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70)
2023(12881)
2022(10617)
2021(9784)
2020(8114)
2019(17855)
2018(17218)
2017(32640)
2016(17460)
2015(19293)
2014(18828)
2013(18722)
2012(17697)
2011(16437)
2010(16424)
2009(15527)
2008(14863)
2007(13028)
2006(11898)
2005(10791)
作者
(51635)
(43258)
(42935)
(40953)
(27790)
(20594)
(19265)
(16872)
(16435)
(15182)
(15137)
(13989)
(13961)
(13690)
(13659)
(13243)
(12965)
(12467)
(12458)
(12295)
(10775)
(10682)
(10404)
(9929)
(9902)
(9651)
(9231)
(9096)
(8667)
(8527)
学科
(92997)
经济(92914)
管理(49365)
(45071)
(34202)
企业(34202)
方法(33191)
数学(30177)
数学方法(29955)
中国(25180)
(21725)
地方(19998)
(18842)
贸易(18833)
(18560)
(18392)
业经(17010)
(16858)
(15127)
农业(14522)
环境(13658)
地方经济(13419)
(13341)
银行(13309)
(13240)
金融(13238)
(12895)
(12600)
(10969)
(10965)
机构
大学(259705)
学院(258428)
(127314)
经济(125290)
研究(98658)
管理(96560)
理学(83211)
理学院(82273)
管理学(81187)
管理学院(80706)
中国(75392)
科学(56139)
(54742)
(54214)
(49890)
研究所(45376)
(45339)
财经(43653)
中心(42824)
经济学(41515)
(39957)
经济学院(37286)
业大(37124)
(37042)
农业(35725)
(34790)
北京(34671)
财经大学(32383)
(31985)
师范(31634)
基金
项目(170009)
科学(135213)
基金(127822)
研究(121178)
(113223)
国家(112322)
科学基金(95196)
社会(83156)
社会科(79138)
社会科学(79122)
基金项目(65883)
(62225)
自然(59738)
自然科(58413)
自然科学(58393)
自然科学基金(57433)
教育(53935)
(53736)
资助(52599)
编号(45071)
(39294)
重点(38589)
(38294)
成果(36461)
国家社会(36405)
(35099)
教育部(33885)
中国(33356)
创新(33064)
人文(32485)
期刊
(142853)
经济(142853)
研究(83097)
中国(49137)
学报(41116)
(41094)
(39372)
科学(38568)
管理(36465)
大学(31134)
学学(29789)
农业(27922)
(27031)
金融(27031)
经济研究(25840)
财经(22879)
业经(20289)
(19922)
技术(19542)
教育(19447)
问题(18753)
(18180)
国际(16966)
世界(16171)
(15254)
技术经济(14329)
统计(12711)
商业(11633)
(11540)
经济问题(11336)
共检索到3955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迅雷  
在全球贸易摩擦不断、疫情控制尚存巨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可能会出现衰退且将持续,全球化进程或将因此而暂告一个段落。就中国而言,全年GDP增速目标将会降至5.5%左右,二三季度将会经历一个恢复的过程,出现较为强劲的反弹。得益于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进一步提升,2015年的情形将难以重现。预计2020年财政政策会大力放松,财政赤字率或将突破3.5%,而货币政策方面则已经步入降息周期,利率下降的空间仍较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春顶  张瀚文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26个经济体的大型一般均衡数值模型系统,引入了全球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的框架,加入了"内生货币"的贸易不平衡结构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制度开放框架,使用最新的2018年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校准和估计,进而量化模拟疫情的全球蔓延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模拟的结果发现,在考虑全球价值链的情形下,疫情对受到影响国家的就业和经济增长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和冲击;比较而言,全球疫情的冲击大于美国疫情,而美国疫情的负面冲击大于欧盟疫情。如果不考虑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疫情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将更加突出,负面冲击的强度将增加约3倍。政策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需要全球联合控制疫情的蔓延,经济上应积极推动贸易畅通和自由化,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复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沈国兵  徐源晗  袁征宇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需求端与供给端都造成巨大的冲击,评估此次疫情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机制分析变得重要。基于统计比较和使用DID模型,我们研究表明:(1)新冠疫情爆发前,我国总体失业率基本稳定,地区间失业差异趋于缩小;2020年疫情爆发后,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出现明显上升,但其影响在下半年趋于缓解。(2)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我国就业市场产生显著不利的冲击,但对我国31个大城市就业的不利冲击要相对小于总体城镇。新冠疫情导致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总体上升0.31个百分点,导致全国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总体上升0.218个百分点。新冠疫情爆发4个月后我国就业受到的不利影响开始减小。(3)新冠疫情对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经济活动均造成不利冲击,进而对我国就业造成显著不利的影响,且对我国服务业经济活动产生的不利冲击更大。据此,需要严格防控国内疫情反弹,提升一流的营商环境,对受疫情不利影响的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出台人力资本政策支持建立国家高端人力资本储备池,拓展数字贸易、数字平台等就业创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张志明  耿景珠  杨攻研  杜明威  
文章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和国家间投入产出表(ICIO),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双重视角测算国际疫情蔓延对中国产业链稳定的影响效应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无论从供给端还是从需求端来看,国际疫情蔓延引致的美国和欧盟的中间品出口与最终需求下降,均会通过全球产业链渠道对中国产业链稳定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冲击;就分行业而言,制造业产业链稳定所遭受的负面冲击相对严重,其中计算机、电子及光学制品业、机动车辆与拖车运输设备业、化学及化学制品业和基本金属业产业链稳定所受冲击尤甚,农林牧副渔业产业链稳定所受冲击则相对较轻。进一步的影响渠道检验表明,国际疫情蔓延对主要疫情国(地区)需求和供给的负面冲击主要通过前、后向直接产业链联系渠道传递给中国。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韵  丁林峰  
本文认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形式在当下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其根本特征就是人与人之间可以超越时空发生非接触性的经济关系。据此评估当下"人传人"的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发现人与人接触性较强的实体经济与实体国际贸易遭受的损失较大,而人与人接触性较弱的数字经济却获得一定发展,并在防控新冠疫情蔓延、保障社会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提出,应对新冠疫情长期发展战略和短期应对措施都将是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尤其是发展人工智能产品。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吴婷婷  朱昂昂  
本文以2003年非典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梳理分析非典疫情对于我国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新冠肺炎疫情与非典疫情在传染范围、外部环境、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等四个维度的差异,分别讨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供给侧、需求侧、金融市场、产业链和供应链、逆全球化的影响,以此探究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时期以及在全球蔓延时期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两次不同程度的负面冲击。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有序地推进全面复工复产,从供需两侧同时发力推动经济增长,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用,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对逆全球化影响。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郭田勇  孙光宇  
新冠肺炎疫情在春节期间爆发,又发生在有九省通衢之称、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武汉,特殊的时点、特殊的地点,使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在经济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从短期来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我国经济的短期影响较大;从长期来看,在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调节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迅速出台的多项应对肺炎疫情的有利举措的情形下,此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贾康  
新冠肺炎疫情明显对我国经济整体产生阶段性的冲击和影响,年内将表现为前低后高的反转态势。2020年的经济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季度后的经济表现。为在战胜疫情的同时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灵活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要的,并应以突出结构优化为要领,调抑升高的消费物价水平。减税降负应继续强调和实施,适当提升年度赤字率,以及采取配套改革措施降低企业税外负担。地方政府应积极考虑有效投融资,利用好PPP等机制创新,激发企业与市场潜力,提升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水平。疫情对专项债、房地产走势以及其他具体行业的影响,都需要具体分析认识。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表现为:有效市场加上有为、有限政府的合理结合,一定是要以"守正出奇"地提供有效供给的机制创新,来解决超常规发展而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追赶—赶超"问题。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沈国兵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破坏了世界自由贸易秩序,诱发了严重的失业危机,需要积极应对。研究认为:(1)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要素的作用,稳定外贸市场、维护全球供应链,促进就业。(2)需求管理政策上,需要定向精准地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企业增加就业,建议我国成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专门服务于中小微企业。(3)供给服务政策上,需要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公共服务效能来支持企业扩大外贸和就业。(4)收入政策上,短期内可发放临时消费券来扩大本地内需,可发行地方债来推动公共投资需求,增加就业;中长期内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牵引消费增长和就业。(5)人力资本储备池政策上,我国应尽快建立高端人力资本储备池,缓解疫情下集中就业压力。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冯俏彬  韩博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我国财政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本文基于当前疫情发展信息,初步评估其对2020年财政收支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将导致2020年财政减收增支在1.2—1.7万亿元之间,做好今年的财政平衡工作"压力山大"。因此本文提出,要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赤字债务"三管齐下"、多措并举,一方面调整支出结构,提高赤字率和债务规模,另一方面积极挖掘收入侧的潜力,提高财政部门对于政府收入的统筹安排能力,努力谋求2020年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全力支持国民经济实现"六稳",保持经济社会稳定。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之意  刘世锦  
新冠肺炎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覆盖面之大、经济活动影响之剧烈,都是历史上少有的,尤其是对处于转型升级、提质降耗的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影响不容忽视。短期冲击与政策应对短期来看,当国中国经济的宏观运行处于典型的"突发冲击—政策应对"框架之中。由于严厉的隔离措施,疫情不仅对中国内需构成了巨大的冲击,而且随着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外部需求也出现了较大的下滑。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迅速推出了一揽子计划。为了
关键词: 储蓄率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王元龙  苏志欣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盼盼  
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持续升温。2月下旬,疫情已主要由集中于中国境内转向全球多国爆发,目前境外疫情的严重程度迅速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3月9日CET时间上午10点发布的新冠疫情状况日报,在过去24个小时,中国新增确诊案例45例,全球其他地区新增确诊案例3948例,其他地区新增案例已为中国新增案例的近90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上调为非常高,并在最近的表述中称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威胁已变得非常现实。疫情的全球流行对世界经济将产生较大冲击。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黄育华  
新冠疫情对经济影响机制的分析相较2003年初的非典疫情,本次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引发的肺炎疫情,具有扩散速度快、病毒传染性强、传染方式多样、通过未发病群体隐形传播、防控难度大的特点。从疫情覆盖区域来看,相比较非典疫情集中于个别省市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省市区。因此,可以基本判断本次疫情对全国范围经济活动造成的秩序破坏和生产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施学光  
由于伊拉克战争和战后重建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局势动荡和国际恐怖主义蔓延,从而导致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最近“非典”疫情的爆发对中国经济和亚洲经济正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2003年中国的GDP可能比预测略有下降,政府财政赤字将有所增加,失业率将有所上升。但从长期看,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