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44)
- 2023(7990)
- 2022(6968)
- 2021(6042)
- 2020(5375)
- 2019(12498)
- 2018(12308)
- 2017(24297)
- 2016(13569)
- 2015(15583)
- 2014(15898)
- 2013(16175)
- 2012(15662)
- 2011(14373)
- 2010(14425)
- 2009(13335)
- 2008(13348)
- 2007(12343)
- 2006(10583)
- 2005(9665)
- 学科
- 济(60823)
- 经济(60759)
- 管理(38106)
- 业(34509)
- 方法(28811)
- 企(26856)
- 企业(26856)
- 数学(25432)
- 数学方法(25186)
- 学(16130)
- 农(15955)
- 财(14593)
- 中国(14384)
- 环境(13509)
- 贸(12312)
- 贸易(12310)
- 易(11956)
- 地方(11337)
- 业经(11031)
- 农业(10587)
- 制(10555)
- 和(10497)
- 融(9537)
- 金融(9535)
- 银(9152)
- 银行(9108)
- 划(9028)
- 行(8683)
- 务(8440)
- 财务(8422)
- 机构
- 大学(208298)
- 学院(204725)
- 济(86894)
- 经济(85101)
- 研究(77582)
- 管理(74511)
- 理学(63669)
- 理学院(62869)
- 管理学(61708)
- 管理学院(61332)
- 中国(57031)
- 科学(49453)
- 京(45638)
- 农(43324)
- 所(42116)
- 研究所(38488)
- 财(38252)
- 业大(35140)
- 中心(34879)
- 农业(34832)
- 江(31721)
- 财经(30345)
- 北京(29207)
- 院(27699)
- 经(27420)
- 经济学(27125)
- 范(26637)
- 师范(26252)
- 经济学院(24660)
- 州(24651)
- 基金
- 项目(135138)
- 科学(104011)
- 基金(97169)
- 研究(93790)
- 家(87488)
- 国家(86812)
- 科学基金(71416)
- 社会(57661)
- 社会科(54587)
- 社会科学(54567)
- 省(52450)
- 基金项目(51061)
- 自然(47795)
- 自然科(46609)
- 自然科学(46589)
- 自然科学基金(45745)
- 划(45700)
- 教育(42842)
- 资助(41101)
- 编号(37092)
- 重点(31673)
- 成果(30710)
- 部(30405)
- 发(30402)
- 创(27451)
- 计划(27243)
- 科研(26909)
- 课题(26242)
- 创新(25883)
- 教育部(25082)
共检索到3067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周利梅
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协同推进碳减排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受制于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目前仍然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增长过快,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水平在各国出现分化。国际碳减排合作取得较大成效,但由于各国利益诉求不一致,国际碳减排合作的前景不够明朗,需要在技术创新、产业分工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全球碳排放水平。
关键词:
能源消耗 碳排放 节能减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力
基于经合组织(OECD)专利数据库,对技术创新前20名(技术专利申请量)国家的低碳技术创新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利用累计低碳技术专利量和占比、低碳技术创新密度衡量低碳技术创新的水平;利用低碳技术创新质量指数衡量创新的质量,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低碳技术总体创新和具体领域创新的趋势变化。研究表明:2005—2014年,中国累计低碳技术专利量排世界第五名,低碳技术创新质量指数接近世界发达水平,但低碳技术创新密度先升后降,2014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1%;大部分国家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强正相关关系,与环境政策严厉性正相关,能源和工业部门的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与部门温室气体排放量存在强正向相关关系;低碳技术发展可能存在拐点,中国在低碳技术创新密度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低碳技术创新质量上也有上升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建坤 刘滨
近3年来我国面临GDP能源强度呈上升趋势,能源消费及相应CO2排放增长对世界减缓碳排放的形势产生了更大影响的新的形势,从长远发展趋势看,我国当前由于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急剧增加引起的GDP能源强度阶跃性增长将随产业结构的稳定而平缓,并且随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技术升级及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提高而再度呈持续稳定下降的趋势。我国在现代化道路中与发达国家的历程相比,可以走更为节约能源和减少CO2排放的道路。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和平发展的规模大、速度快,而且时间比发达国家滞后半个世纪以上,我国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增长会对全球的碳排放增长产生重大影响。这将使我国未来经济发展...
关键词:
能源消费 能源强度 碳排放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梅 徐璋勇 李存芳
采用动态CGE模型评估2012~2030年碳强度约束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下各能源和部门的节能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在碳强度约束下,碳排放降幅高于能源消费降幅;就能源消费和结构来看,煤炭、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和比重均小幅下降,电力消费和比重大幅上升;就部门结构来看,高能耗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降幅都较小;就碳减排效应来看,能效提高是少数部门碳减排的主要原因,而能源结构优化和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是大多数部门碳减排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永彬 刘昌新 王铮 史雅娟
本文首先比较了我国与美国、欧盟、日本在部门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上的差距,进而利用Markov模型对未来我国产业结构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未来能源强度的走势以及产业结构演变对降低能源强度的贡献。比较发现,我国各部门能源强度显著高于美国、欧盟和日本,且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过高和第三产业过低的产业结构均造成我国碳排放居高的现状。与美欧日相比,我国降低能源强度的减排潜力分别为24%、60%和53%;产业结构演变的减排潜力分别为40%、32%和28%。未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将持续下降近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小幅下调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5.3个百分点。但是各产业比重变动幅度到后期变慢,趋于稳定,产业结构演变对能源强度贡献越来越小。2020年和2030年我国能源强度将比2007年分别降低52.2%和68.9%,相应产业结构演变的贡献度从15.44%下降到7.86%。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家鹏
利用能源CO2排放系数和1985~2012年农业能源消费数据,分析了我国农业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状况,然后使用HOlt-Winter无季节性模型对我国"十三五"农业能源消耗、CO2排放趋势进行预测,并探讨农业减排路径,得到以下结论:1985~2012年,我国农业能源消费量波动中持续增长,CO2排放系数高的能源在农业耗能中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CO2排放量总体保持上升趋势,单位农业产值CO2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但未能实现碳绝对减排。"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升,单位农业产值CO2排放强度继续下降。但能源消费量、CO2排放量仍会持续上升,农业仍不能实现但趋向于碳绝对减排。为实现我国农业节能...
关键词:
农业 能源消耗 CO2排放 减排路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余嘉玲 张世秋 谢旭轩
财富分配的公平性问题被广泛关注,目前反映收入差距的研究较多,而忽略了居民对非货币化的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占用方面的公平性,而后者可能是裹征社会公平性的更底层和根本的指标。本文试图从居民消费角度,评价能源消耗总量,呈现和揭示中国居民能源消耗的时间趋势、地区和城乡差异。利用1985-2009年居民消费数据和投入产出数据,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生命周期能耗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八十年代以来,居民能源消耗整体处于显著上升趋势;总体来说,居民能源消耗差距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居民能源消耗的城乡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远大于东中西部区域差距的贡献;政府应该进一步支持农村居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耗能差距。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朝华
本文在介绍国际生物质能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和利用的现状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增加农民收入和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的角度,提出我国生物质能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生物质 能源替代 农民收入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史丹 叶云岭
城市交通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刻画2001—2019年城市交通结构与碳排放现实状况,分析城市交通碳减排面临的突出问题。运用LEAP模型与灰色模型预测上海城市交通碳排放趋势,设定基准情景、节能情景、出行结构优化情景、动力系统替换情景。结果表明,4种情景下,上海城市交通将分别于2031年、2029年、2029年、2028年实现碳达峰,交通动力系统替换最有利于上海城市交通碳排放早日达峰。建议持续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继续调整城市交通能源消耗结构,不断提升绿色交通治理水平,推进大数据应用与城市交通碳减排深度融合,积极倡导居民绿色低碳出行。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碳排放 碳减排 碳达峰 上海市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夏晖 何煜 杨岑
根据全国及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和重庆市六个强制碳减排试点省市的碳排放量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MDi),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发展三方面分析能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发现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市,三大驱动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明显大于在湖北省、广东省和重庆市的贡献值。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环比增长率数据,实证检验全国及六个试点省市三大驱动因素的变化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影响不显著,而碳排放对能源效率的变化比对经济发展更为敏感。具体到各省市数据,湖北省三大驱动因素变化...
关键词:
碳排放 因素分解 驱动因素 LMDI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诗一 吴若沉
二氧化碳减排是经济转型的助推器,但是不同地区和全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并不相同。本文以上海市和全国为例,分解出它们背后的不同驱动因素,以为实现各自碳减排提供不同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基本结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化和能源强度降低有利于减排二氧化碳,对上海而言更要特别注重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减排、大力发展九大高科技产业、切实进行国企改革、改变政府主导和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等等。
关键词:
经济转型 碳减排 结构调整 能源强度降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江小涓
本文研究服务全球化的概况和趋势,并作相应理论分析。首先对服务全球化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描述,从不同方面揭示服务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代特征。其次提出推动服务全球化的主要因素,强调这些因素都将长期存在并不断加强,推动服务全球化深化发展。还区分了服务业和服务全球化的"真实增长"和"名义增长"两种情况。第三部分探讨传统分工理论的适用性,指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都适用于分析服务业全球分工,并进一步提出将商品和服务都"还原为要素组合"的观点,使理论更具一般性。接下来从人力资源重要性、劳动力"虚拟"跨境流动、知识密集的生产者服务和广泛的非经济影响四个方面,论述服务全球化的特点和特殊意义。...
关键词:
服务业 全球化 对外开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冯宗宪 陈志伟
文章在测算中国各地区2001-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结合脱钩理论和聚类分析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实证分析了这期间我国区域能源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空间脱钩趋势。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多数省份的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弱脱钩的关系。在递进进行的脱钩关系的恒等式因果链分解后,可知中国工业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高和能源消费过程中电气化水平的稳步推进是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增长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而在此期间中国各省区经济增长对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严重依赖是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毅 张恒奇 欧阳斌 达亚彬
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控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交通运输依靠科技进步和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调整将逐步实现绿色低碳的变革,这是经济系统相互联系互为驱动的系统运行过程。本文依据系统运行趋势,利用灰色关联度研究了运输业能源强度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交通运输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并应用GM(1,1)模型描述了运输业能源强度的未来时间响应函数。研究结果与运用的协整分析,因素分解等方法基本一致,且更直观地表现出宏观经济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
绿色低碳 交通产业 结构能源 强度预测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锐
实现国际市场共同追求的二氧化碳"零排放"与"碳中和",除了限制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这一抑制性路径外,更应寻找与开拓有利于实现减排与生产平衡的非抑制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扩大资源分布性最广的氢能源使用、通过技术创新有效进行碳捕捉并拓展更加广泛的商业化用途、加强储能步伐以消除风光等新型能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过程的不稳定性,以及推进碳市场建设进而通过市场机制的灵敏调节达到对排放的总量控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