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74)
- 2023(5095)
- 2022(4221)
- 2021(3586)
- 2020(2876)
- 2019(6105)
- 2018(6019)
- 2017(11424)
- 2016(5644)
- 2015(6172)
- 2014(5969)
- 2013(6082)
- 2012(5907)
- 2011(5673)
- 2010(5938)
- 2009(5696)
- 2008(5133)
- 2007(4643)
- 2006(4418)
- 2005(4166)
- 学科
- 济(51806)
- 经济(51784)
- 地方(15180)
- 管理(14280)
- 方法(12208)
- 地方经济(11980)
- 业(11496)
- 数学(10870)
- 数学方法(10827)
- 中国(9272)
- 业经(8300)
- 学(8124)
- 农(8105)
- 企(7651)
- 企业(7651)
- 经济学(6352)
- 环境(6255)
- 农业(6160)
- 融(5635)
- 金融(5633)
- 发(5527)
- 产业(5365)
- 制(5302)
- 贸(5266)
- 贸易(5263)
- 财(5180)
- 体(5064)
- 易(5009)
- 和(4935)
- 关系(4844)
- 机构
- 学院(91430)
- 大学(90120)
- 济(52130)
- 经济(51353)
- 研究(36640)
- 管理(31360)
- 中国(26716)
- 理学(26507)
- 理学院(26173)
- 管理学(25851)
- 管理学院(25660)
- 财(20459)
- 科学(18793)
- 京(18269)
- 所(18116)
- 经济学(17963)
- 财经(16301)
- 研究所(16221)
- 经济学院(15819)
- 中心(15230)
- 经(14680)
- 江(13494)
- 院(13002)
- 范(11894)
- 师范(11838)
- 财经大学(11831)
- 北京(11808)
- 科学院(11420)
- 社会(11247)
- 农(10530)
- 基金
- 项目(55229)
- 科学(43941)
- 研究(42154)
- 基金(40448)
- 家(34490)
- 国家(34219)
- 社会(29871)
- 科学基金(29315)
- 社会科(28470)
- 社会科学(28463)
- 省(20952)
- 基金项目(20634)
- 教育(18114)
- 划(16750)
- 资助(16279)
- 自然(16157)
- 编号(16088)
- 自然科(15757)
- 自然科学(15754)
- 自然科学基金(15453)
- 发(14037)
- 国家社会(13205)
- 济(13174)
- 经济(13055)
- 成果(12882)
- 重点(12560)
- 发展(12224)
- 展(12078)
- 部(12047)
- 课题(11350)
共检索到1480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向阳
由于亚洲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占全球的份额持续上升,有关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说法广为流行。但我们认为,至少在中期(10年)内亚洲经济还难以成为全球经济的重心。这主要受制于下述因素:亚洲区域内最终消费需求不足,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格局难以改变;多数亚洲经济体还受制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约束和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的压力,在国际分工链条中难以完成跨越式的发展;亚洲统一市场的建立存在诸多障碍,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无法形成共同的立场。如果亚洲国家不能在这些领域实现突破,全球经济将可能会形成不对称的"双中心"格局:亚洲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与欧美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并存。
关键词:
全球经济重心 国际经济规则 亚洲经济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徐秀军
在经历2021年的强劲反弹后,2022年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日益凸显,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同时,全球就业形势改善有限,通胀水平屡创新高,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国际贸易增长乏力,跨境投资出现萎缩。展望未来一段时间,美欧货币政策紧缩的溢出效应、大规模经济制裁及其影响、全球债务可持续性、全球粮食与能源短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困局、全球经济治理的进展等问题值得关注,全球经济复苏也将面临更大压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长久
世界经济重心正在回归亚洲,亚洲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美国战略重心正在东移;欧洲国家更加重视与亚洲国家发展贸易关系。历史经验教训表明,综合国力强弱乃是大国兴衰并影响其所在地区实力和地位的基础。迄今世界权力和利益重心仍在西方,亚洲成为世界经济重心,实现亚洲伟大复兴任重道远。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周士新
东亚地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对维护全球经济秩序稳定和健康发展承担着越来越大的责任。东亚地区的最大两个经济体中国和日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充分说明,国家经济实力与全球治理能力和话语权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关系,东亚地区对全球经济治理的规范选择及其影响力仍然有限,东亚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前景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牛筱颖
亚洲已然成为全球经济稳定的中枢,无论在全球经济还是在IMF体系中,亚洲的地位都在不断提高全球经济仍陷困境在世界发展史的长河中,亚洲曾多次扮演重要角色;如今,历史又将重演。因此,对IMF来讲,侧耳倾听亚洲的声音、敞开心扉接纳亚洲理念,并将亚洲之道融入教科书的时刻已经来临。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宏 刘威
世界经济失衡的实质是美国与亚洲主要经济体及部分产油国之间的结构性货物贸易失衡,其中美中结构性货物贸易失衡最为引人注目。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而引致亚洲经济体对美出口返销是当前这种世界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世界经济失衡是否可持续取决于当前美国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体的产业转移及外国对美资本流入是否可持续。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张海冰
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具有全球属性的地区性合作组织。作为涵盖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APEC不仅在促进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其成员构成和地缘政治经济因素,使得APEC的合作进程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时,APEC与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盟(EU)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合作的三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邓宇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以重创,特别是全球产业链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备受考验。从两个维度看,一是疫情促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许多潜在危机正由暗到明,如短期内很难解决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地缘政治对立、全球市场动荡以及国际合作碎片化等,并埋下较为严重的潜在风险;二是疫情折射出全球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危机,如日益扩大的债务赤字、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科技和贸易"脱钩"以及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未来,疫后宏观经济的复苏将迎来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内部更为精准、合理和稳健的政策协调预期,弥合政策基调与市场预期的"缺口"。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张雪峰
20 0 0年 ,全球经济呈现出多年来少见的旺势 ,全年经济增长率可达到 4 7%。但由于存在着股票市场动荡不定、欧元态势消沉、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升等不稳定因素 ,2 0 0 1年全球经济不能排除动荡的可能 ,经济结构调整仍是实现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
全球经济 经济增长 前景展望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苏剑 杨盈竹
科技创新是扩大优质需求的根本方式,是驱动新一轮康波周期开启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全球涌现了众多革命性的科技成果,包括星链系统、智能机器人、太空产业、量子计算、核聚变、室温超导等,带来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是未来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引擎。经济运行呈现周期性波动,根据周期长短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和长周期,短周期主要受供给和需求影响,而长周期则依赖于创新驱动。因此,尽管短期内全球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长期看全球经济将逐步进入新的经济长周期。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高级形态,明确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培育新质生产力就是引导中国经济进入长周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在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量子计算技术等领域已经取得显著优势,需要抓住本轮科技革命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依靠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原创性创新,着眼于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打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新优势,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柴国基
2013年,全球经济延续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温和复苏,且复苏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发达国家的财政问题出现缓解,金融市场相对平稳,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上升,其中美国率先退出实行了5年之久的超常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艳红 潘宏胜
文章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失衡变化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际经济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期全球经济失衡有可能继续改善,但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
关键词:
国际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失衡 前景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郑晓松
2011年全球经济发展跌宕起伏,经济增长总体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复苏势头有所减弱。尤其是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持续发酵,成为拖累全球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也造成了国际金融和商品市场的剧烈动荡;相比而言,新兴市场国家总体保持较高增速,但受外需环境恶化、较大通胀压力等因素影响,也出现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东
2010年上半年,受以希腊为典型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疲弱和失业率上升等因素影响,欧、美等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再度陷入衰退的可能性显现端倪,全球市场弥漫着悲观气氛,经济二次探底之说随即浮出水面。到了下半年,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解决方案的出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得到初步缓解,减少了对欧洲以及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压力,各国经济利好数据纷纷出台,全球经济实现了持续复苏性增长。2010年全球经济最终能够延续2009年的复苏态势实属不易,可谓是艰难复苏的一年;与此同时,随着各国经济复苏差距和不同步的进一步拉大,主要经济体国家经济与金融政策协调出现分化,特别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导致未来全球经济不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东
2009年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大变革的重要年份,全球经济逐步从衰退走向复苏,国际金融领域趋于稳定;在通缩、通胀压力并存的局面下,导致世界各国经济刺激的宽松货币政策是否退出或进行新的货币政策调整难以决断;贸易保护主义成为阻碍全球经济复苏新的障碍;与此同时,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调整也在同步进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