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99)
2023(10821)
2022(9200)
2021(8190)
2020(7101)
2019(15928)
2018(15401)
2017(29430)
2016(16385)
2015(17971)
2014(17914)
2013(17774)
2012(16493)
2011(14980)
2010(14885)
2009(13962)
2008(13663)
2007(12364)
2006(10509)
2005(9132)
作者
(51151)
(43079)
(43027)
(40790)
(26841)
(20947)
(19626)
(16989)
(15923)
(14975)
(14620)
(14238)
(13751)
(13605)
(13444)
(13394)
(13235)
(12809)
(12362)
(12330)
(11038)
(10422)
(10247)
(9895)
(9658)
(9503)
(9470)
(9386)
(8746)
(8665)
学科
(68666)
经济(68597)
管理(44391)
(43185)
方法(34069)
(33403)
企业(33403)
数学(30712)
数学方法(30477)
(18649)
(16990)
中国(16165)
(15426)
(14926)
贸易(14925)
(14472)
业经(13842)
地方(12831)
农业(12749)
环境(10902)
(10730)
(10283)
财务(10269)
财务管理(10243)
(9701)
(9697)
金融(9695)
企业财务(9689)
银行(9640)
(9551)
机构
大学(242444)
学院(240841)
(99656)
经济(97758)
管理(90020)
研究(83866)
理学(79280)
理学院(78270)
管理学(76885)
管理学院(76444)
中国(60237)
科学(55734)
(51920)
(50333)
(44331)
业大(43449)
(42324)
农业(41923)
研究所(41133)
中心(38157)
财经(35138)
(34953)
(31968)
经济学(31257)
(31014)
北京(30692)
师范(30547)
(29846)
经济学院(28720)
农业大学(28209)
基金
项目(170056)
科学(132840)
基金(125032)
研究(113934)
(112981)
国家(112089)
科学基金(94324)
社会(74006)
社会科(70347)
社会科学(70321)
基金项目(67521)
(66596)
自然(64031)
自然科(62625)
自然科学(62600)
自然科学基金(61499)
(57155)
教育(52217)
资助(49898)
编号(43683)
重点(38939)
(37283)
(36419)
(35348)
计划(34325)
科研(33886)
成果(33548)
创新(33215)
国家社会(31343)
教育部(31167)
期刊
(101596)
经济(101596)
研究(62845)
学报(47976)
(45083)
科学(40997)
中国(39813)
大学(34257)
学学(32882)
(31762)
农业(30334)
管理(28730)
教育(18074)
(17873)
金融(17873)
经济研究(17726)
技术(17618)
(16892)
业经(16865)
财经(16844)
(14459)
问题(13957)
(13357)
业大(12763)
商业(12584)
技术经济(12245)
科技(11820)
(11631)
统计(11403)
资源(11208)
共检索到332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俊松  范英  吴晓华  孙德强  
选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能源消费的规模、结构与效率在空间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之后,采用递阶偏最小二乘(Hi_PLS)模型对能源消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辨析,结果表明:①能源消费总量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或北美、欧亚大陆及亚洲。人均能耗较高的国家则主要集中在油气资源丰富的区域或经济发达区;②结构方面,中东四国油气所占比例受其油气资源禀赋影响非常显著,它们除油气外的其它能耗几乎为0;③效率方面,能耗效率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欧洲、欧亚大陆及亚太地区,而北美、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国家能耗效率则较低;④全球尺度,对能源消费量增长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交通业与信息产业的活动(包括基建...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陈梦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从全国和省际层面将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各效应逐年和累积效应贡献度以及区域间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收入、生活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均促进城镇能耗增长,其中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抑制了生活能耗增长;各地区收入、人口规模、生活能源强度累积效应均为正值,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倾向累积效应有正有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对遏制中国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实现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满芝  刘贤贤  陈梦  
基于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从全国和省际层面将城镇生活能源消费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生活能源强度效应、消费倾向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各效应逐年和累积效应贡献度以及区域间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收入、生活能源强度、人口规模均促进城镇能耗增长,其中收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抑制了生活能耗增长;各地区收入、人口规模、生活能源强度累积效应均为正值,而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倾向累积效应有正有负,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对遏制中国城镇生活能耗增长、实现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袁晓玲  屈小娥  
文章根据中国大陆30个省市1985-2007年能源消费水平差异及特征,运用统计学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把中国大陆30个省市能源消费状况划分为能源高消费区、能源中消费区和能源低消费区三个类型,三类地区能源消费差别显著。以此为依据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三类地区能源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三类地区能源需求的因素各不相同,各因素对三类地区能源需求影响差异明显。为了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三类地区应实行有差别的节能政策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2010—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9年各省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总体基尼系数先上升后下降;各年份均为超变密度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次之,区域间净值差异的贡献值和贡献率最小。(2)人口数量的增长、城镇化率的提升、人均GDP的增长均会导致能源消费碳排放提高,但是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的上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上升以及能源强度的下降均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各地区及各省份需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碳减排政策,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国际贸易、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屈小娥  袁晓玲  
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林海涛  
本文通过对2000-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MBO的实证研究,从财富效应和公司绩效两个方面检验其实际效果。并做出相应的理论解释:一方面,管理层收购具有其内在的缺陷;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从制度环境、市场机制到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都与国外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将管理层收购作为解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提高企业效率等问题的手段有很大的局限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亦文  张勇军  胡宗义  
从能源技术进步及空间溢出效应的角度出发,基于2002~2011年全国省域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能源技术进步空间溢出效应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能源消费强度具有较为明显的地理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因而开展能源环境问题区域协调治理对降低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具有较强的正面促进作用。内源式能源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要明显高于外源式能源技术,R&D经费内部支出和国内技术转让对能源消费强度的直接和间接效应要高于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外技术引进。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唐红涛  郭凯歌  朱晴晴  
本文根据2011-2015年网络消费水平指数的省际数据和337个地级市数据,用Geo Da分别呈现了省际和地级市网络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并删除缺失数据,利用其中287个地级市静态面板分析方法,分析了地区网络消费水平存在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省际网络消费水平存在东部-中南-西北逐渐递减的发展态势,地级市则存在分一二三四线城市依次递减的现象。进一步的WLS估计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财政预算支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固定电话用户数和邮电业务总量对地区网络消费水平显著有促进作用,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移动电话用户数对地区网络消费水平发展有一定程度上的负向作用。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唐红涛  郭凯歌  朱晴晴  
本文根据2011-2015年网络消费水平指数的省际数据和337个地级市数据,用Geo Da分别呈现了省际和地级市网络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并删除缺失数据,利用其中287个地级市静态面板分析方法,分析了地区网络消费水平存在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省际网络消费水平存在东部-中南-西北逐渐递减的发展态势,地级市则存在分一二三四线城市依次递减的现象。进一步的WLS估计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政府财政预算支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固定电话用户数和邮电业务总量对地区网络消费水平显著有促进作用,而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敬水  汪德兴  
深入分析我国地区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对挖掘地区节能降耗潜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地区能源效率现状和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特征;其次探讨了能源效率差异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能源效率差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8年我国地区能源效率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递减的梯状现象,能源效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能源效率较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资源禀赋比较丰富的西部内陆省份;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正在拉大而地区内部的能源效率差异则相对收敛;技术进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宗义  刘静  刘亦文  
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进一步促进能源综合利用,需要在区域层面对能源效率差异形成的因素作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促进宏观能源效率改进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基于200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能很好地消除各因素间多重共线性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选取了14个变量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投资水平、政府影响力、制度因素、能源价格和地理因素这10个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比重以及煤炭消费比重的差异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