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78)
- 2023(14824)
- 2022(12474)
- 2021(11324)
- 2020(9529)
- 2019(21011)
- 2018(21020)
- 2017(41025)
- 2016(21820)
- 2015(24406)
- 2014(23829)
- 2013(23673)
- 2012(21408)
- 2011(19099)
- 2010(19490)
- 2009(19025)
- 2008(18852)
- 2007(17380)
- 2006(15679)
- 2005(14574)
- 学科
- 济(95861)
- 经济(95721)
- 业(95037)
- 企(85682)
- 企业(85682)
- 管理(84629)
- 方法(37649)
- 业经(33099)
- 财(31394)
- 农(31010)
- 数学(28519)
- 数学方法(28278)
- 中国(25295)
- 制(25002)
- 务(22097)
- 财务(22059)
- 财务管理(22025)
- 农业(21128)
- 企业财务(20808)
- 技术(20558)
- 贸(18695)
- 贸易(18684)
- 易(18229)
- 体(18036)
- 划(17081)
- 理论(17012)
- 策(17004)
- 和(16996)
- 地方(16853)
- 银(16482)
- 机构
- 学院(320841)
- 大学(312499)
- 济(139492)
- 经济(136822)
- 管理(129822)
- 理学(110649)
- 理学院(109659)
- 管理学(108308)
- 管理学院(107702)
- 研究(99353)
- 中国(80218)
- 财(68803)
- 京(64906)
- 科学(54162)
- 财经(53541)
- 江(49750)
- 经(48196)
- 所(48017)
- 农(45807)
- 中心(45396)
- 研究所(42302)
- 经济学(41746)
- 北京(40851)
- 业大(40487)
- 州(39373)
- 财经大学(39214)
- 范(37730)
- 经济学院(37656)
- 师范(37445)
- 商学(36684)
- 基金
- 项目(198491)
- 科学(159561)
- 研究(153232)
- 基金(144889)
- 家(122195)
- 国家(121088)
- 科学基金(107064)
- 社会(100364)
- 社会科(95318)
- 社会科学(95301)
- 省(78890)
- 基金项目(75823)
- 教育(69317)
- 自然(65714)
- 自然科(64206)
- 自然科学(64194)
- 划(63820)
- 编号(63300)
- 自然科学基金(63122)
- 资助(58193)
- 成果(50909)
- 创(45130)
- 部(44212)
- 发(44043)
- 重点(43667)
- 制(43300)
- 课题(43020)
- 创新(41275)
- 业(41086)
- 国家社会(41052)
- 期刊
- 济(165838)
- 经济(165838)
- 研究(97834)
- 中国(62321)
- 财(56118)
- 管理(55785)
- 农(44584)
- 科学(38650)
- 学报(36544)
- 融(33060)
- 金融(33060)
- 教育(31161)
- 业经(30885)
- 农业(30736)
- 技术(30261)
- 大学(29913)
- 学学(28295)
- 财经(27109)
- 经济研究(26335)
- 经(23482)
- 问题(21638)
- 技术经济(18311)
- 贸(18230)
- 业(18151)
- 商业(17589)
- 现代(17262)
- 国际(15961)
- 世界(15476)
- 财会(15127)
- 理论(15046)
共检索到4919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怀政
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新世纪国际生产体系的重大变革。跨国公司正逐步把中国纳入其全球战略体系,实现全球一体化生产、销售和研发。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我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务之急是要以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调整为契机,通过配套生产、OEM、合同制造、战略联盟等方式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同时要适度进行产业链节点的横向扩张和纵向延伸,努力促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链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春晖
全球生产网络为本土企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实现升级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低端锁定"的困境,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是建立基于网络的本土企业升级机制并选择相匹配的升级战略。全球背景下本土企业依赖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与发达国家领先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网络联结,通过知识转移和技术学习机制不断学习并提升企业能力进而实现升级,这一过程是一个协同演化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本土企业应选择适合的网络嵌入战略和升级学习战略,其关键在于资源、网络与企业升级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关键词:
本土企业 资源 网络 升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易宇 周观平
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党和国家在新发展阶段对中国制造业的要求。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业传统优势已不再明显,正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之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正经历着深度重构,"两头挤压"态势显现。本文从竞争优势角度,依据相关理论,对中国制造业从生产要素保障、产业支撑体系和产业优化创新能力三个维度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为塑造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链 竞争优势 国际比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晟锴 李春发 孙雷霆 仝自强
为探究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中国航空制造业如何借助全球创新网络实现自主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来→走出去→走上去"的战略意图,从历史沿革角度回顾分析中国军民融合内涵和演变过程,总结航空制造业军民融合"军转民→寓军于民→军民一体化"发展战略范式,在此基础上,借助全球创新网络理论分析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技术创新的内外部驱动力。通过对中国大飞机项目的纵向案例分析,探索并提出通过地理、组织和知识边界拓展构建研发网络,是航空制造业实现技术创新追赶和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国大飞机市场面临全球化背景下寡头竞争格局,在国际化进程中,应采用整合、并购和合作方式优化配置全球创新资源并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国际合作为辅的发展思路,建成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突破欧美技术封锁,形成军民技术创新"双螺旋"协同发展格局,进而实现核心技术"走上去"的战略意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洪昌 丁睿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柱,而制造业则是实体经济的脊梁,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新的科学内涵,即内循环是内在优势、共同富裕是根本要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应有之义、绿色低碳是重要保障以及和平发展是现实要求。面对制造业产业链的“弱链”“堵链”“缺链”“低链”“卡链”等现实困境,亟待通过增强产业基础能力、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发展绿色产业链和构建更开放的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完整性、竞争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雯卿 胡保亮
IT能够改变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以及相应的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相应地,可以透过IT投资评价和分析企业能力发展方向与重点。本文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能力发展方向与重点的基础上,从杭州市76家制造企业IT投资的现状与需求数据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能力实际发展方向与重点,得出结论认为我国当前的制造业能力发展方向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制造业发展的重大现实背景。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全球化 制造业 能力 发展战略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樊奇 徐学军
对生产运营战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对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运用国际价值链理论对我国制造企业的国际定位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制造业应将低成本和敏捷相结合,发展高端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是我国制造业国际运营的主要战略选择。
关键词:
制造企业 代工 运营战略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郑玉 戴一鑫
基于贸易附加值核算框架,本文采用WIOD数据库1995~2009年跨国制造业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工具GMM方法实证检验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总体上显著促进制造业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且该提升效应主要体现在制造行业中间品出口上;在细分服务类型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行业总出口、中间产品出口及最终品出口形式实现的国际竞争力均具促进作用,消费性服务业仅显著提高制造行业最终品出口,公共服务业对总出口和中间品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对最终品出口的影响不显著;金融、设备租赁及咨询、技术服务等商务服务业对制造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效应相对较大,而零售及交通运输的影响相对较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玉焕 刘娅 王淞 李浩 曹叶
本文分别用增加值和二氧化碳(CO2)排放代表出口的经济利益和环境成本,从国家(经济体)、部门和国家(经济体)—部门三个层面,前向和后向两个角度刻画1995—2009年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出口的全球增加值网络和全球碳排放网络,并将其与美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9年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前后向增加值和CO2出口均增加,后向出口大于前向;美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前后向CO2出口均减少;国家(经济体)网络分析显示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是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前向输出增加值的主要目的国和后向吸收增加值的主要来源国;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后向出口的CO2中有8%~24%来自其他国家(经济体),远低于美国;部门网络分析表明光电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供应业分别是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吸收增加值和CO2排放的最大来源部门;中国光电设备制造业国家(经济体)—部门网络自1995年就呈现出全球化特点,且平均联系强度增强,网络的输出输入强度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经济体)—部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永涛 李丫丫 何美玲
为刻画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制造商和销售商的行为策略,文章构建了考虑双渠道产品服务交易的多制造商与销售服务集成商的产品服务供应链网络,建立了基于变分不等式的网络均衡模型,藉此分别刻画制造商层、销售服务集成商层和需求市场的最优行为和均衡条件。通过修正投影算法进行数值算例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网络整体均衡条件下,各层决策者之间的产品交易量和服务水平达到一定规模时,决策者之间的利益才能得到均衡分配;相较单渠道销售,双渠道产品服务供应链网络中制造商向客户提供的服务水平更具专业性,同时市场需求均衡价格在多重竞争下表现较低;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网络效应,增加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有助于制造商和销售服务集成商获得更高的收益。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苍舒 李金华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以及制造业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制造业的升级,构筑起现代制造业体系。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的依托基础是主体功能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重点突破行业是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带动力强、具有强劲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的战略性行业,运行推力是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和不断增强的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终极目标是造就一批国际顶尖级的制造企业和制造品牌。构造中国现代制造业体系要实行品牌战略,进行核心技术的突破。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孙玉琴 郭惠君
一、引言对贸易结构的分析是国际贸易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出口贸易技术结构分析在近年来更是得到了广泛关注。我国2010年制造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8.2%,2015年为94.3%。制造业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分量一目了然,然而"大"已不是目的,"强"才是必然选择。制造业出口结构升级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结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志彪
中国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走“国际代工”的道路,是一种内生性的自然选择。通过大规模地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来实现中国经济整体的产业升级,目前这个阶段还没有真正地全面到来。但这并不排斥某些先进企业在提高和稳定承接OEM订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从OEM向ODM再向OBM的转化。从OEM转向ODM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循环渐进的累积过程,而从OEM、ODM转向OBM,则是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跳跃性革命。中国企业转型经营自有品牌,需要在战略上从提高经营效率转向产品差异化和产品创新。为此社会和政府应该为这些先进企业创造品牌经营的市场基础和需求条件,培植品牌企业所需要的文化自信心和制度条件等。
关键词:
国际代工 产业升级 品牌战略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袁红林 辛娜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贸易冲突正重塑世界制造业竞争格局,主要体现在代表一国综合实力的先进制造业竞争领域,冲突的本质就是利益的分配和权力的争夺。本文根据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促进产业升级,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政策方针,分析中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空间布局及发展现状,在借鉴国外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先进制造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三种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经济体,分别采用模块型一体化、关系型本土化以及模块与关系相结合的双元嵌入型。同时,提出了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与协调作用,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完善配套制度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全球生产网络 先进制造业集群 国际经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刚 张晓兰
随着我国汽车市场不断发展,其在世界取得了连续十年产销第一的稳定地位。然而,自2018年开始,我国汽车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这显示出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我国汽车产业亟待"走出去"。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已不能囿于出口贸易和海外设厂组装等初级形式,其应聚焦于国际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对此要实现原有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加速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布局,从而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