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96)
2023(6558)
2022(5436)
2021(4777)
2020(3929)
2019(8808)
2018(8712)
2017(17119)
2016(9192)
2015(10466)
2014(10527)
2013(10616)
2012(10448)
2011(9492)
2010(9999)
2009(9713)
2008(9256)
2007(8791)
2006(8175)
2005(7718)
作者
(27861)
(23710)
(23211)
(22380)
(15060)
(11258)
(10548)
(9076)
(8897)
(8432)
(8351)
(7730)
(7698)
(7518)
(7462)
(7212)
(6883)
(6808)
(6742)
(6435)
(6081)
(5691)
(5673)
(5415)
(5414)
(5302)
(4988)
(4960)
(4726)
(4582)
学科
(64840)
经济(64792)
管理(23022)
(21620)
方法(19902)
数学(17395)
数学方法(17219)
地方(16456)
中国(15999)
(14822)
企业(14822)
(13066)
地方经济(12460)
(11339)
业经(10623)
农业(9559)
(8939)
贸易(8932)
(8600)
(8523)
(8315)
(7958)
金融(7958)
经济学(7353)
(6999)
(6995)
银行(6982)
环境(6854)
(6846)
(6751)
机构
大学(143573)
学院(142932)
(73988)
经济(72699)
研究(56034)
管理(48902)
中国(42738)
理学(40925)
理学院(40417)
管理学(39676)
管理学院(39396)
(31366)
科学(30901)
(30678)
(29125)
研究所(25917)
经济学(25089)
财经(24721)
中心(24413)
(22573)
(22344)
经济学院(22242)
(21551)
北京(19862)
(19539)
(18805)
师范(18643)
财经大学(17958)
业大(17575)
(17299)
基金
项目(83944)
科学(66046)
研究(61860)
基金(61720)
(53347)
国家(52922)
科学基金(44721)
社会(42216)
社会科(40049)
社会科学(40039)
(31180)
基金项目(31047)
教育(27641)
资助(26570)
自然(26164)
(25821)
自然科(25592)
自然科学(25587)
自然科学基金(25130)
编号(23737)
成果(20598)
(19544)
重点(19052)
(19006)
国家社会(18458)
课题(16899)
教育部(16613)
(16522)
发展(16442)
经济(16355)
期刊
(92597)
经济(92597)
研究(49974)
中国(32579)
(23817)
管理(21197)
学报(20671)
(20530)
科学(19354)
大学(16341)
经济研究(16205)
学学(15482)
(14625)
金融(14625)
财经(13888)
农业(13728)
教育(13285)
技术(12948)
(12336)
问题(11795)
业经(11376)
(10152)
国际(9959)
世界(9567)
技术经济(9314)
统计(8996)
(7428)
经济问题(7360)
经济管理(7183)
(7025)
共检索到239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瀑  王培三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就业问题的挑战。劳动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阶段性,并与资本雇佣劳动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从根本上说,劳动就业如同资源配置一样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象,并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不仅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表现在需要创造更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就业岗位,促使就业不仅仅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有效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对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中国,如何更好地处理劳动就业问题无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夏杰长  
一、经济增长是提高就业率的根本途径 1.国民生产总值和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CNP)是一国“永久居民”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年期间所生产的产品和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夏杰长  
当实际的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就会出现失业率上升,因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让实际增长率能够接近潜在的产出增长,就可以防止失业率激增。这显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尽可能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华  
一、入世给劳动就业带来的机遇 1.入世后经济的增长会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获得资本、技术和市场的份额,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合作,可以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效益收获,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据国际失业与就业委员会与中国国际人才发展交流协会合作的一项调查测算:入世后,中国GDP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力行  周广肃  
平台经济促使工作性质出现了从线下到线上、从固定到灵活、从单一到多元等方面的转变,使得依赖平台从事零工工作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占比上升,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革。分析表明,数字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工序的分解、分包以及相关经济主体承担的工作任务的重新组合,引发了生产活动去公司化、去组织化的趋势,使得传统的雇员工作被零工等新就业形态所取代,导致劳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建议以去公司化、将保险保障与劳动关系解绑的思路解决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建立起适用于平台经济发展的劳动者权益保护网,适应技术进步的变革。在鼓励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的同时,应完善弱势群体的保障体系,加大一般意义上的收入分配调节手段的力度,让发展的红利惠及受损群体。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辰  
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与劳动就业问题始终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目前已超过10亿,社会劳动者已近5亿。将人口与劳动就业联系起来研究,对解决我国人口问题,对四个现代化建设,对实现2000年的宏伟战略目标,都是很有意义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任彪  郭海龙  
通过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实证分析,结论表明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GDP的发展,但GDP的增长不能带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总的就业人数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关系,同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提高还会对劳动就业产生挤出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谭菊华  
通过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三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建立计量模型,利用中国1990~2011年间的宏观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认为经济增长对劳动就业既有增加效应又有挤出效应,产业发展对劳动就业有二重性作用,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与产业发展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据此从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和延长中国劳动力红利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志伟  
本文根据山东省1980-2009年数据,通过构建VAR和VEC模型,对山东省的人均GDP增长、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就业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并且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短期内,产业结构和就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呈非同步变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瀑  
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笔者在剖析三者耦合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VAR模型,对河南省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间的联系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三个变量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但由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及其内部的非均衡发展割裂了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间的互动,故需从提升产业发展角度来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劳动就业的扩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白先春  孟梅花  李洪英  
按西方经济理论,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目标通常是满足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被列为首要目标,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也往往成为政府向公民承诺的重要内容。文章以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江苏省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加以研究。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林宝  
利用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人口负增长存在明显的年龄(组)传导过程,大多数国家(地区)遵循0~14岁人口负增长—15~59岁人口负增长—总人口负增长的发展轨迹。人口负增长与劳动力供给、劳动参与率、失业率等指标的关系表现出渐行渐远的特征。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力已经开始负增长,根据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2027~2029年期间进入负增长。负增长阶段中国有望保持劳动力缓慢下降,但仍会出现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建议消除生育障碍,提高生育水平;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劳动参与率,挖掘劳动力供给潜力;把握好经济结构转型节奏及应对结构转型的就业冲击;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劳动参与。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明勤  
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劳动就业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我国人口众多,国民教育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劳动就业压力大。目前,又面临大量的企业富余职工、下岗职工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等基本状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劳动就业的发展面临一次新的挑战与机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