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92)
- 2023(7415)
- 2022(6213)
- 2021(5482)
- 2020(4502)
- 2019(9997)
- 2018(9994)
- 2017(19188)
- 2016(10535)
- 2015(11787)
- 2014(12181)
- 2013(12157)
- 2012(11619)
- 2011(10903)
- 2010(11049)
- 2009(10549)
- 2008(9774)
- 2007(8860)
- 2006(8156)
- 2005(7628)
- 学科
- 济(66913)
- 经济(66864)
- 管理(25198)
- 业(21317)
- 方法(20328)
- 数学(18328)
- 数学方法(18230)
- 地方(17400)
- 中国(14658)
- 企(14500)
- 企业(14500)
- 农(13698)
- 学(13661)
- 地方经济(12691)
- 业经(10847)
- 制(9949)
- 财(9851)
- 农业(9753)
- 融(9174)
- 体(9168)
- 金融(9167)
- 贸(8721)
- 贸易(8715)
- 易(8390)
- 银(8098)
- 银行(8064)
- 环境(7852)
- 行(7843)
- 理论(7673)
- 经济学(7547)
- 机构
- 学院(157764)
- 大学(157202)
- 济(78282)
- 经济(76813)
- 研究(64993)
- 管理(52014)
- 中国(50237)
- 理学(43309)
- 理学院(42720)
- 管理学(41949)
- 管理学院(41658)
- 科学(37553)
- 所(34634)
- 财(34533)
- 京(34129)
- 研究所(31234)
- 中心(27965)
- 农(27674)
- 财经(26849)
- 经济学(26416)
- 江(24864)
- 经(24312)
- 经济学院(23513)
- 院(23230)
- 北京(21868)
- 业大(21747)
- 农业(21507)
- 范(20259)
- 师范(20003)
- 科学院(19953)
- 基金
- 项目(98561)
- 科学(76514)
- 基金(71245)
- 研究(70692)
- 家(63488)
- 国家(63034)
- 科学基金(52002)
- 社会(46195)
- 社会科(43819)
- 社会科学(43811)
- 省(37457)
- 基金项目(36165)
- 自然(31885)
- 划(31774)
- 教育(31417)
- 自然科(31120)
- 自然科学(31108)
- 自然科学基金(30544)
- 资助(30520)
- 编号(27128)
- 重点(23100)
- 发(22988)
- 成果(22815)
- 部(21629)
- 课题(20425)
- 国家社会(20097)
- 创(19221)
- 发展(18783)
- 展(18555)
- 中国(18351)
共检索到259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海洲 张广斌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货币政策效果不彰,进而引发了我们对全球货币体系存在系统性偏差的怀疑。从维克赛尔和凯恩斯关于全球货币体系构建的理论设想,以及全球货币体系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现实运转来看,全球货币体系调整的关键点,在于由谁来充当国际本位,并行使补救全球信用循环不足的职能。依此,推导出当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较大转移时,全球货币体系就到了需要调整的时期。否则,理论张力会崩断,特里芬难题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因之而增加。对全球货币体系调整的历史梳理,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
经济增长动力 全球货币体系 特里芬难题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海洲 张广斌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货币政策效果不彰,进而引发了我们对全球货币体系存在系统性偏差的怀疑。从维克赛尔和凯恩斯关于全球货币体系构建的理论设想,以及全球货币体系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现实运转来看,全球货币体系调整的关键点,在于由谁来充当国际本位,并行使补救全球信用循环不足的职能。依此,推导出当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较大转移时,全球货币体系就到了需要调整的时期。否则,理论张力会崩断,特里芬难题会出现,不稳定因素因之而增加。对全球货币体系调整的历史梳理,也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关键词:
经济增长动力 全球货币体系 特里芬难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阙澄宇 李丹捷
本文在考察全球经济失衡内在逻辑和具体表现的基础上,探讨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为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国际储备货币发行约束机制的缺失、国际收支汇率调节机制的失灵以及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际资本流动,不仅导致和固化了全球经济失衡,而且使失衡态势进一步加剧。笔者认为,推动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矫正全球经济失衡,有效避免危机发生的重要途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薇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区域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更为频繁、破坏力更大,对于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诉求愈加迫切。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如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汇率问题、经常项目平衡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等。本文落脚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内容——全球储备货币体系,通过对国际储备格局变动以及国际储备货币构成与币值变动趋势的分析,探寻现行储备货币体系的主要问题,对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倡议及未来改革的可能方向进行了综合性评述。
关键词:
全球储备体系 国际货币制度 改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道平 范小云
本文研究了现行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下的国际收支问题。分析表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仅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过去30年间频繁发生的众多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在该体系安排下,汇率调整很难解决储备货币发行国国际收支赤字和全球失衡问题;无论储备货币国选择国际收支盈余、赤字还是平衡的政策,都难以避免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和不稳定。因此,缓解全球失衡、防范和减少金融危机的发生,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显得尤为关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邓宇
<正>经历三年疫情,全球经济稳步迈向复苏之路。2023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表现各有特点,随着“疤痕效应”减弱,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呈现出较好的韧劲复苏态势,部分新兴经济体保持稳步复苏走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23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GDP增速分别为1.6%和4.1%,总体上处于“软着陆”阶段,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大型新兴经济体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广斌 黄海洲 张绍宗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过去十年,但全球经济仍未走出危机的阴影。历史地看,每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都处于全球货币体系调整的关键时期,并且,全球货币体系未能适时调整正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这引发了对全球货币体系调整与全球性经济危机之间关系的思考。从理论上来分析,单一主权货币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前提条件,是该货币发行的私有属性能够支撑其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公共属性,而支撑力的发挥,依赖于这一主权国家的经济体量足够大。然而,现实却是随着外部经济的趋同性增长,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占比趋于下降,全球货币体系平稳运行的理论张力会周期性崩断,其结果很可能是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璞 王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近期发布的一份专题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增长距"有力、均衡及可持续"的目标仍相去甚远,经济复苏远不及预期,产出缺口依然较大,内部及外部再平衡进展缓慢。为使中期经济恢复稳健增长,结构性改革不可或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将有所不同,前者必须持续改善其需求疲软的现状,而后者则要为外部融资环境可能出现的收紧做好充足的准备。与此同时,二十国集团各成员国间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通过必要的联合行动,有效减少全球外部失衡以及内部扭曲,真正发挥提振市场信心和降低风险的重要作用。本刊节选该专题研究报告的重点部分翻译并发表,以供国内读者参考,作者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译...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余文建 顾铭德 刘斌 傅勇 童士清 王家辉 张挽虹
本文主要运用国际上较为通行的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经济复苏不同步背景下,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研究显示,危机后美联储等央行的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加大了中国稳定物价形势的难度,并限制了中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同时,中国货币政策也具有一定的外溢影响。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应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特别是主要国家和地区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和影响。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外溢效应 经济复苏 中央银行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健 徐康宁 王剑
本文以OECD国家和"金砖四国"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考察对象,基于1980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二季度的数据,通过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重点就全球货币供给对不同价格水平波动差异,进而对全球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经验分析。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华庆
本文对美联储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的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讨论作了进一步思考。美元是否能够保持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怎样重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如何防范可能的风险?本文分析认为,美元还将较长期地保持其目前的地位。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各国只有共同协作,才能逐步推动建立更加负责任的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实现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
美元 国际货币体系 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四清
2017年,全球经济在全球化变局中迎来新转机。中国高举开放合作大旗,先后成功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金砖国家峰会,同时积极通过世界经济论坛、G20峰会、APEC峰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等平台,提倡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球化进程与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在欧洲,德、法、荷等国家选举过程中所充斥的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最终败下阵来,全球化仍是世界范围内的主流民意与基本
关键词:
全球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芳 李霄阳
全球经济失衡具体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差额的持续恶化。本文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偏离世界经济贸易格局而引起的国际货币失衡问题,进而探讨了国际货币失衡与全球经济失衡之间的关系。首先,构建了高度简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推导证明:在美国贸易地位下降而美元国际地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美国经常账户恶化将不可避免。该判断与历史经验相吻合。其次,本文构造了用于测度国际货币格局偏离贸易格局程度的货币失衡指标,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发现国际货币失衡与全球经济失衡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作者认为,只有提升新兴贸易大国货币地位,降低货币失衡程度,才能实质性地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西班牙对外银行研究部 Stephen Schwartz 黎志刚 夏乐 陈世渊 徐晶 李君
中国经济将于第一季度走出低谷,随着政策组合愈加支持增长,全球经济于2012年下半年开始改善,经济增长将在随后几个月内开始逐步回升。通货膨胀率将在年中下降至大约3%。预计全年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再下降3次-4次。财政政策方面,将扩大补贴力度以促进家庭消费,继续实施税收减免,加大在经济适用房方面的开支。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约3%。经济前景的主要风险在于欧债、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环境不确定性。疲软的外部需求已造成了出口的下滑,金融危机对风险偏好和投资都可能产生激冷效应。国内金融风险仍然是一个挑战,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缓解这些风险,这些风险是可控的。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翁逸群 蔡来兴 唐元虎
世界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 ,工业化在以往是推动一国经济高增长的唯一动因 ,后起国追赶型工业化同时也得益于产业的跨国转移。新经济对一国经济增长既有直接贡献又有潜在的影响 ,发达国家介入新经济的程度不同导致增长表现不一。根据各国所处的不同工业化阶段以及接受新经济的不同影响 ,可以粗略预期各国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新经济 工业化 世界经济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