雪  
随着以全球价值链深化为特征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收益不平衡的积累,美国以税改为起点启动了"再平衡"战略,并与中国发生大规模贸易摩擦。本文从经济全球化"再平衡"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调整和基于全球价值链评估中美贸易摩擦的新视角出发,选取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并将其数据库加以更新,在中美两国已公布实际产品清单的基础上,详细分解了美国税改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对两国乃至主要贸易伙伴全球价值链活动的影响效应,最终将解决问题的根本策略落脚在对经济全球化"再平衡"的中长期应对上。本文发现,全球价值链在中美贸易摩擦中起到了缓冲作用,但随着摩擦规模的扩大,中国受到的负面影响将会叠加。而作为美国"再平衡"的基石,税改是可能改变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因素,而且美国的后续措施将是一个系统的"一揽子"方案。因此,本文建议中国应基于全球价值链加强自贸区建设以寻求新的价值链闭合,并在继续深化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做好中美经贸关系调整的长期准备。针对上述建议进行的模拟分析表明,新的自贸区构建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仅能够缓解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负面影响,而且能够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中国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钟惠芸  
在不考虑其它影响美中贸易的因素情形下,本文深入地研究了服务贸易与美中贸易再平衡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服务贸易在平衡美中贸易失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缓解美中贸易失衡的有效工具。美中服务贸易顺差抵消美中货物贸易逆差的作用在将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仍会持续下去,而且抵消幅度可能会越来越大,这对美中贸易逆差的缩小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美中贸易失衡格局将难以为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蔡兴  刘子兰  赵家章  
当前的全球贸易失衡根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国际产业转移所引起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导致了部分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空洞化",使得这些国家所需要的制造业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也导致了这些国家产品出口能力呈现相对不足,进而出现持续性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东亚发展中经济体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并通过贸易顺差向全世界输送制造产品。中美两国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以上观点。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施炳展  
基于贸易失衡的三元分解框架和1995—2007年各国双边HS六分位贸易数据,本文将进出口价值量比值分解为进出口的广度比、价格比与数量比,从而探讨全球贸易失衡的结构,结果发现全球贸易失衡主要是由数量失衡造成的,广度失衡贡献次之,价格失衡贡献最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贸易失衡结构。贸易失衡结构实际上反映了世界需求结构特征和各国比较优势的差异性,这表明全球贸易失衡及其结构特征将长期存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丽  
本文主要对全球经济失衡和经济再平衡的内涵进行梳理,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货币体系不健全、各国消费和储蓄习惯不同三方面探究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以及各国内外失衡的表现,指出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将会引致的新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货币体系重新调整、全球流动性过剩继续增加、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各国经济再平衡的政策建议,尤其是中国应对西方国家"经济再平衡"战略和实现内外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韩剑  李林艳  
本文从全球金融发展不平衡的视角研究全球贸易失衡,建立一个流动性约束的跨时贸易模型,证明了金融发展差异、消费者跨期消费能力与贸易余额之间的关系。通过选取86个国家1990~200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市场规模、金融市场活力等金融发展指标与贸易余额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全球贸易失衡问题的解决必须从根本上缩小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本土金融市场,改变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构建多元化的国际金融体系。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夏先良  
本文着重围绕欧盟和美国所提出的碳关税和低碳经济概念引发的国际政治经济利益角逐以及带来的全球经济利益格局调整和对中美贸易平衡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碳关税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已经失去削减碳排放的意义,在理论上缺乏支持前提和基础,在实践上难以实现。文章最后提出,中国要积极推动和参与国际碳减排协议谈判,坚持《京都议定书》和WTO基本原则,维护自身利益,既不支持也不反对碳关税,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这对我们研究和指导低碳经济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琳达·林  罗纳德·U·门多萨  梁永邦  
全球再平衡的讨论正处于十字路口,很多能够影响政策取向的讨论需要更多国家的参与,而不是仅仅在中美之间。全球再平衡这个问题第一次被提出来时,完全聚焦于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但随着2009-2010年的全球经济动荡以及随之而来的疲软和不确定性,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多么地普遍。诸如耶鲁大学的斯蒂芬.罗奇(Stephen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海洲  李志勇  王慧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美国和新兴市场三大板块的再平衡呈现出明显分化特征,其新特点可概括为:欧洲正在殴,美国将更美,金砖要贴金。美国实体经济未受重创,金融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修复较快,以及其低资金成本、低能源价格、向低走的劳动力成本、技术和市场等优势,使得美国经济具备了再出发的基本条件,尽管短期风险尤存。欧元区去杠杆化刚刚开始,加之欧元区在制度设计上未能形成主权和货币之间的统一,将使其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经历漫长而痛苦的去杠杆化和政治磨合过程。这个过程可能要十年以上,欧元区正在变成下一个日本。同时,欧元区可能出现新的资本管制,形成一个货币但多个汇率、多个利率的机制。新兴市场国家面临全球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厚双  李艳秀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经济再平衡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极大关注和竞相研究。本文在研究了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点、原因以及全球经济的再平衡等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并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全球经济的再平衡也就不能仅局限于对汇率或投资—储蓄缺口某一单因素的调节,而应当从结构性因素、供给政策和要素流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世界各国相互协作、各种政策相互结合,各国配合来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慧娟  
本文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两国两部门的模型,模拟了中国经常账户再平衡对贸易条件、实际汇率、贸易品产出占比和非贸易品产出占比的影响。模拟研究发现:(1)贸易条件和实际汇率的变动均为负值,这表明中国贸易条件出现改善以及中国实际汇率出现升值,而美国贸易条件出现恶化以及美国实际汇率出现贬值。(2)中国贸易品产出在总产出中的比重出现小幅提升,而中国非贸易品产出比重则出现显著下滑。(3)美国贸易品产出占比出现较大提高,而美国非贸易品产出比重则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这表明美国生产结构出现由非贸易品向贸易品生产的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