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70)
- 2023(7376)
- 2022(6217)
- 2021(5901)
- 2020(4986)
- 2019(10954)
- 2018(10528)
- 2017(21181)
- 2016(11233)
- 2015(12238)
- 2014(12276)
- 2013(11925)
- 2012(10967)
- 2011(9929)
- 2010(9938)
- 2009(9508)
- 2008(9557)
- 2007(8600)
- 2006(7554)
- 2005(7281)
- 学科
- 济(42068)
- 经济(42025)
- 业(34259)
- 管理(32031)
- 企(28093)
- 企业(28093)
- 方法(21169)
- 银(19900)
- 银行(19755)
- 制(18629)
- 行(18435)
- 数学(18335)
- 数学方法(18151)
- 财(13466)
- 中国(13190)
- 融(13141)
- 金融(13140)
- 险(10842)
- 保险(10750)
- 业务(10530)
- 度(10503)
- 制度(10495)
- 务(9715)
- 财务(9696)
- 财务管理(9672)
- 学(9645)
- 企业财务(9360)
- 业经(9290)
- 体(9260)
- 农(9069)
- 机构
- 大学(161018)
- 学院(157381)
- 济(64262)
- 经济(62820)
- 管理(61489)
- 研究(52562)
- 理学(51995)
- 理学院(51420)
- 管理学(50504)
- 中国(50235)
- 管理学院(50188)
- 财(34901)
- 京(34289)
- 科学(31478)
- 财经(27728)
- 农(26604)
- 中心(26071)
- 所(26068)
- 经(25397)
- 江(24016)
- 研究所(23734)
- 银(23050)
- 业大(22077)
- 银行(22000)
- 北京(21673)
- 财经大学(21415)
- 农业(21091)
- 经济学(20996)
- 行(20478)
- 州(19835)
- 基金
- 项目(105237)
- 科学(83979)
- 基金(80202)
- 研究(72700)
- 家(70644)
- 国家(70149)
- 科学基金(60881)
- 社会(48413)
- 社会科(45950)
- 社会科学(45936)
- 基金项目(41647)
- 自然(40933)
- 自然科(40057)
- 自然科学(40047)
- 自然科学基金(39398)
- 省(38800)
- 资助(33871)
- 划(33622)
- 教育(33320)
- 编号(26938)
- 重点(23994)
- 部(23930)
- 成果(22125)
- 创(21638)
- 教育部(20851)
- 国家社会(20787)
- 发(20660)
- 科研(20547)
- 创新(20386)
- 性(20114)
共检索到244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德旭 苗文龙 李硕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形成金融网络,其重大风险不仅对本国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影响,而且通过该网络对其他国家进行风险传染。文章基于23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的资产价格日频数据,计算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网络,分析得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网络具有一定的地理板块性特征,在不同时期,板块构成银行可能发生局部变动。其中,美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显著的传出效应;欧洲国家、加拿大和日本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显著的传入效应;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传染效应主要作用于国内。在不同时段,JP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间隔轮换对国际金融风险产生较大的传染效应;欧洲国家、加拿大、日本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20年1月以来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态势。文章认为可根据相关结论,加强对有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点风险监测和监管。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网络结构 风险治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会办公室课题组
2015年11月3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更新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中国建设银行首次入选,加上此前的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国有大型银行均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列。笔者通过分析G-SIBS的治理要求、国际大型银行实践,旨在探索我国银行业在公司治理层面适应G-SIBS新要求的对策和举措。G-SIBS监管要求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许多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王子丰 周晔
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30家中美上市银行的数据,运用Graphical LASSO算法估计和可视化了中美银行间的高维网络结构关联度,同时运用网络中心性、簇系数、小世界效应指数、网络密度等指标刻画银行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和银行间系统性风险传染路径。研究发现:总体上中美银行之间的关联度较弱,系统性风险跨境传染的路径较少;大型银行及系统重要性银行在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强,部分股份制银行也具有较强的信息溢出效应和调节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小世界效应;金融危机或股灾期间,跨国银行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和网络密度会增强,国内银行网络的小世界效应也会略有提升,系统性风险的传染路径也随之拓宽。强有力的救助计划或调控政策可以有效抑制,甚至削弱银行网络中的小世界效应,防止系统性风险通过关键节点向其他银行蔓延。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邢春娜
复杂网络为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系统重要性机构提供了全局性视角,但由于数据获取上的局限,我国银行系统网络构建存在困难。利用贝叶斯方法和2013—2015年银行资产负债数据构建银行系统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性损失测度指标,并讨论规模与网络中心性在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处于银行系统的枢纽位置;同业负债和入度对银行个体风险造成的系统性损失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资本缓冲和出度增大能够降低局部危机造成的整体损失。因此,规模仍是影响银行系统重要性的主要因素,而银行之间的关联性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刘傲琼 刘新宇
传染性渠道和相关性渠道代表了引发系统风险的两种不同机制,这两种渠道对系统风险的影响又取决于金融网络的结构特征。本文通过数理模拟方法研究了系统风险发生概率与传染性渠道、相关性渠道以及网络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间的资产收益相关性与系统风险发生概率间关系呈现驼峰形,即降低银行间资产的关联性未必能够降低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传染性渠道的增加会导致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加,两种渠道对系统风险的影响随着银行网络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关键词:
传染渠道 系统风险 金融网络结构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宋群英
本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运用Copula函数方法对中国14家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传染性进行分析,使用尾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风险传染性的指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比较次贷危机前后尾部相关系数的变化,确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6家银行为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2)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传染性非常强,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对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因此,这些银行是"大而不能倒"的,必须加强对这些银行的监管,做到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肖振宇
本文在分析系统重要性银行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宏观审慎监管工作组(MPG)的评估方法,选取反映银行规模、关联度和可替代性三方面的指标对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界定。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等10家银行被认定为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针对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强化资本监管,增强其抗风险能力;适度引入应急和自救机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跨业风险和金融创新的监管。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宋凌峰 苏新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银行在同业市场上的信贷关系构建网络结构模型,分析上市银行所构成网络的结构特征,发现上市银行信贷网络联系紧密,倾向于群体性结构。以信贷网络为基础研究单个银行发生清偿力问题时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得出上市银行中有三家系统性重要银行,即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兴业银行。最后使用或有权益方法对三家系统性重要银行2007—2014年的清偿力风险进行分析,发现三家银行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但随着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的调整,清偿力风险得到缓解和控制。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刘超 高凤凤 陈维国
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07~2017年中国14个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利用债务矩阵构建银行网络,运用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将其分解为网络结构和资本缓冲两个因素,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结构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存在复杂的关联性,而资本缓冲与银行系统性风险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在金融危机期间,网络结构是诱导银行系统性风险波动的决定性因素,资本缓冲对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有重要作用。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债务关系更为紧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贡献较大,中国银行处于网络结构中重要位置,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处于次重要位置。该结果为资本监管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风险传染 网络结构 资本缓冲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肖璞 刘轶 杨苏梅
在银行体系中,银行与银行之间存在业务往来,一家银行陷入困境时,其风险对其他银行及整个银行系统具有溢出效应。本文采用CoVaR方法,结合分位数回归技术,量化了我国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单个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在q=0.025的情况下,中国银行对整个系统性风险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监管部门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提供参考。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宋效军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显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金融危机的爆发令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凸显。大型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本机构利益的最大化,所做出的经营决策往往可能是个体理性的,但因为没有考虑自身经营所产生的外部性,在系统层面上就并不理想。而且鉴于道德风险成本以及预期政府支持所形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欧阳资生 莫廷程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股票日收益率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估计广义CoVaR模型,即将CoVaR模型的条件由q分位点下的收益率等于VaR推广至最多等于VaR。在此基础上分别度量了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和上市商业银行对其他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普遍高于地方性商业银行,而各个上市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李玮
2017年11月21日,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公布了新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以下简称G-SIBs)名单,这是FSB自2011年11月份首次公布29家G-SIBs名单后,第七次更新这份名单。根据这份名单,有30家银行列入G-SIBs,总数与2016年持平,其中加拿大皇家银行首次列入名单,而法国BPCE银行集团退出名单。部分银行分档情况有变化,建设银行与中国银行从第一档升入第二档,花旗银行从第四档降到第三档,法国巴黎银行从第三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林胜 闫晗 边鹏
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2018年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研发、推广、应用、投入、影响、基础、风控7个方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融科技指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进行微观评估,比较并分析各银行、各国、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亚洲、北美地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排名总体领先,各项金融科技能力一级指标排名领先的银行也以亚洲、北美地区居多。总结金融科技指数排名领先银行和地区的特点,得出以下启示: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政策引导;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应用、推广能力;加强对金融科技的市场培育和客户教育。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熊启跃 易晓溦
基于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明细数据,本文分析G-SIBs名单的变化特点及中资银行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G-SIBs系统重要性呈下降趋势;跨境行为切换成为系统重要性得分中贡献最大的因素;中资G-SIBs数量大幅增加,欧洲G-SIBs显著下降;复杂性和金融机构基础设施是近来决定G-SIBs级别变动的主要因素。相比于一般银行,G-SIBs要满足额外资本缓冲要求、恢复与处置计划、有效风险数据加总、大额风险暴露等更高的监管标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