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87)
- 2023(6367)
- 2022(5306)
- 2021(4603)
- 2020(3622)
- 2019(7866)
- 2018(7686)
- 2017(14548)
- 2016(7217)
- 2015(7933)
- 2014(7565)
- 2013(7661)
- 2012(7366)
- 2011(7003)
- 2010(7368)
- 2009(7111)
- 2008(6597)
- 2007(6101)
- 2006(5618)
- 2005(5112)
- 学科
- 济(58870)
- 经济(58843)
- 管理(25652)
- 业(21942)
- 企(19064)
- 企业(19064)
- 地方(16086)
- 方法(13962)
- 地方经济(12326)
- 数学(12068)
- 数学方法(12006)
- 技术(11676)
- 中国(11589)
- 业经(10364)
- 技术管理(9102)
- 学(8544)
- 农(8196)
- 制(7813)
- 融(7606)
- 金融(7606)
- 体(7526)
- 环境(6992)
- 经济学(6747)
- 银(6695)
- 银行(6688)
- 行(6555)
- 产业(6410)
- 财(6227)
- 发(6028)
- 贸(6019)
- 机构
- 学院(112740)
- 大学(111495)
- 济(63360)
- 经济(62380)
- 研究(43489)
- 管理(42365)
- 理学(35748)
- 理学院(35359)
- 管理学(35020)
- 管理学院(34772)
- 中国(32291)
- 财(24974)
- 京(22243)
- 科学(21994)
- 经济学(21165)
- 所(20955)
- 财经(19702)
- 研究所(18704)
- 经济学院(18684)
- 中心(18390)
- 经(17748)
- 江(17301)
- 院(15579)
- 财经大学(14334)
- 北京(14232)
- 州(13571)
- 范(13571)
- 师范(13503)
- 科学院(13265)
- 农(13209)
- 基金
- 项目(69350)
- 科学(56268)
- 研究(53624)
- 基金(50992)
- 家(43458)
- 国家(43126)
- 社会(38224)
- 科学基金(37608)
- 社会科(36445)
- 社会科学(36436)
- 省(27204)
- 基金项目(26071)
- 教育(22970)
- 划(21586)
- 自然(20701)
- 自然科(20252)
- 自然科学(20247)
- 自然科学基金(19892)
- 资助(19767)
- 编号(19677)
- 创(17424)
- 发(17389)
- 国家社会(16950)
- 创新(16657)
- 成果(15954)
- 重点(15725)
- 部(15241)
- 济(15174)
- 发展(15163)
- 经济(15043)
共检索到1844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王跃生 马相东
世界经济结构的固有矛盾是经济与金融危机频发的根源。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世界经济格局正从传统的"中心一外围结构"走向"双循环结构",即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循环和以中国等新兴大国为中心的新循环并存的结构。双循环结构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中国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推进双循环结构的形成,应大力开展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南南合作",通过贸易、投资、金融、产业、区域一体化等合作形式,促进新经济循环的发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朱民 巩冰
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将新冠疫情后全球高通胀做实。截至2022年年底,通胀仍高企,并呈现出驱动因素复杂化、跨经济体间通胀结构差异化等特征。以美联储为首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寄希望于通过激进的、步调一致的加息遏制通胀。但本文认为:新冠疫情后央行面临的局面已发生质的改变,它们的货币政策操作必须在保增长、控通胀、防债务危机三个维度上进行权衡,这将大幅限制其加息空间,也将使其通过加息抑制通胀的效果大打折扣,央行货币政策进退维谷。从中长期来看,乌克兰危机、地缘政治博弈、碳中和与绿色转型进程加速、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生产率增速下降趋势延续等因素将增加全球供给扰动风险,使总需求难以大幅收缩,加之总供给持续扩张,导致全球通胀高位运行成为新常态。面对全球通胀高企,经济陷入以滞胀为核心特征的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和低增长格局的情况下,中国应加快“双循环”与国内大市场建设,保障能源与供应链安全,增加绿色投资,防范输入性通胀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
关键词:
结构性通货膨胀 债务 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世界经济黄皮书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王洛林张宇燕/主编2015年1月/69.00元ISBN 978-7-5097-6890-7本书对美国、日本、俄罗斯、欧洲、亚太、拉美、西非等国家和地区2014年的经济形势、经济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就2014年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大宗商品等问题和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多边开发银行发展现状等年度热点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对2015年世界经济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厚双 关昊 黄金宇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要求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深度治理,而要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深度治理就必须对传统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与机制进行改革与创新。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构建,对倒逼传统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与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虽然仍存在着不少影响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运行及其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与机制改革与创新的不确定因素,但随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进一步深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将在更大范围上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与机制改革与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倪红福 田野
本文构建了纳入要素国民权属异质性的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测度新框架,测度分析了2005—2016年各国经济的国内国际循环,并对各类循环进行因素结构分解。研究发现:中国纯国内经济循环比重逐渐接近美国和日本的水平,呈现大国具有的国内经济循环特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在体量层面基本成型;中国各行业内循环比重逐渐变大,但制造业外循环比重依然较高;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应仅是内外循环比重大小问题,更应该注重质量,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同时也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关键词:
经济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田国立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14年的全球经济与金融形势特征,那就是"分化"。就货币财政政策而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但依然维持货币宽松,欧日刺激政策不断加码,财政投资力度进一步增强,发达经济体患上了"宽松"政策依赖症。新兴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势各异,俄罗斯、巴西连续加息,智利、土耳其和匈牙利下调基准利率。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胡键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态势表现为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新态势下,传统的全球经济治理公共产品的功效受到普遍性怀疑,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正在取代过去各种区域或跨区域层次的自贸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兴领域不断涌现,因此全球经济治理也必然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变化而进行新的变革。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举步维艰,如果从全球经济治理的顶层行为问题入手,首先解决全球公共产品的公正性、全球经济治理的持续收益性、行为主体的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制度的协调性问题,其他具体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尽管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困难重重,但从理想主义的观点看,全球经济治理走向善治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军
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能。选取我国2015—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中介效应表明,经济双循环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且国内经济循环是核心驱动力。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间存在新质生产力的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双循环的双重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强。基于此,提出构建新质生产力多元化形成机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渠道以及实施差异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方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助益。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军
作为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与新动能。选取我国2015—2022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显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中介效应表明,经济双循环在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且国内经济循环是核心驱动力。门槛效应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间存在新质生产力的单一门槛效应和经济双循环的双重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更强。基于此,提出构建新质生产力多元化形成机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渠道以及实施差异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方针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助益。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理查德·库珀 赵瑾
目前人们关注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展开的对公共养老金或更广义的养老金的争论;二是全球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奥利弗·布兰查德 魏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2014年1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重新阐释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复苏态势仍然很强劲。我们预测,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从2013年的3%上升到2014年的3.7%:其中发达经济体从2013年的1.3%提高到2014年的2.2%,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从2013年的4.7%提高到2014年的5.1%。其次,这种复苏大部分在预料范围内。相对于2013年10月份的预测水平,这次我们把201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向上修正了0.1个百分点。经济强劲复苏的根本原因是妨碍经济复苏的各种因素正在被逐渐削弱。财政整顿的阻力正在下降,金融体系的创伤正在慢慢愈合,导致复苏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正...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由
(一)"共生、共享、共治"理念的提出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金融市场动荡的形势下,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的共同治理才能有效解决。当代世界是一个各种矛盾的混合体,将始终处于共生与对抗、对话与伐异、包容与排他、结伴与结盟相互转化的选择进程中,而当前物质力量领域的变化和观念领域出现的一些共识,正在积聚着对共生型国际体系生成有利的因素。根据国际发展的
关键词:
全球经济治理 金砖国家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奥利弗·布兰查德 黄杨荔
当我书写4月《世界经济展望》的序言时,我为当前塑造全球宏观经济力量的复杂性,以及其对预测带来的困难而震惊。从中期来看,两大深刻的力量正在塑造全球宏观经济。一是全球危机与欧元区危机的后遗症仍在许多国家中显现。无论是公共债务、公司债务还是家庭债务,高债务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拖累了消费支出与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