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14)
2023(15498)
2022(13154)
2021(11985)
2020(10400)
2019(23421)
2018(23334)
2017(45370)
2016(24232)
2015(27021)
2014(26719)
2013(26335)
2012(23993)
2011(21810)
2010(22107)
2009(20608)
2008(19458)
2007(16838)
2006(14920)
2005(13047)
作者
(70204)
(58654)
(58355)
(55440)
(37171)
(28055)
(26505)
(22968)
(22098)
(20553)
(19848)
(19295)
(18633)
(18300)
(18138)
(17741)
(17413)
(17054)
(16862)
(16814)
(14380)
(14357)
(14315)
(13353)
(13326)
(13081)
(12756)
(12527)
(11804)
(11338)
学科
(116538)
经济(116426)
管理(68943)
(64698)
(52485)
企业(52485)
方法(51161)
数学(46373)
数学方法(45692)
中国(27843)
(25873)
(24724)
地方(22380)
业经(22027)
(20812)
(20003)
贸易(19991)
(19472)
(19020)
农业(17216)
(16184)
银行(16145)
环境(15879)
(15837)
金融(15836)
(15459)
技术(15147)
理论(14979)
(14977)
财务(14912)
机构
大学(351665)
学院(350801)
(154965)
经济(152185)
管理(136579)
理学(119138)
理学院(117878)
研究(117127)
管理学(115653)
管理学院(114994)
中国(87589)
(72625)
科学(69971)
(68313)
(58263)
(56906)
财经(55664)
研究所(53151)
中心(52988)
业大(52650)
(50713)
(49429)
经济学(49043)
北京(45465)
农业(45146)
经济学院(44201)
(43399)
师范(42861)
(41989)
财经大学(41577)
基金
项目(237525)
科学(187708)
基金(175234)
研究(168210)
(154194)
国家(152979)
科学基金(131325)
社会(109848)
社会科(104464)
社会科学(104437)
基金项目(91992)
(91621)
自然(85989)
自然科(84056)
自然科学(84033)
自然科学基金(82527)
教育(78528)
(77898)
资助(72656)
编号(66078)
重点(53689)
(52992)
成果(51957)
(51065)
(49716)
创新(46575)
国家社会(46420)
科研(45956)
教育部(45830)
课题(45119)
期刊
(164784)
经济(164784)
研究(101996)
中国(59095)
学报(54653)
管理(51102)
(50898)
(50155)
科学(50109)
大学(42032)
学学(40028)
农业(34176)
技术(32132)
(31368)
金融(31368)
教育(31145)
经济研究(29062)
财经(27865)
业经(25399)
(24022)
问题(21858)
统计(19940)
技术经济(19123)
(18149)
(18017)
(17910)
商业(16942)
决策(16111)
国际(16044)
理论(15875)
共检索到5045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宇  蔡松锋  张亚雄  张鹏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政策举措。但对于这些政策的影响却很少有学者进行定量的研究和评估,因此,本文采用动态GTAP-Dyn模型测算了美国储蓄率上升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影响。模型结果显示,与基准情景相比,2015年中国经济和福利将获得小幅的正面影响,而美国将受到一定的负面冲击。同时,我国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将会导致我国实际汇率升值。另外,该措施将会增加我国内需比重,降低对外需依赖,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促进作用。从行业产出看,对我国行业有小幅的负面冲击,而对美国产业基本上呈较大幅度的正面影响。从中美双边贸易看,由于需求效应的影响,中国对美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减少。与此相反,替代效应导致美国对中国工业品的出口大幅增加。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邵科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居民储蓄率扭转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下降态势,开始显著上升。但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的1998年以及"IT"泡沫破灭后的2002年时的情况类似,美国居民储蓄率的上升势头不会维持,未来会高位缓慢下降,整体呈现倒"U"型,美国未来消费储蓄格局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应该抓住这一重要的战略关键期,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未来的挑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范祚军  常雅丽  黄立群  
本文基于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借助菲尔普斯的"黄金律水平",研究了全球108个国家的最优储蓄率与实际储蓄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多数国家表现出最优储蓄率围绕实际储蓄率上下波动。考虑到各国经济增长目标的差异,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以经济增长预期为变量的理想最优储蓄率,得出能达到国家预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储蓄率水平。最后,综合影响储蓄率的经济性、制度性、结构性因素,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储蓄率的各类因素,发现这些因素随着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对储蓄率的作用发生改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贺菊煌  
本文讨论经济增长模型中储蓄率内生化的各种问题,包括有限寿命与无限寿命、确定寿命与不确定寿命、不确定寿命下的消费决策方法、不确定寿命下非预料死亡者的遗产如何处理、个人生命如何分期、个人如何预期未来收入等。强调了寿命假定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寿命不确定下个人消费决策的新方法,探讨了有关未来收入的趋势预期和水平预期,并分析了哪一种更接近实际。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杜正琦  王理政  
本文通过计算我国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发现我国国民储蓄率自2010年后就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居民储蓄率下降是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随后,本文测算了我国的最优储蓄率水平,得出结论,虽然我国的储蓄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高水平,但总体上依然处于最优储蓄率的测算区间。最后,对储蓄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储蓄率的下降会显著降低投资率水平并增加金融风险,而且储蓄率的下降可能是一个长期且无法避免的问题。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国刚  
"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经济再平衡"已是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全球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了一些西方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和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理由。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判定"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理论根据,但它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它并没有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历史所证实。"全球经济再平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政策陷阱和交易各方均输的后果。汇率只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因素,并非惟一因素,更不是根本性机制。在美元依然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货币条件下,美国要实现长期对外贸易平衡是不可能的。对外贸易逆差,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斌  吴频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三次大的失衡,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为国际治理领域的新话题,二十国集团(G20)围绕再平衡的量化指标已进行了几轮角力。我们认为,以美元为本位币的国际货币体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黄明皓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失衡和再平衡问题引起热议。笔者从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入手,说明汇率不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证明全球经济再平衡离不开汇率杠杆,但不完全取决于汇率。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璞  王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近期发布的一份专题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增长距"有力、均衡及可持续"的目标仍相去甚远,经济复苏远不及预期,产出缺口依然较大,内部及外部再平衡进展缓慢。为使中期经济恢复稳健增长,结构性改革不可或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将有所不同,前者必须持续改善其需求疲软的现状,而后者则要为外部融资环境可能出现的收紧做好充足的准备。与此同时,二十国集团各成员国间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通过必要的联合行动,有效减少全球外部失衡以及内部扭曲,真正发挥提振市场信心和降低风险的重要作用。本刊节选该专题研究报告的重点部分翻译并发表,以供国内读者参考,作者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龙  刘金全  
储蓄率具有宏观经济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效应方向相反。本文首先基于DSGE模型模拟分析我国储蓄率的宏观经济效应,进一步通过扩展的索洛模型求解以经济稳态增长为目标的最优储蓄率,并运用SV-TVP-FAVAR模型比较分析实际储蓄率和最优储蓄率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表明:(1)我国实际储蓄率长期高于最优储蓄率,实际储蓄率存在帕累托改进;(2)实际储蓄率和最优储蓄率均具有宏观经济效应,效应维度和效应极值存在差异;(3)最优储蓄率为产出的帕累托最优,实际储蓄率为通货膨胀的帕累托最优,"储蓄率走廊"可能为宏观经济的帕累托最优。新常态下,高储蓄率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典型化"事实,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将"储蓄率走廊"系统纳入储蓄政策框架。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梁斯  
本文以内生人口结构为视角,以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0-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设定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人口结构、储蓄率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间人口结构对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会带来不同的影响,中部地区与全国水平较为接近,各方面走势也与全国水平相似;经济增长使得少年抚养比出现持续性下降,除东部地区外,经济增长使老年抚养比也出现缓慢下降,但后续逐步趋于平稳;除东部地区外,少年抚养比的冲击使得储蓄率出现持续性上升,而老年抚养比的冲击使得储蓄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人口结构的变化会通过影响储蓄进而影响经济增长,而未来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需要有更高的储蓄率进行应对。...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巴曙松  
自G20首尔峰会以来,如何矫正全球经济失衡成为一个共同关注的课题,全球寻找并实现危机之后的经济再平衡,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2011年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强调已经就评估世界经济失衡的指标达成初步共识。IMF向G20多伦多峰会和首尔峰会提交的相关评估报告认为在内部经济增长目标上有明显进展,外部再平衡方面进展不大,如果不及时采取调整的措施,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可能会重新扩大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目前G20委托IMF所设立的有关纠正外部不平衡的"参考性指南"和"数量化规则",旨在就国与国之间若干经济变量确定一揽子数量指标,进而提出纠正措施。对于中国的政策制定而言...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许佩倩  
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本质是全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果,回归平衡将是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基本趋势,这必将导致国际经济环境和分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过去20年,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分工体系,我国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未来国际分工的变化,我国开放型经济必须相应调整参与国际分工的定位,改变过去"大进大出"的发展路径和低成本竞争策略。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宇  陈诗一  蔡松锋  
本文采用全球动态能源和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GTAP-Dyn-E预测了2010—2050年全球八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基础四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不但预测了排放总量,还预测了排放来源、能源产品和行业来源等方面的趋势变化。研究表明,在基准情境下,八大经济体中,日本会在2040年前后达到峰值,其他七个经济体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50年前都未能达到峰值,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增速明显快于发达国家。煤炭使用量的减少是各个国家共同的趋势,石油和天然气的比例将会逐渐提高,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在未来天然气将取代煤炭或者石油成为最主要的能源,而对于发展中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金全,郭整风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十分关注储蓄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在较低人均资本水平下,较高的储蓄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我们利用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发现,在我国现阶段不存在储蓄率对于经济增长的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实际GDP水平值对储蓄增量的显著反向影响。因此,较高的收入增长是储蓄提高的主要原因,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平稳导致了储蓄率对实际GDP增长率的正向影响减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