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95)
- 2023(12687)
- 2022(10595)
- 2021(9673)
- 2020(8359)
- 2019(18931)
- 2018(18210)
- 2017(36195)
- 2016(19269)
- 2015(21518)
- 2014(21602)
- 2013(21581)
- 2012(20041)
- 2011(18151)
- 2010(18390)
- 2009(17864)
- 2008(17180)
- 2007(15811)
- 2006(13536)
- 2005(12621)
- 学科
- 济(81253)
- 经济(81174)
- 业(58368)
- 管理(55129)
- 企(46648)
- 企业(46648)
- 方法(39727)
- 数学(35458)
- 数学方法(35159)
- 融(29814)
- 金融(29812)
- 银(28528)
- 银行(28499)
- 行(27421)
- 中国(27341)
- 财(24741)
- 制(20842)
- 农(20593)
- 贸(17284)
- 贸易(17272)
- 务(16982)
- 财务(16946)
- 财务管理(16910)
- 易(16846)
- 业经(16712)
- 学(16375)
- 企业财务(16177)
- 地方(15906)
- 农业(13598)
- 体(12885)
- 机构
- 大学(282479)
- 学院(280798)
- 济(121787)
- 经济(119257)
- 管理(106967)
- 研究(94324)
- 理学(91231)
- 理学院(90259)
- 管理学(88764)
- 管理学院(88242)
- 中国(82321)
- 财(60088)
- 京(58806)
- 科学(55779)
- 农(48639)
- 所(48232)
- 财经(48004)
- 中心(46755)
- 经(43652)
- 研究所(43630)
- 江(42042)
- 业大(41254)
- 经济学(39774)
- 农业(38538)
- 北京(37167)
- 经济学院(36362)
- 财经大学(36174)
- 州(34016)
- 院(33398)
- 范(32721)
- 基金
- 项目(183962)
- 科学(144783)
- 基金(136383)
- 研究(130721)
- 家(119237)
- 国家(118307)
- 科学基金(101401)
- 社会(84616)
- 社会科(80527)
- 社会科学(80503)
- 基金项目(71594)
- 省(70319)
- 自然(66253)
- 自然科(64780)
- 自然科学(64758)
- 自然科学基金(63681)
- 教育(59649)
- 划(59568)
- 资助(57213)
- 编号(51170)
- 重点(41635)
- 部(41601)
- 成果(41206)
- 发(38878)
- 创(38512)
- 创新(36173)
- 科研(36119)
- 教育部(35886)
- 国家社会(35860)
- 课题(34877)
- 期刊
- 济(127805)
- 经济(127805)
- 研究(84837)
- 中国(53301)
- 融(48437)
- 金融(48437)
- 财(47652)
- 学报(45257)
- 农(42950)
- 科学(40333)
- 管理(37976)
- 大学(34056)
- 学学(32530)
- 农业(27610)
- 财经(24760)
- 技术(22624)
- 经济研究(21576)
- 经(21155)
- 教育(20723)
- 业经(19269)
- 问题(16961)
- 贸(15452)
- 理论(15315)
- 业(14942)
- 技术经济(14426)
- 国际(13957)
- 统计(13830)
- 实践(13749)
- 践(13749)
- 商业(13111)
共检索到423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何德旭 苗文龙 闫娟娟 沈悦
在金融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连接形成复杂的金融网络。其中一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必然通过该网络传染到其他国家,并且在传染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放大机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本文在分析中、美等6国经济事实的基础上,以2007—2019年日频数据为基础,测度全球14个主要国家(地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跨市场金融网络,计算这一时段国际重大风险事件冲击下的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结果表明: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各国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进行交叉传染,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大于货币市场,但货币市场通过对本国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而对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不容忽视;美国、英国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输出国家,且美国的风险输出效应大于英国;中国和欧元区国家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净输入国家,中国的净输入效应小于欧元区国家;美国等国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风险波动会显著影响到中国资本市场的风险状况。因此,根据主要国家金融市场风险波动幅度及时监测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实施精准货币政策、改进宏观审慎监管、加强国际政策协调非常必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虎林
文章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从市场波动状况、资产流动性状况、投资者情绪及资产泡沫化程度四个维度,选取相应的基础性指标,分别合成我国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及银行部门的压力指数,用来测度各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水平。然后运用DY溢出指数法测算各市场间的压力溢出水平及方向性溢出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压力溢出网络,以分析系统性风险跨市场传染的静态和动态机制。结果显示:从静态视角看,股票市场的压力净溢出水平最高,是我国金融网络的核心;从动态视角看,我国金融市场总体的压力溢出指数呈现较为平稳的变动趋势,但重大经济金融事件会导致其发生异常波动;通过对金融市场四个异常波动时期压力溢出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网络核心会因重大经济金融事件的冲击而发生变动,并且单一市场在金融网络中的绝对核心地位出现下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科 郭亚飞 田凤平
本文基于8个维度的48个基础经济金融变量,运用TVP-FAVAR模型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指标,采用广义方差分解法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溢出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冲击下全球16个主要国家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和风险溢出状况展开研究,并运用TVP-VAR模型从金融市场和经济基本面两个层面检验EPU冲击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机制。研究发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与EPU之间存在双向非对称溢出效应,并以EPU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冲击为主,发展中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对EPU冲击的反应速度更快、程度更大;EPU冲击下,发达国家是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溢出方,发展中国家则是主要的风险接受者,并且这一现象随着全球EPU水平的提升而更加显著;各金融子市场和经济部门受EPU直接冲击的时间和程度存在差异,相互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使得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进一步攀升;全球EPU对我国EPU的显著冲击更使得国内经济金融市场受到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风险净溢入水平也远远大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本研究对于应对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宇 曾远征 王梦圆 王彬彬
文章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45个金融企业2009—2019年的收益率数据,基于CCA模型对金融各板块的系统性风险进行测算,对金融板块的系统性风险波动进行简要分析;构建藤Copula模型,计算板块间的尾部相依系数、无条件Kendall相关系数和条件Kendall相关系数,分析板块间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结果表明:金融板块间系统性风险较大的波动是由相关国家政策的颁布或施行所导致的,券商信托板块是金融板块系统性风险传染过程中的关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苗文龙 张思宇 钟伊云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信贷网络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基于2005年第1季度—2020年第2季度的24个国家/地区银行部门的跨境信贷债权债务数据,研究全球跨境信贷网络结构变动及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分析表明,(1)全球跨境信贷债权债务网络中,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同时,金融区域化进程明显。此时,金融网络整体风险状况主要取决于中心层国家/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及其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金融交易规模的波动性。(2)全球跨境信贷债权债务风险网络中,经济规模次于美、英、德、日、法的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跨境信贷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更可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脆弱环节。(3)中国内地跨境信贷网络结构较为均衡,有利于降低其他国家/地区通过全球跨境信贷网络对我国的风险冲击。因此,既要密切监测全球跨境信贷网络中心强化和网络结构不平衡性加剧后中心层国家/地区的金融风险状况,又要加强对波动幅度较大的外围层国家/地区金融风险的监测力度。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苗文龙 张思宇 钟伊云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信贷网络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基于2005年第1季度—2020年第2季度的24个国家/地区银行部门的跨境信贷债权债务数据,研究全球跨境信贷网络结构变动及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的影响。分析表明,(1)全球跨境信贷债权债务网络中,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同时,金融区域化进程明显。此时,金融网络整体风险状况主要取决于中心层国家/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及其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金融交易规模的波动性。(2)全球跨境信贷债权债务风险网络中,经济规模次于美、英、德、日、法的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跨境信贷具有较高的不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更可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脆弱环节。(3)中国内地跨境信贷网络结构较为均衡,有利于降低其他国家/地区通过全球跨境信贷网络对我国的风险冲击。因此,既要密切监测全球跨境信贷网络中心强化和网络结构不平衡性加剧后中心层国家/地区的金融风险状况,又要加强对波动幅度较大的外围层国家/地区金融风险的监测力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子晖 陈里璇 陈雨恬
本文构建"全球金融市场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非线性关联网络,对全球19个主要国家(地区)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是风险的主要输出方,而外汇市场则是风险的主要接受者,两者之间存在非对称传染效应。分样本研究发现,危机期间风险传染更加明显,且EPU在风险传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股票市场是风险的源头,对外汇和EPU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近四年的分析发现,风险传染沿着"股票市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外汇市场"这一途径扩散开来。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境外金融市场会对中国大陆金融市场产生显著的风险传染,中国香港金融市场则容易遭受外部冲击。此外,美国资本市场会对全球造成明显的风险冲击,全球EPU(尤其美国EPU)是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的重要因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党印 苗子清 孙晨童
识别和化解区域层面的金融风险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方面。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和SIRS传染模型考察2011—2020年中国各省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联关系、相对差异和传染情况发现,各省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表现为明显的网络形态,金融风险的省份关联愈加密切。地理位置较偏远、经济发展较慢、金融监管较宽松的省份是风险溢入的集中区域,地理位置较优越、经济发展较快、金融监管较严格的省份是风险溢出的主要区域。各省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传染网络中可以聚类成“净溢出”板块、“经纪人”板块、“双向溢出”板块和“净溢入”板块等,各板块在风险传染网络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各省需提前制定预案并加强定向管控和监测,采取区域差别化的风险防控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改革和发展,以更好地防范化解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陈庭强 徐勇 王磊 潘坤
数字金融应运而生,改变了传统金融市场间市场距离及风险传染行为。鉴于此,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理论推演方法,解析了数字金融跨市场关联网络,并从利率政策、数字技术和投资者行为等方面剖析金融风险跨市场形成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资本市场结构、技术创新和投资者财富结构等不同的视角探析数字金融嵌入下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机制。研究发现,资本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是导致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的根源和客观环境条件;投资者财富结构决定了资本市场的流通性,拓宽了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的渠道和途径。本研究将对我国数字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风险监管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数字金融 金融风险 关联网络 跨市场传染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春妮
本文构建了包含外生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引入了外生变量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并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测算了我国各省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采取空间溢出效应对该风险的生成机理与传染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研究表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具备较强非对称性质,风险的传染源主要来自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单一的省份受风险传染的可能性更高。
关键词:
系统性金融风险 向量自回归 传染机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韩铭辉 肖崎 韩永辉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剧,越来越多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为追逐高收益,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民间借贷和购买各类影子信贷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明显。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联动性加强。针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高维特征,本文引入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高维VAR模型中,利用滚动回归方法构建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间的风险关联网络,并从总体、行业门类与行业大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探究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跨部门传染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总体风险关联水平呈阶段性变化,且在风险集聚时期会出现显著上升;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间都存在一定的聚集效应,房地产业是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风险传染的主要路径之一;银行业系统中的重要性银行一般都是风险净溢入单位,证券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出单位,保险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入单位;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会挤出实体投资,并通过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联动性,提高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净溢出效应,从而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从顶层设计有效的监管制度。具体而言,一是关注非金融行业的风险溢出情况,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二是加强对非金融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周伟 何建敏
为了有效度量金融市场中因相互关联而引发的风险传染效应,并充分体现其时变性与频繁性,立足高频数据并结合时变测度模型进行分析可能是较为合适的方法。基于此,文章在时变传染效应测度模型基础上,以我国金属期货高频交易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得出结论:(1)市场间存在的时变风险传染效应是该市场价格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2)高频数据呈现的传染现象受传染源市场波动影响大,而受前期传染效应的滞后影响小,该现象表明针对传染源的及时处理是控制风险传染的有效途径;(3)兼顾时变与高频因素的传染效应其影响程度与市场价格波动及已实现波动呈反比,该现象表明波动较大或前期波动大的市场受相关市场风险传染影响小。
关键词:
时变性 高频数据 金属期货 风险传染效应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优锐 廖越馨
本文基于广义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测算我国7个金融市场的风险溢出系数,进一步构建大型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探析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金融风险跨市场溢出的影响。结论表明:第一,影子银行强化了我国金融风险跨市场溢出水平,汇率、货币、黄金、大宗商品市场的风险净溢出有所增强,股票、债券、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净溢入有所增强。第二,债券市场在所有市场中承压最大,特别是货币市场向债券市场的风险净溢出效应最强。第三,进一步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影子银行打破了货币市场资金流向债券市场的政策约束,推升债券市场杠杆,这是影子银行驱动货币市场风险向债券市场溢出的根本原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金林 孙凌芸
本文基于金融危机期间全球市场的经验证据,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对网络特征进行统计描述,采用最小生成树(MST)法构建网络图,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股票市场复杂网络的拓扑特征、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传染机制和路径。通过对全球股票市场网络在金融危机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拓扑与市场性质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全球股票市场网络的结构与特质如何作用并影响金融风险的传染。深入研究金融危机时期股票市场风险传染机制及路径,有助于各经济体反思金融危机期间金融风险的防范政策及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便在将来金融危机爆发时有充足的应对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倩 史桂芬
文章将时变溢出指数和复杂网络相结合,从外部冲击视角构建金融市场的波动溢出关联网络,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EPU)冲击下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的路径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我国EPU与金融系统之间存在联动效应,并在风险跨市场传染路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金融系统中货币市场对其他市场的溢出效应最大,是金融网络的风险中心。分样本研究发现,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EPU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增强,风险的跨市场传染效应加重,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是风险的输出者,资本市场是风险的承担者。“8·11”汇改后,外汇市场受其他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增大,风险在市场间的传染不再是单向渠道,而是循环式的互动关系,金融风险传染特征呈现跨市场的风险共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