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28)
- 2023(10346)
- 2022(8391)
- 2021(7718)
- 2020(6292)
- 2019(14003)
- 2018(13575)
- 2017(25758)
- 2016(13400)
- 2015(14923)
- 2014(14045)
- 2013(13955)
- 2012(12633)
- 2011(11538)
- 2010(11204)
- 2009(10436)
- 2008(9802)
- 2007(8340)
- 2006(7260)
- 2005(6424)
- 学科
- 济(62162)
- 经济(62115)
- 管理(32215)
- 业(31762)
- 方法(24481)
- 企(24051)
- 企业(24051)
- 数学(21817)
- 数学方法(21679)
- 中国(18878)
- 农(16865)
- 业经(14779)
- 贸(14757)
- 贸易(14750)
- 易(14423)
- 产业(12266)
- 地方(11400)
- 农业(10945)
- 财(10564)
- 制(10214)
- 学(9616)
- 环境(9508)
- 银(8836)
- 银行(8819)
- 技术(8731)
- 行(8615)
- 融(8583)
- 金融(8582)
- 发(8579)
- 关系(8088)
- 机构
- 学院(186947)
- 大学(185125)
- 济(89054)
- 经济(87836)
- 管理(69560)
- 研究(69095)
- 理学(60394)
- 理学院(59734)
- 管理学(58897)
- 管理学院(58552)
- 中国(52207)
- 京(38928)
- 科学(38920)
- 财(35425)
- 所(33587)
- 研究所(30800)
- 中心(29982)
- 经济学(29265)
- 农(29132)
- 财经(29093)
- 经(26740)
- 经济学院(26488)
- 业大(25669)
- 江(25176)
- 院(24920)
- 北京(24559)
- 范(24454)
- 师范(24248)
- 农业(22953)
- 财经大学(21745)
- 基金
- 项目(128545)
- 科学(103303)
- 研究(96479)
- 基金(95555)
- 家(83422)
- 国家(82820)
- 科学基金(71043)
- 社会(65303)
- 社会科(62299)
- 社会科学(62285)
- 基金项目(49755)
- 省(48346)
- 教育(43320)
- 自然(42620)
- 自然科(41679)
- 自然科学(41669)
- 自然科学基金(40972)
- 划(40909)
- 资助(38392)
- 编号(37406)
- 发(30293)
- 重点(29459)
- 部(29322)
- 成果(29319)
- 国家社会(28803)
- 创(27812)
- 中国(26435)
- 创新(26030)
- 课题(25984)
- 教育部(25655)
共检索到273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京 戴翔 张二震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西方产业技术的转移和扩散,中国以开放的姿态主动接受和积极融合,抓住了全球要素分工所带来的战略机遇,从而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开阔地式推进"乃至升级。然而,简单纳入全球要素分工体系的传统发展道路,也带来了不平衡、不协调以及对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和损害等不可持续问题,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而全球要素分工深入演进所表现出的全球产业链长度进一步延伸、高端要素跨国流动性日益增强,以及跨国公司基于发展中经济体的"逆向创新"战略等当代趋势特征,又与目前中国产业发展现实阶段所决定的演进方向和升级趋势具有高度一致性,从而为中国融入全球要素分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但与前一...
关键词:
全球要素分工 产业升级 比较优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传忠 金华旺 金文翰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具有显著的技术颠覆性、非连续性和产业关联带动作用等特征。新一轮产业革命背景下,突破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后发经济体实现产业赶超提供了机会窗口。通过对突破性技术创新内涵及特征进行理论溯源,提炼出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和路径;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例,分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对我国三次产业升级的影响;提出了加快突破性技术创新发展、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即强化基础性创新研究,加大对行业共性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支持,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以及金融的作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丹辉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链的深度分解和分工深化,进而引发国际竞争格局变化,全球产业发展和竞争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在不断演化的竞争格局中,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也面临着新的路径。后危机时代,中国应加快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丹辉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要素全球配置催生了模块化生产、合同制造、服务外包等生产方式和商务模式的创新,促使价值链在各国之间不断延展细化,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敏
我国正在面对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新配置的时代大变局,金融是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金融困境,而后梳理了美国金融体系在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中积累的经验,最后提出了我国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光学 栾淳钰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最突出的变化是经济增速放缓与产业结构调整并存,这也是新常态的显著特征。文章基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从产能过剩现象突出、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区域结构不协调、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五个方面对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论述。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文章给出优化产业总体结构,有效化解产能过剩;优化产业技术结构,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各类企业共同发展;优化产业区域结构,顺利实现产业转移;优化产业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先海 诸竹君
在中短期内实现往往是中长期过程的产业升级、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升级、实现政府产业政策干预的有效性是中国产业升级的三大难题。本轮新产业革命是渐进式的、渗透性的,新兴国家面临产业同发机遇,有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集聚型、规模化产业链纵向分离格局将向智慧化、网络化系统发展。破解中国产业升级三大难题的四大路径选择是:以发挥后发国优势为特色的蛙跳型科技创新路径,以新兴产业占优为突破口的多元复合型产业发展路径,以前沿边际产业干预为着力点的功能性产业政策推进路径,以大国大市场为基础的需求拉动型升级路径。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霍杰
在对四次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产业重新布局的基本规律,重新审视全球产业重新布局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移的区域环境,并通过比较探讨了中国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内部和周边各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单位劳动成本差异明显,多地具备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劳动成本优势。但从区位环境综合评价角度看,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某些国外经济体不适合承接中国大规模产业转移,中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进行国内转移较为合适。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霍杰
在对四次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实践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产业重新布局的基本规律,重新审视全球产业重新布局背景下的中国产业转移的区域环境,并通过比较探讨了中国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内部和周边各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和单位劳动成本差异明显,多地具备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劳动成本优势。但从区位环境综合评价角度看,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某些国外经济体不适合承接中国大规模产业转移,中国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进行国内转移较为合适。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玉焕 钱之凌 徐鑫
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中国的碳达峰及碳中和,本文使用1998-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研究中国整体以及三大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和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从国家整体视角,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实现碳减排;(2)从区域视角,东部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3)从空间视角,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对本地区碳排放存在负向空间直接效应,对其他区域碳排放也存在负向的空间间接效应;(4)从影响路径视角,中国整体和东部地区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均在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的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中部地区能源消耗在影响路径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而技术创新表现为遮掩效应,可能原因是存在技术减排的反弹效应。西部地区能源消耗和技术创新均不是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的路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汪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孔令丞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在实施"引进来"产业战略的基础上,对有条件的行业推行"走出去"的战略,使中国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但是,和"引进来"相比,中国产业"走出去"无论从规模上还是技术上都相差很远。正视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有利于准确定位中国的国际市场地位,从而正确制定中国全球化产业战略。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产业外向特征 产业跨国程度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伟光 张建 郑一爽
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在世纪疫情、乌克兰危机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哲学发生了重大调整,以产业链韧性和国家安全为目标的新型产业政策兴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重组。西方大国产业政策的战略化、显性化、普及化甚至工具化、武器化,使得国家主导产业政策的跨国合作与协调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关切,也对全球产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以新型产业政策为切入点分析全球产业治理,不仅有助于丰富全球经济治理理论体系,同时也为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治理实践提供策略思考和实施路径。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莫维冰
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推动经济增长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重化结构"特征明显,高能耗问题突出。文章认为,在全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谭梦卓 朱顺和 孙穗
本文利用2012-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也呈现“U”型关系;全球价值链指数以及全球价值链进口指数、全球价值链出口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我国仍困于集聚拥挤效应、陷于价值链低端锁定,要不断优化我国产业布局、加大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加强全球价值链中先进技术的学习、内化,才能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产业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