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04)
- 2023(9240)
- 2022(7758)
- 2021(6858)
- 2020(5734)
- 2019(12426)
- 2018(12104)
- 2017(22756)
- 2016(12315)
- 2015(13791)
- 2014(13863)
- 2013(13643)
- 2012(13021)
- 2011(12085)
- 2010(12691)
- 2009(12403)
- 2008(12096)
- 2007(11024)
- 2006(10367)
- 2005(9998)
- 学科
- 济(72084)
- 经济(71988)
- 管理(42947)
- 业(34489)
- 企(29639)
- 企业(29639)
- 方法(20001)
- 地方(17942)
- 制(17466)
- 数学(17039)
- 数学方法(16900)
- 财(16673)
- 中国(16663)
- 业经(14773)
- 农(14121)
- 体(13191)
- 地方经济(12581)
- 学(12472)
- 融(11167)
- 金融(11165)
- 银(10974)
- 银行(10966)
- 环境(10693)
- 行(10565)
- 体制(10133)
- 务(9200)
- 财务(9177)
- 财务管理(9152)
- 贸(8987)
- 贸易(8978)
- 机构
- 大学(188644)
- 学院(186391)
- 济(90520)
- 经济(88727)
- 研究(68610)
- 管理(67854)
- 理学(56540)
- 理学院(55924)
- 管理学(55262)
- 管理学院(54879)
- 中国(53507)
- 财(45224)
- 京(39254)
- 科学(34925)
- 财经(34315)
- 所(33365)
- 中心(30918)
- 江(30834)
- 经(30773)
- 经济学(29861)
- 研究所(29228)
- 经济学院(26377)
- 北京(25187)
- 财经大学(25074)
- 院(24455)
- 范(23739)
- 师范(23584)
- 州(23545)
- 农(23427)
- 省(20640)
- 基金
- 项目(111757)
- 科学(89332)
- 研究(86500)
- 基金(82730)
- 家(70011)
- 国家(69422)
- 科学基金(60027)
- 社会(59613)
- 社会科(56530)
- 社会科学(56516)
- 基金项目(41912)
- 省(41904)
- 教育(39326)
- 划(34553)
- 自然(34157)
- 编号(33626)
- 资助(33464)
- 自然科(33315)
- 自然科学(33308)
- 自然科学基金(32721)
- 成果(29944)
- 制(27502)
- 部(26064)
- 国家社会(25782)
- 重点(25481)
- 发(24803)
- 课题(24547)
- 教育部(23410)
- 性(23360)
- 创(22728)
- 期刊
- 济(115427)
- 经济(115427)
- 研究(67750)
- 中国(41901)
- 财(36844)
- 管理(29292)
- 学报(23661)
- 科学(23271)
- 农(23214)
- 融(22564)
- 金融(22564)
- 大学(19791)
- 教育(19594)
- 财经(19035)
- 经济研究(18953)
- 学学(18349)
- 经(16589)
- 技术(16251)
- 业经(15129)
- 问题(14559)
- 农业(14532)
- 贸(11518)
- 世界(10603)
- 国际(10570)
- 技术经济(10497)
- 改革(9202)
- 革(9202)
- 经济问题(9060)
- 经济管理(8920)
- 现代(8736)
共检索到311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由
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思想中的国际机制理论经历了从现实主义一统天下到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足鼎立"的演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和主导思想的嬗变导致冷战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经历了阶段性发展,中美两国成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的核心角色。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作为分水岭,两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发生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有关全球经济治理的美国方案和中国方案。以"共生、共享、共治"理念为基础,中国在既有制度框架下努力"改制",同时在不对抗现有通用规则的前提下积极"建制",中国方案必将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变革,中美两国之间新旧方案的较量将对未来的国际经济治理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熊德斌 张萌
文章对贵州茶产业历史变迁进行考察,从生态资源产权视角出发,探索欠发达地区生态资源如何通过生态产业实现经济价值,进而挖掘生态资源经济价值的实现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优质的生态资源通过生态产品生产实现其附加值,从而提升生态资源总收益,收入增长使人们逐渐具有识别生态功能的意愿与界定生态资源产权的动力;(2)市场需求结构升级促使经营者对生态资源新功能进行识别和开发,从而推动生态产业升级,增加生态资源总收益;(3)生态产业政策和自然资源产权交易的相关法律共同作用于市场,提升生态资源经营权及相关权益的交易效率,为生态资源产权价值的实现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4)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生态资源经济价值可持续转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由
(一)"共生、共享、共治"理念的提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金融市场动荡的形势下,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共同治理才能有效解决。当代世界是一个各种矛盾的混合体,将始终处于共生与对抗、对话与伐异、包容与排他、结伴与结盟相互转化的选择进程中,而当前物质力量领域的变化和观念领域出现的一些共识,正在积聚着对共生型国际体系生成有利的因素。根据国际发展的
关键词:
全球经济治理 金砖国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伟光 刘彬 聂世坤
在新技术革命、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下,国家行为体的权力、利益、观念等结构性变化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加速变迁。中美两国是最重要的国家行为体,代表制度整合和制度分立两股力量,双方的制度博弈将决定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变迁的方向。未来,真正的多边主义与伪多边主义、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霸权和反霸权将在国际舞台上不断角力,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网络将呈现复杂性增强和区域化增进的特征。面对中美两国的制度差异,需要承认制度多样性,提升制度包容性,才能深入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礼卿
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分析近年来,讨论全球经济失衡原因的相关文献很多,有各种各样的观点。2005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巴利.艾钦格林(Barry Eichengreen)做过一个比较全面的回顾,他认为,对于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廖泽芳 雷达
文章从估值视角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利益分配格局。在分析估值效应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的理论模型与分析方法,选取失衡中心美国与贸易顺差国日本和中国为分析对象,利用估值效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全球经济失衡期间,美国的净国外资产变动存在相当大的正估值,与之相应的最大贸易顺差国日本和中国的净国外资产变动中存在巨大的负估值,意味着与外部失衡相应的国际资本流动收益为美国提供了稳定的融资来源,相当于实现了从顺差国向美国的财富转移。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利益分配 估值效应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海 万红
中国银行制度近 16 0年来的变迁 ,体现出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非均衡、渐进式、不完全合同和人际化交换等特征。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 ,借鉴新经济史学派的观点 ,对中国银行制度从近代以来演变的上述特征进行简要考察
关键词:
中国银行制度 变迁特征 研究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岳圣淞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际局势总体稳定、区域性冲突频发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在致力于提升自身物质性权力水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非物质性权力,特别是制度性权力的获取和提升。通过借鉴话语制度主义理论,以全球经济治理领域的制度变迁为例进行分析,可以为国际制度话语权格局演变的动因及趋势提供一以贯之的解释逻辑。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制度演进遵循着系统性的话语逻辑,在制度创设、制度运行和制度竞争的不同阶段,国家行为体凭借对话语资源的掌控与调试,将自身参与特定领域制度互动的意图通过相应话语策略的实施导入制度框架中,使之成为维护制度运作的原则遵循。通过上述机制的实践,不同行为体得以在参与制度互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障利益、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力。对制度话语权理论的再探索有助于弥补现有理论认知的不足,在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深刻洞悉国际话语权理论进展,准确把握国际话语权,特别是制度话语权的演进规律,可为中国探索构建全面系统的国际话语权提升战略以营造有利的国际制度环境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伯伟 温祁平
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东盟经济一体化沿着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经济共同体的路径演进和深化。东盟在东亚经济合作格局中的地位也随着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不断变迁。由原先的"被动追随者"到"积极参与者",再到"中心主导者",其地位逐步提升。东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是东盟地位提升的根本原因。它为东盟国家带来了更多的特殊利益,对于东亚经济合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东盟 地位 经济一体化 演进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张传明 马杰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张传明 马杰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刘相平
自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关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讨论一直持续着,提出了相当多的构想。1992年后,关于两岸经贸合作机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中华经济圈、中华经济体、两岸自由贸易区(FTA)、两岸共同市场、两岸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及其类似安排、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ECA)、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等模式上。同时期,两岸经济一体化趋势加速度性的前进,则使得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越发突出。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黄薇
2016年,中国首次担任第11届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主席国,制定G20议程,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指路人。G20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工作机制和一批稳定的优先议题。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形势复杂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杭州峰会抱有较高期待。中国主持下的G20不仅体现出对既有经验的继承,而且也展示出中国在经济治理领域中的独特智慧。杭州峰会的成功给G20以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胡键
全球经济治理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既是技术推进经济向外拓展的客观趋势,更是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追逐利润的现象。资本的对外扩张引起战争,但战争与资本的本性是矛盾的。鉴于此,不同资本之间会达成暂时的妥协,形成一种瓜分殖民地的全球经济治理的"分赃制",但这并不会根本避免战争。因此,资本的治理根本无法使全球经济治理走向"善治"。战后以来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及其机制,依然打上了殖民主义时代的深深烙印,中国融入之后,在尊重既有体系的前提下,主张对既有体系、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为全球治理提供一种可选择的新机制。当然,为了使中国更好地发挥全球经济治理的作用,理论研究需要化解矛盾,引导国际舆论、进行国际价值创新等。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高凌云 苏庆义
随着以大稳定为主要特征的"旧常态"的结束,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与再平衡的"新常态"。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的深刻结构性变化,亟须新型国际经济治理机制。与此同时,伴随中国从世界经济的主要参与者转变为主要领导者,中国如何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推动国际经济治理机制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