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539)
2023(13972)
2022(11754)
2021(10957)
2020(9209)
2019(21207)
2018(20609)
2017(39263)
2016(20987)
2015(23727)
2014(23288)
2013(23267)
2012(21524)
2011(19639)
2010(19502)
2009(18495)
2008(18282)
2007(16067)
2006(13970)
2005(12677)
作者
(61767)
(51681)
(51557)
(49067)
(32696)
(25018)
(23533)
(20280)
(19580)
(18158)
(17762)
(17230)
(16424)
(16363)
(16274)
(16177)
(15706)
(15413)
(15057)
(14891)
(12879)
(12740)
(12618)
(11829)
(11763)
(11527)
(11461)
(11324)
(10462)
(10360)
学科
(90179)
经济(90094)
管理(55952)
(53278)
(42713)
企业(42713)
方法(41073)
数学(35883)
数学方法(35571)
中国(26340)
(26180)
贸易(26169)
(25474)
(24112)
(23039)
(19178)
业经(18527)
(17520)
地方(15765)
农业(15478)
(14437)
银行(14383)
(14140)
金融(14138)
(13965)
财务(13940)
财务管理(13901)
(13769)
企业财务(13004)
(13002)
机构
大学(306454)
学院(304778)
(134154)
经济(131759)
研究(111334)
管理(110376)
理学(95009)
理学院(93898)
管理学(92232)
管理学院(91682)
中国(84194)
科学(67354)
(65097)
(59521)
(57370)
(54950)
研究所(52373)
中心(49562)
财经(47823)
业大(45795)
(44295)
农业(43856)
(43660)
经济学(43462)
北京(41283)
(40175)
经济学院(39388)
(39279)
师范(38789)
财经大学(35620)
基金
项目(202519)
科学(158378)
基金(148284)
研究(145559)
(131391)
国家(130391)
科学基金(109360)
社会(93622)
社会科(88821)
社会科学(88796)
基金项目(76963)
(76587)
自然(69929)
自然科(68308)
自然科学(68280)
自然科学基金(67106)
教育(66786)
(65997)
资助(61691)
编号(57415)
成果(46974)
重点(46833)
(46046)
(44675)
(42133)
课题(40140)
国家社会(40004)
科研(39605)
创新(39568)
教育部(39304)
期刊
(144448)
经济(144448)
研究(91092)
中国(57445)
学报(52243)
(49831)
科学(46540)
(45936)
管理(39471)
大学(38803)
学学(36707)
农业(34136)
教育(29243)
(27063)
金融(27063)
经济研究(26123)
财经(23976)
技术(23879)
业经(22822)
(22449)
(20864)
问题(20121)
国际(19975)
(19199)
世界(16608)
(15132)
技术经济(14901)
统计(14289)
商业(14032)
理论(12886)
共检索到4534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忠杰  邓光耀  颜为民  
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相关数据,系统核算了中国1995—2009年的隐含能贸易量,并利用SDA方法对隐含能贸易量的变化进行了结构分解。实证结果如下:(1)1995—2009年,中国存在隐含能净出口,并且存在部门上的差异、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的差异;中国从韩国的隐含能进口量最大;中国向美国的隐含能出口量最大。(2)在1995—2009年,节能技术的提高会降低中国隐含能进出口量,但是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变化和产品贸易量的变化会引起中国隐含能进出口量的增加,并且产品贸易量的变化是引起中国隐含能贸易量变化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忠杰  邓光耀  颜为民  
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量相关数据,系统核算了中国1995—2009年的隐含能贸易量,并利用SDA方法对隐含能贸易量的变化进行了结构分解。实证结果如下:(1)1995—2009年,中国存在隐含能净出口,并且存在部门上的差异、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的差异;中国从韩国的隐含能进口量最大;中国向美国的隐含能出口量最大。(2)在1995—2009年,节能技术的提高会降低中国隐含能进出口量,但是列昂惕夫逆矩阵的变化和产品贸易量的变化会引起中国隐含能进出口量的增加,并且产品贸易量的变化是引起中国隐含能贸易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国需要注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与美国等国家的双边节能贸易的合作,同时注意节能技术变化、产业关联变化以及贸易量变化对中国隐含能贸易量变化的不同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文章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八大区域2002年和2007年的隐含碳贸易进行了核算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各区域内部的隐含碳贸易量大于区域间贸易以及出口贸易的隐含碳贸易量;对全行业来说,一般情况下技术变化会引起隐含碳贸易量的减少,但是产业关联变化和贸易量变化会引起隐含碳贸易量的增加;对三次产业来说,各产业的技术变化、产业关联变化和贸易量变化对隐含碳贸易量的影响存在产业上的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文章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八大区域2002年和2007年的隐含碳贸易进行了核算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各区域内部的隐含碳贸易量大于区域间贸易以及出口贸易的隐含碳贸易量;对全行业来说,一般情况下技术变化会引起隐含碳贸易量的减少,但是产业关联变化和贸易量变化会引起隐含碳贸易量的增加;对三次产业来说,各产业的技术变化、产业关联变化和贸易量变化对隐含碳贸易量的影响存在产业上的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丛晓男  王铮  郭晓飞  
文章基于GTAP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核算了全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量。结果表明:全球贸易隐含碳量巨大,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4强;隐含碳流入、流出量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中国等金砖国家的净流出量较大,美国、欧盟等则净流入量较大;贸易隐含碳的大小存在特定的地缘结构,分化出三种类型的国家或地区集团,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制造业国是中国在隐含碳问题上的主要谈判合作伙伴,低水平发展中国家反而不是中国的最佳谈判合作伙伴。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菲  李娟  
笔者综合能源、贸易方面的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与碳排放。认为:中国承担的日本消费型隐含碳排放量巨大,1997年~2007年间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增长约1.5倍;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产业分析表明,2007年的承担日本隐含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分别是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基于SDA模型的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分解证明1997年~2007年间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起到了碳减排的作用,生产技术、对日本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均促进隐含碳排放增长,其中出口规模的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为119.02%。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凤  常荣平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凤  常荣平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出口行业集中度过高。商品贸易量并非是决定中美隐含碳贸易额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行业碳排放系数的差异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方面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努力,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贾净雪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倪红福  李善同  何建武  
本研究根据中国2002、2005、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OECD的国外投入产出表和GTAPVersion 7.0的SO2排放强度等数据,利用多国投入产出模型方法测算了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SO2,相关的行业结构分布以及隐含污染物在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流向,并通过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三大因素对出口贸易隐污染物的贡献大小。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至2007年间,我国对外贸易创造了巨大贸易顺差,同时也带来了大量隐含SO2顺差;迅速增长的贸易规模是出口贸易隐含污染物增加的主要因素,但是,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技术改进导致的SO2排放强度下降抑制出口贸易隐含SO2增加,而投入产出中间结构变化对其影响较小。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艳梅  付加锋  
作为出口贸易大国,中国的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总量相当可观,而且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1997和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分别为290.61Mt和940.69Mt,占中国生产活动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8.47%和45.53%。进而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将影响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为4种:直接碳排放强度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出口总量效应和出口结构效应。并以1997-2007年为样本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上述4个因素的贡献值分别为-638.95Mt、132.41 Mt1、266.38 Mt和-109.77Mt。可见造成出口贸易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灵  孙华平  
本文基于1990~2015年Eora26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结构和进出口碳贸易转移路径。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程度逐步加深,但嵌入的分工位置亟待提升、低端锁定效应明显,引致环境问题加剧。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转移路径,发现中国的隐含碳贸易发生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化工和非金属矿物产品业和交通运输业。1990~2015年间,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生产碳是进口值的近4倍,流入主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产碳也略高于进口值。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流向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和新加坡、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为美国承担了大量的生产碳。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就发展全球绿色低碳贸易、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能源绿色开发与合作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安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采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与分析了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讨论了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来自出口国内碳排放,进口国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承担主要的碳排放责任;中国在与美国贸易中主要处于碳排放转出地位,但碳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参与GVC分工是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出现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中国调整出口隐含碳排放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与GVC视角下的计算结果相比,基于MRIO模型的计算结果高估了中国出口隐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韩中  孙岩  
本文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世界投入产出表及环境账户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对1995—2009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解。结果表明: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传统贸易数据存在"重复核算"成分,在某种程度上夸大了中国出口规模。中国向欧盟增加值出口规模持续上升,但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增加值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中国生产侧碳排放以"内需排放"为主,"外需排放"中由欧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规模稳步上升,中国消费侧碳排放中由欧盟承担的部分逐年增加;从碳排放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和能源产业是中欧隐含碳排放的主要行业来源,且能源产业碳排放所占比重有所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