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57)
- 2023(8782)
- 2022(7389)
- 2021(6439)
- 2020(4948)
- 2019(11294)
- 2018(11150)
- 2017(21128)
- 2016(11123)
- 2015(12176)
- 2014(11869)
- 2013(11620)
- 2012(10986)
- 2011(10190)
- 2010(10523)
- 2009(9696)
- 2008(9559)
- 2007(8742)
- 2006(8113)
- 2005(7686)
- 学科
- 济(53546)
- 经济(53507)
- 管理(31217)
- 业(31152)
- 企(24233)
- 企业(24233)
- 地方(19073)
- 中国(18693)
- 农(15422)
- 业经(14931)
- 方法(12561)
- 贸(11522)
- 贸易(11511)
- 易(11136)
- 地方经济(10890)
- 发(10829)
- 农业(10750)
- 银(10622)
- 银行(10614)
- 融(10608)
- 金融(10608)
- 行(10452)
- 数学(9947)
- 数学方法(9842)
- 环境(9622)
- 制(9451)
- 技术(8806)
- 财(8382)
- 学(8338)
- 发展(8091)
- 机构
- 学院(155948)
- 大学(151685)
- 济(67022)
- 经济(65581)
- 研究(60069)
- 管理(57399)
- 理学(47660)
- 理学院(47018)
- 中国(46687)
- 管理学(46381)
- 管理学院(46050)
- 科学(34639)
- 京(34077)
- 所(30412)
- 财(29441)
- 研究所(27157)
- 中心(26544)
- 江(25874)
- 农(23975)
- 范(23411)
- 师范(23209)
- 北京(22382)
- 财经(22286)
- 院(22253)
- 州(21064)
- 经(20050)
- 经济学(19574)
- 业大(19496)
- 省(18571)
- 师范大学(18484)
- 基金
- 项目(97195)
- 科学(77165)
- 研究(75066)
- 基金(68294)
- 家(58896)
- 国家(58327)
- 科学基金(50044)
- 社会(48074)
- 社会科(45690)
- 社会科学(45680)
- 省(39499)
- 基金项目(35145)
- 教育(33369)
- 划(32772)
- 编号(31092)
- 自然(29896)
- 自然科(29207)
- 自然科学(29204)
- 自然科学基金(28660)
- 发(28226)
- 资助(26846)
- 成果(25275)
- 发展(23307)
- 课题(23013)
- 展(22880)
- 重点(22392)
- 创(20919)
- 部(20258)
- 国家社会(19667)
- 创新(19525)
共检索到262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向艺 杨英英 李海石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主要聚焦于技术研发层面的学术研究已不足以应对实践需求。本文基于"机遇——应对——落地"研究逻辑,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如何实现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问题。(2)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原则与核心逻辑。(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总体按照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和洲际互联三个阶段推进实施。(4)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机制、多元市场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投融资机制。本文结合宏观经济情境,从运营管理角度讨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一方面为学术界立足于管理视角开展研究抛砖引玉,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引导政策、行业内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徐向艺 杨英英 李海石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主要聚焦于技术研发层面的学术研究已不足以应对实践需求。本文基于"机遇——应对——落地"研究逻辑,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如何实现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问题。(2)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原则与核心逻辑。(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总体按照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和洲际互联三个阶段推进实施。(4)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机制、多元市场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投融资机制。本文结合宏观经济情境,从运营管理角度讨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一方面为学术界立足于管理视角开展研究抛砖引玉,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引导政策、行业内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好地参与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曦辉 弋生辉 黄基鑫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百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做出的与时俱进的经济发展战略,也是中国适应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发展的历程与指导理论的基础上,分别利用国际和国内层面的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投入产出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和价值增值分析等,实证检验了国际经济循环和国内经济循环的发展情况,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渊源与发展变迁,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与发展趋势。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由社会主要矛盾的内生因素驱动而形成,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具备现实的可行条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中国版全球化的发展范式,突破当前全球化的不足,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更大规模与范围效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能够助推中国经济继续腾飞,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付东 钱爱民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疏通经济循环堵点的关键在于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以提高供给质量。基于代理理论,从企业资本引入战略视角考察各类引入资本对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引入内源性资本提升产能利用率,引入外源性资本降低产能利用率。(2)在三种外源性资本中,债权资本对产能利用率的抑制作用显著,政府补助次之,股权资本不显著。(3)机制检验发现,内源性资本降低代理成本,进而提升产能利用率;外源性资本增加代理成本,进而降低产能利用率。(4)进一步研究发现,内源性资本提升产能利用率的作用在好的营商环境中更显著,优化营商环境是提升供给质量的重要举措。研究结论揭示了资本要素配置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机制,有助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也支持了正在进行中的营商环境改革。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洁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是系统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和不同行政区域、不同部门,需要协同治理与协同发展。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既包含资源—经济—环境的均衡协调,要求技术—文化—人文的同步提高,也需要政府—市场机制—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本文通过对网络文本的质性分析可以看出,黄河流域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系统性要求与现实性分散的困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黄河流域协同治理要抓住战略机遇期,依据立足于内循环、提升外循环、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逻辑,建立黄河流域命运共同体,采用多元整体治理方式,发挥大数据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到位。
关键词:
双循环 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 协同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曹志琴
在全国上下推进乡村发展、加速新发展格局形成的情况下,面对国内国际局势乡村振兴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将双循环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乡村发展虽然逐步加快,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素质本身不高、管理制度多年未变较为落后、人均收入较少等问题,很难有大的提升。而双循环作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很好的制度优势和资源转化优势,这些正是乡村发展缺少的。因此,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有结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面对全新的发展格局,双循环的格局应该为乡村振兴提供转型升级的体系、管理制度的革新以及富裕的经济环境。只有做到这些,才算是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起来。本文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对双方融合进行阐述,表明融合的必要性和融合方式,为乡村振兴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双循环 乡村振兴 融合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曹秋静
本文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为理论依据,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践中面临生产链条有短板、消费能力待释放、分配领域不均衡、流通环节高成本等关键堵点。为此建议,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举措、以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为支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生产 分配 流通 消费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许唯聪 杨婷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有望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助力。文章以“经济双循环推进脉络梳理—内在机制与风险约束—路径探讨”的思路展开研究:首先,从强化内生稳定性、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均衡、解决“低端重复建设、高端空心失位”及推动内外循环多元化联动等方面分别梳理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推进脉络,探寻了RCEP签署与实现经济内外循环联动之间的契合性;其次,从明确既有困境,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提升内外循环张力等方面分析RCEP促进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内在机制;再次,从激发国内市场“内源式创新”、强化对外贸易纽带、搭建衔接内外循环的桥梁及提升经贸规则话语权四个层面探索了RCEP驱动经济双循环的关键路径;最后为中国构建经济双循环新格局提出可行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经济双循环 RCEP 新发展格局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翔 金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开放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开放发展的理论总结和创新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理论的新境界,因而,新阶段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前一轮开放发展形成的国际大循环模式,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目前转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亦是实现动态比较优势变迁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之变高度契合的必然性要求和必由之路。顺应乃至引领全球分工演进大趋势,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以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另一方面要实施更高水平开放。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乔治 曲维玺 杜国臣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福利增长的加速器。然而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加速抑制全球化进程,也给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表现带来巨大挑战。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中国于2020年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部署能否助推全球化重振,受到世界瞩目。文章结合国际分工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分析资源话语权对全球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论认为,全球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加导致全球化收缩,资源话语权再平衡有利于缓解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对全球化的冲击,而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助于中国促进自身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源话语权再平衡,也能够助力更多欠发达国家提升资源话语权再平衡能力。因此,要进一步激发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维护全球化中的关键力量,就应当向实现资源话语权再平衡的两大路径不断精进。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谢泗薪 樊舒琪 周桓宇
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研究背景,从抵御力、稳健力、恢复力和发展力四个维度设计物流企业战略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企业的战略韧性予以考量与评价,据此诊断出后疫情时代物流企业战略韧性较为低下的四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畅通国内物流网络、推进数字化供应链工程,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员工职业韧性,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实行新的物流产业模式,完善财税政策、为中小型物流企业保驾护航四个方面探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企业战略韧性的成长路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猛 黄庆平 翟营
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在探求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支撑示范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可从着力扩大和提升消费供给、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主动衔接和融入RCEP、打造总部经济集聚高地、贯彻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等方面积极作为,以实现战略的有效对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原伟鹏 孙慧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样本,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模型,从时空异质性、协同性和传导机制视角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和协同交互效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市场化水平起中介桥梁作用。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捷 陈少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个基本问题。但既有研究存在内涵元素间界限尚不明确、生成逻辑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撑、路径对策同质化与块状化明显、缺乏具体措施等不足。今后应深化内容要素分析,加强史料研究,着重多学科交叉融通,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域,突出实证效度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