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44)
2023(11246)
2022(9180)
2021(8410)
2020(6893)
2019(15492)
2018(14946)
2017(27957)
2016(14937)
2015(16584)
2014(16080)
2013(16327)
2012(15518)
2011(14548)
2010(14425)
2009(13567)
2008(13199)
2007(11453)
2006(10450)
2005(9466)
作者
(46718)
(39403)
(39220)
(37190)
(25248)
(18748)
(17430)
(15295)
(15029)
(14045)
(13684)
(12875)
(12871)
(12496)
(12493)
(12037)
(11672)
(11295)
(11202)
(11157)
(9849)
(9802)
(9418)
(9074)
(8964)
(8868)
(8507)
(8062)
(7851)
(7784)
学科
(87770)
经济(87688)
管理(40223)
(36394)
方法(32145)
数学(29075)
数学方法(28885)
(27446)
企业(27446)
中国(21883)
地方(18170)
(18079)
(17122)
(16578)
贸易(16571)
(16153)
(15300)
业经(15264)
(12977)
地方经济(12897)
环境(12639)
农业(12227)
(12021)
金融(12020)
(11284)
银行(11241)
(10894)
(10199)
(10023)
(9916)
机构
大学(236080)
学院(231126)
(114568)
经济(112979)
研究(91585)
管理(83732)
理学(72835)
理学院(71917)
管理学(70832)
管理学院(70415)
中国(68315)
科学(54136)
(49835)
(47348)
(47314)
(43870)
研究所(43626)
财经(38836)
中心(38427)
经济学(38393)
(35641)
业大(35527)
农业(34860)
经济学院(34573)
(32055)
(31930)
北京(31757)
科学院(29220)
财经大学(29053)
(29051)
基金
项目(155923)
科学(123708)
基金(118759)
(107055)
研究(106778)
国家(106273)
科学基金(89011)
社会(74463)
社会科(70873)
社会科学(70855)
基金项目(61947)
自然(56821)
(56041)
自然科(55556)
自然科学(55531)
自然科学基金(54635)
(49266)
资助(48478)
教育(47259)
编号(37303)
(36231)
重点(36086)
(34840)
国家社会(33509)
(31965)
中国(31409)
教育部(30910)
创新(30242)
成果(30064)
科研(29924)
期刊
(125812)
经济(125812)
研究(72865)
学报(42136)
中国(41403)
(39167)
科学(38703)
(33716)
大学(31173)
管理(31006)
学学(29994)
农业(26606)
经济研究(23256)
(21012)
金融(21012)
财经(20836)
(18156)
问题(17015)
业经(16425)
(16223)
技术(16146)
世界(15336)
国际(15323)
(14932)
教育(14195)
技术经济(13111)
统计(11874)
(11144)
资源(10486)
(10386)
共检索到3457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邓斌  孙建敏  熊宇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既源于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等内部因素,也源于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分工体系等外部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内部储蓄—投资失衡和外部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时应考虑适时适度调整财政、金融、外贸、汇率等政策,实现内外部经济再平衡。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理查德·库珀  赵瑾  
目前人们关注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展开的对公共养老金或更广义的养老金的争论;二是全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傅瑜  徐艳  何泽荣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一大特点。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国际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的表现。研究一国经济的对外失衡不应该仅仅研究贸易项目或经常项目的失衡,而更应当研究整个国际收支的失衡。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美国的失衡。一个国家的对外失衡是国内经济失衡的表现,中国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在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中,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表现为汇率政策的协调。这一协调是解决经济全球失衡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解决中国经济对外失衡的关键是治理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佟福全  
世界经济尽管在2005年保持了较为强劲的增长,然而, 那是在全球经济失衡中进行的。这种带有全球性的经济失衡现象,表现形式如何、原因何在及其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势必会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形式人们对经济失衡用不着“谈虎色变”,但也决不可忽视经济失衡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青  黄亮雄  
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引起了国际的担忧。文章首先采用类比先进经济体的方法,构建了中国1997~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以2004年为临界点,呈"倒U型"趋势,前期快速相似于先进经济体,后期进入缓慢调整期,降低了与先进经济体的相似度。计量分析显示,总体上,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得愈发相似于先进经济体,全球经济失衡程度加剧,但2004年之后,中国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探索,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的程度。在未来的调整与治理中,中国需权衡好产业升级与人们生存发展的关系以及国内发展与国外利益的关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向达  胡森晨  林洪羽  梁超  
储蓄投资缺口与财政赤字、国际货币体系演化,以及国际分工与比较优势,构成了当前有关全球经济失衡成因与影响因素分析的基本视角。根据目前全球经济失衡影响因素分析及理论框架的设定,本文构建了包含171个国家(地区)1990—2019年数据的面板数据模型,就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所考察的时期和范围内,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原因可以从市场调节、制度设计和格局变化等找寻,而诸如储蓄率、政府财政收支和金融发展等关键变量,也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度和汇率水平可能并未对全球经济失衡造成显著的影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双赤字”的情形可能是存在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则不存在,且金融发展水平提升可能是提升经常项目余额水平的原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洪钟  杨攻研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逐渐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争论与战略博弈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内涵与性质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全球失衡的国内调整与国家间调整,认为寻求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平衡和主要相关国家之间调整成本分担的平衡是决定全球经济能否实现再平衡的关键。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喻心  
去年年底以来,我国防疫政策不断优化,经济也随即迎来新一轮强力复苏。文章认为,由于海外商品消费已经处于下行阶段,中国经济复苏尤其是消费修复将有效对冲海外需求回落,助力全球经济增长;对全球通胀的影响将是结构性的;由于美国经济本身具有较强韧性,加上中国经济复苏对全球需求和通胀的溢出效应,对美国年内降息的预期可能落空。
关键词: 经济复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余永定  
全球经济不平衡,简单来说是指当前全球经济中美国的大量经常性项目逆差和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其他石油生产国的大量经常项目顺差。2006年全球不平衡在进一步恶化。按世界银行的估计,200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为86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0%。经常项目顺差主要存在于中国、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刘义圣  坚瑞  
愈演愈烈的全球经济失衡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风险。作为世界经济失衡最重要的两方,美国和中国的调整不但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解决至关重要,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的政策调整产生溢出效应。在当前背景下,中国的外贸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应逐步向进出口平衡的外贸发展战略转变,这不但可以为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做出贡献,同时也是国内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茉楠  
从本质上讲,当前全球失衡,特别是中美经济失衡是在金融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中心与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上的失衡。本文通过中美两国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国际头寸表分析证明,全球利益分配方式已经不仅体现在经常项目上,金融利益所得也成为全球利益分配的重要渠道。全球利益分配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美国既享受了跨国公司主导下的贸易利得,又享受了金融分工下的资本利得,是具有正财富收益的债务国,而中国是具有负财富收益的债权国,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债权国地位,加快推动包括要素市场化等在内的经济金融改革,通过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循环,提升中国经济金融竞争力,增强国民财富效应,真正提升债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