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19)
- 2023(9394)
- 2022(7712)
- 2021(7031)
- 2020(5679)
- 2019(12784)
- 2018(12314)
- 2017(23199)
- 2016(12115)
- 2015(13774)
- 2014(13325)
- 2013(13483)
- 2012(13100)
- 2011(12513)
- 2010(12358)
- 2009(11711)
- 2008(11347)
- 2007(9916)
- 2006(9333)
- 2005(8757)
- 学科
- 济(77830)
- 经济(77766)
- 管理(32688)
- 业(27576)
- 方法(26477)
- 数学(23867)
- 数学方法(23741)
- 企(21400)
- 企业(21400)
- 中国(20195)
- 地方(16956)
- 农(14584)
- 学(14104)
- 贸(13204)
- 贸易(13196)
- 业经(13136)
- 易(12865)
- 财(12579)
- 地方经济(12556)
- 制(12344)
- 环境(10865)
- 融(10670)
- 金融(10670)
- 体(10138)
- 银(9792)
- 银行(9770)
- 行(9568)
- 农业(9451)
- 发(9276)
- 关系(8854)
- 机构
- 大学(193148)
- 学院(188271)
- 济(98051)
- 经济(96623)
- 研究(78928)
- 管理(66566)
- 中国(60141)
- 理学(56578)
- 理学院(55898)
- 管理学(55161)
- 管理学院(54811)
- 科学(43520)
- 京(42002)
- 财(41555)
- 所(40072)
- 研究所(36404)
- 经济学(33613)
- 财经(33299)
- 中心(33071)
- 农(31075)
- 经(30573)
- 经济学院(30059)
- 院(28228)
- 北京(27540)
- 江(26639)
- 财经大学(24948)
- 业大(24863)
- 农业(24466)
- 科学院(24429)
- 范(23544)
- 基金
- 项目(121824)
- 科学(97116)
- 基金(92984)
- 研究(87023)
- 家(83071)
- 国家(82499)
- 科学基金(68965)
- 社会(61078)
- 社会科(58076)
- 社会科学(58059)
- 基金项目(46852)
- 省(42154)
- 自然(41896)
- 自然科(40920)
- 自然科学(40904)
- 自然科学基金(40233)
- 资助(39162)
- 教育(38334)
- 划(37539)
- 编号(30447)
- 部(29268)
- 重点(28455)
- 发(27984)
- 国家社会(27964)
- 中国(26941)
- 成果(25893)
- 教育部(25314)
- 创(24230)
- 人文(23389)
- 发展(23135)
- 期刊
- 济(112959)
- 经济(112959)
- 研究(65272)
- 中国(38603)
- 学报(30778)
- 财(30191)
- 科学(29655)
- 农(28795)
- 管理(27265)
- 大学(23823)
- 学学(22664)
- 经济研究(20584)
- 农业(19921)
- 融(19163)
- 金融(19163)
- 财经(18717)
- 经(16452)
- 问题(15014)
- 贸(14517)
- 技术(14490)
- 世界(14300)
- 教育(14118)
- 国际(13721)
- 业经(13209)
- 业(11098)
- 技术经济(11038)
- 统计(9962)
- 经济问题(9098)
- 经济管理(8308)
- 策(8186)
共检索到299021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丁重 邓可斌
影响全球经济失衡的因素目前被归结为金融发展和国际分工优势上的差异。但这些因素并不完全是外生决定的,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这些因素之间的彼此联系也完全不同。基于这些经验事实,我们构建了一个初步的理论模型分析框架。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理论和国际分工优势理论在解释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一国技术与金融创新能力、所处的国际竞争位置和其在治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中的政策选择有着紧密的关系。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特点和所属阶段,中国在治理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方面应采取以技术创新为主、以有助于技术创新的金融创新能力提升和国际经济组织治理为辅的模式,而不能仅着眼于治理金融失衡或分工失衡。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方友林 陈茉
如果仅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经济结构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如果从民生的角度来看,经济结构的失衡所导致的问题则要严重得多。要实现有利于改善民生的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是要改革导致收入分配失衡的经济体制、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任何政策调整一定要建立在尊重市场基本规律这个前提之上。
关键词:
经济结构 经济失衡 改善民生 市场机制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青 黄亮雄
全球经济失衡的加剧引起了国际的担忧。文章首先采用类比先进经济体的方法,构建了中国1997~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以2004年为临界点,呈"倒U型"趋势,前期快速相似于先进经济体,后期进入缓慢调整期,降低了与先进经济体的相似度。计量分析显示,总体上,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得愈发相似于先进经济体,全球经济失衡程度加剧,但2004年之后,中国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探索,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失衡的程度。在未来的调整与治理中,中国需权衡好产业升级与人们生存发展的关系以及国内发展与国外利益的关系。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燕生
历史上,经济全球化往往是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谁把握住这个机遇,谁就能够实现"弯道超车"。19世纪后期的美国和德国,20世纪中期的日本和东亚四小龙,90年代以来的中国和印度都处于这个时期。但是,这场金融危机改变了大国博弈策略。如美国短期采用量化宽松和扩大出口,中期推动再工业化、再创新、再就业,长期谋划与发达经济体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投资和服务贸易自由化、竞争中性。这将改变经济全球化多边协议性质,转向排他性区域化、保护主义本地化、政治军事集团化,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在全球规则变局中,中国如何应对是个大问题。全球化环境仍是重要战略期还是机遇已不再,中国是做一个负责任大国还是被边缘化大国...
关键词:
全球化 新型大国关系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理查德·库珀 赵瑾
目前人们关注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展开的对公共养老金或更广义的养老金的争论;二是全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傅瑜 徐艳 何泽荣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一大特点。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国际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的表现。研究一国经济的对外失衡不应该仅仅研究贸易项目或经常项目的失衡,而更应当研究整个国际收支的失衡。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美国的失衡。一个国家的对外失衡是国内经济失衡的表现,中国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在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中,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表现为汇率政策的协调。这一协调是解决经济全球失衡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解决中国经济对外失衡的关键是治理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经济的内外失衡 汇率政策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周宇
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对全球经济治理问题的讨论:第一,探讨全球经济治理的内涵与起点,在此基础上回顾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发展历程;第二,从经济全球化这一视点,考察全球经济治理发展的动力;第三,从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两个方面,分析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框架;第四,中国的参与战略。
关键词:
全球治理 全球化 G20 IMF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赵龙跃 李家胜
全球经济治理,需要科学系统的制度设计和公正有效的组织体系。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推动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国际金融机构,形成了现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鼎足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不仅逐步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王人骏 赵海月
全球化下的世界市场是自由的,社会资源在全球市场下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市场经济也在全球化中得到广泛和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下的自由市场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随着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原有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已经不适应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多元主体参与的全球经济治理是为了消除自由发展的障碍,治理市场失灵,构建公平、开放、理性的市场经济体系,最终实现"善治"。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一方面要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最终在改革创新中推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扩大对外开放,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广泛开展多边交流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陈宝森
美国债务经济的根源在于美国公众的低储蓄和联邦政府的大赤字,由此导致总投资大于总储蓄,差额则转化为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逆差。由于债务经济对美国朝野的好处很多,政府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2005年联储官员在为财政赤字辩解时,提出美国的总投资大于总储蓄要用全球储蓄过度来解释的新观点。这就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宣传全球经济失衡和中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借口。中美经贸关系本质上是双赢的,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应严防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破坏中美经贸关系的大好形势。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向阳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施建淮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