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09)
2023(15198)
2022(13064)
2021(12260)
2020(9966)
2019(23103)
2018(22789)
2017(43676)
2016(23383)
2015(26461)
2014(26116)
2013(26112)
2012(24085)
2011(22105)
2010(21780)
2009(19686)
2008(18861)
2007(16082)
2006(14083)
2005(12527)
作者
(66803)
(55989)
(55277)
(52602)
(35402)
(26598)
(25201)
(21923)
(21098)
(19606)
(18898)
(18817)
(17666)
(17429)
(17242)
(17057)
(16694)
(16314)
(16017)
(15896)
(13664)
(13647)
(13154)
(12612)
(12459)
(12304)
(12111)
(11991)
(11072)
(11005)
学科
(102192)
经济(102096)
管理(64945)
(60168)
(47664)
企业(47664)
方法(46026)
数学(40048)
数学方法(39687)
中国(27656)
(27281)
贸易(27268)
(26523)
(25466)
(21670)
地方(21664)
业经(20998)
(20751)
环境(18807)
农业(17347)
(16369)
(16090)
(15846)
金融(15841)
理论(14889)
(14797)
银行(14755)
技术(14445)
(14204)
(14176)
机构
大学(339573)
学院(335160)
(145901)
经济(143239)
管理(133226)
研究(118971)
理学(116132)
理学院(114841)
管理学(113114)
管理学院(112521)
中国(88376)
(72432)
科学(71080)
(61290)
(58812)
研究所(54181)
中心(52224)
(50550)
财经(50507)
业大(47844)
(46299)
北京(46076)
经济学(45268)
(45072)
(44192)
师范(43855)
(43505)
经济学院(41036)
农业(39650)
财经大学(37964)
基金
项目(234525)
科学(185928)
基金(173415)
研究(172113)
(151657)
国家(150527)
科学基金(129025)
社会(111204)
社会科(105628)
社会科学(105604)
基金项目(91543)
(87636)
自然(82724)
自然科(80821)
自然科学(80806)
自然科学基金(79349)
教育(77293)
(75105)
资助(71408)
编号(68381)
成果(54819)
(53023)
重点(52622)
(50915)
(48568)
国家社会(47092)
课题(46482)
教育部(45682)
创新(45459)
科研(44655)
期刊
(151499)
经济(151499)
研究(101149)
中国(58744)
学报(51532)
科学(48682)
管理(47364)
(45012)
(41944)
大学(39203)
学学(36756)
教育(33743)
农业(32502)
(27304)
金融(27304)
技术(26949)
经济研究(26441)
财经(23786)
业经(23194)
(22720)
国际(21214)
问题(20741)
(20497)
(17823)
图书(17785)
世界(17085)
技术经济(16233)
理论(15943)
科技(15852)
资源(15542)
共检索到4851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彭水军  余丽丽  
本文基于GTAP数据库构建一个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和分析了2004-2011年附件I国家与非附件I国家间贸易中的转移排放,并重点考察中国对外贸易转移排放的变化趋势、国别(区域)流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研究期间附件I国家对非附件I国家存在大量转移碳排放,而中国成为附件I国家转出排放的主要目的国,占比高达49.4%-54.7%。(2)2004-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导致大规模的碳排放"净转入",而其中约62%-75%来自于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3)进一步对中国净转入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后发现,中国对美国、能源净出口国的贸易顺差效应是其净转入排放的最主要原因,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侧和消费侧能耗分别增加了81.7%和81.3%,且发达经济体消费引致的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和碳排放远大于后者消费引致的前者隐含能源和碳排放;(3)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都远高于新兴经济体,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都较低。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同斌  孙静  
文章基于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构建"国际贸易-碳排放"矩阵,将网络分析方法与全球向量自回归方法相结合,充分捕捉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及碳排放联系,合理描述了国际碳排放关系的网络特征。研究结论为:发达经济体的点入度较大,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点出度较高,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承担了部分碳排放责任,这与国家间产品流动及其引发的碳转移方向一致,网络中心度的提升即国家间经济联系和生产环节增多会推动碳排放量增长。在中国碳排放波动的冲击来源中,除日本外的发达经济体和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呈现倒"U"形的正向冲击效应,新兴经济体经济产出对中国碳排放具有"U"形的负向冲击效应,国际产业分工地位和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是导致代表性经济体经济增长对中国碳排放冲击效应差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路正南  李晓洁  
定量测算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及省区间碳排放空间转移量,是科学制定区域减排规划、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文章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碳排放转移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和省区间调入及调出的碳转移量,为界定各省区在区域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责任及减排配额分配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并构建相应的碳排放账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试图从价值链渠道、区域(国别)流向、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我国各区域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移效应。结果表明,国内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通过国内价值链实现并且以中间品贸易为主,而国际价值链对于对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的贡献程度更大;国内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国外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碳排放强度和增加值系数的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而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变动效应则相反。本文结论对于如何协调国内-国际分工、调整国内产业和碳减排布局,有效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铁瑛  蒙英华  
本文从移民网络的角度探讨了区域贸易协定(FTA)缔结的动因问题,提出并证明了"移民网络促进FTA缔结"这一假说,并发现移民网络因素的加入可以将既有FTA缔结动因相关研究的模型预测准确率提升约4%,具有重要的意义。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移民网络主要通过促进双边贸易流来提升两国FTA的签订概率,表现为"移民网络—国际贸易—FTA缔结"这一核心发生机制。本文拓展性的细化研究还发现,无论从时间趋势或FTA缔结数量而言,移民网络对FTA缔结所起到的促进作用都呈现出边际递减规律;"移民网络—国际贸易—FTA缔结"机制在"南-北"国家对组合中会得到增强,但在"北-北"国家对组合中的表现较弱。本文的结论意味着,移民网络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资源,在当前贸易自由化多边进程受阻、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国际秩序和规则面临重塑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和利用"移民红利",对我国FTA战略的推进及世界FTA领域"中国范本"的探索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开尧  杨廷干  
在环境扩展的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EE-MRIO)模型框架下,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使用EEBT和MRIO两种方法核算了全球7个区域的生产碳排放、消费碳足迹、国际贸易隐含碳以及净碳转移,揭示了国际贸易碳转移的全球图景和时间演变。研究结果为国际气候谈判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进一步的信息和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出地区是碳排放从国外转移至国内的中转地,而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碳排放净流入地区则是碳排放转移链的目的地。(2)国外向我国转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贸易,而不同地区则通过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主要由国内初级产品贸易引起。(3)资源禀赋状况、外贸发展模式等因素均会对我国各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文章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地区碳减排政策与目标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风  
中欧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中欧商品贸易转移的碳排放对中国和全球的碳排放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欧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如果欧盟是通过增加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而减少其国内生产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则其承诺将是毫无意义的。本文建立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1995-2010年中欧贸易的碳排放转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中国有2.99-8.85%碳排放是为欧盟消费而排放的,而从欧盟进口所承载的碳排放只占0.17-0.73%。产生巨大的碳排放转移的原因除了中欧贸易不平衡外,还有贸易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差异,因此,中国为欧盟各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欧盟应为中国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献金  李妍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小平  卢现祥  
通过国际贸易,发达国家是否会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干净型"产品,并从中国进口污染密集型产品,从而使中国成为"污染产业天堂"呢?国际贸易等因素如何影响中国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呢?本文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净出口消费指数等方法,运用中国20个工业行业与G7和OECD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些问题。本文得到几个结论:(1)在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的CO2中,国内生产的CO2所占比例逐步减少;(2)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干净"产业;(3)国际贸易能够减少工业行业的CO2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的CO2排放量。因此,中国并没有通过国际贸易成为发达国家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光耀  
文章利用201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消费相关数据,理论和实证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总体来说,2012年中国是隐含碳净出口国;对大部分行业来说,隐含碳出口量也大于进口量。由于存在大量产品进口加工之后再出口的现象,因此隐含碳出口量较大的行业进口量也较大。(2)在保持隐含碳贸易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行业隐含碳贸易量份额的增加量等于其他所有行业的减少量之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