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66)
2023(5541)
2022(4581)
2021(4478)
2020(3677)
2019(8667)
2018(8278)
2017(15928)
2016(8113)
2015(9262)
2014(8819)
2013(9052)
2012(8493)
2011(7943)
2010(7622)
2009(7368)
2008(7155)
2007(6087)
2006(5457)
2005(5197)
作者
(22594)
(19301)
(19014)
(18281)
(12135)
(9039)
(8610)
(7214)
(7191)
(6640)
(6462)
(6209)
(6196)
(6012)
(5988)
(5972)
(5752)
(5529)
(5480)
(5018)
(4724)
(4502)
(4426)
(4371)
(4233)
(4230)
(4021)
(3846)
(3801)
(3730)
学科
(43694)
经济(43664)
(22734)
管理(22288)
方法(20468)
数学(18998)
数学方法(18925)
(17078)
企业(17078)
中国(13131)
(11429)
贸易(11422)
(11299)
(9483)
(9250)
关系(7593)
业经(7474)
(6894)
金融(6892)
(6707)
(6247)
银行(6246)
(6240)
农业(6098)
(6096)
(5869)
财务(5862)
财务管理(5858)
环境(5853)
企业财务(5676)
机构
大学(127708)
学院(122465)
(67077)
经济(66342)
研究(48794)
管理(47906)
理学(41504)
理学院(41073)
管理学(40697)
管理学院(40463)
中国(38391)
(27555)
(27385)
科学(24719)
(23796)
经济学(22911)
财经(22868)
研究所(21788)
(21296)
经济学院(20719)
中心(20455)
北京(18026)
财经大学(17505)
(17124)
(16166)
科学院(15119)
(14879)
(14605)
师范(14525)
研究中心(14328)
基金
项目(81550)
科学(67057)
基金(65417)
研究(59432)
(57673)
国家(57350)
科学基金(49437)
社会(42956)
社会科(41071)
社会科学(41063)
基金项目(33083)
自然(30313)
自然科(29743)
自然科学(29737)
自然科学基金(29288)
资助(27786)
教育(26280)
(25366)
(23416)
编号(21036)
(20840)
中国(20548)
国家社会(20289)
教育部(18571)
重点(18362)
(17312)
人文(17151)
成果(16980)
(16910)
大学(16153)
期刊
(67429)
经济(67429)
研究(41023)
中国(22234)
(19660)
管理(18496)
科学(17194)
学报(16238)
(14056)
大学(13106)
经济研究(13101)
学学(12266)
(12252)
金融(12252)
财经(12154)
国际(11705)
(11625)
世界(10824)
(10684)
农业(10395)
问题(9412)
技术(9341)
教育(8201)
技术经济(7466)
业经(7360)
(7159)
统计(6404)
(5524)
贸易(5524)
(5496)
共检索到185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黄梅波  郑燕霞  
在当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和非洲都面临着提升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战略需求:一方面,中国对非洲地区的投资是实现我国比较优势日益弱化的成熟产业向非洲地区"梯度转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可以满足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产业结构升级及企业到海外投资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对非洲地区直接投资规模的日益扩大弥补了非洲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资金短缺。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对非洲地区建筑业与基础设施、制造业、农业、采矿业与新能源开发等行业的直接投资,不仅直接促进了非洲各国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还有助于当地的技术进步,对提升中非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都能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吴凌芳  戴金平  
中国对非援助积极贯彻联合国2005年提出的"促贸援助",通过对非援助帮助非洲发展贸易,实现经济增长,摆脱贫困。基于对外援助与OFDI对出口升级联系机制的分析,中国对非援助与OFDI皆有利于非洲出口总额增加,其中中国对非援助有利于非洲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出口工艺升级,而对非直接投资则有利于非洲工艺、产品和功能三个维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提升,且当前中国对非援助与OFDI对非洲出口升级的边际效应仍处于互补阶段。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任培强  
针对国际上某些对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就业效应的质疑,本文分析了外资在东道国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质量效应,研究了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就业效应。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中资企业为非洲东道国创造了较多的普通就业岗位,并不存在大范围雇用中国籍劳工的现象,中国投资有利于缓解非洲各国大量低技能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申晓方  杜群阳  温静  倪云蕾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迅速增长,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据中国商务部统计,1996年中国对非洲投资仅为5600万美元,2005年增至15亿美元,2011年则达到了150亿美元。对此,国际舆论褒贬参半。但评论者通常认为,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主要是国有企业在基建、能源、矿业开采等领域的投资。不少人担心这类投资过多依赖双方政府高层达成的协议,缺乏市场竞争的透明度。有人甚至批评中国在通过这种对外投资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董艳  张大永  蔡栋梁  
本文基于中国对外投资提出了两个命题:即中国在投资中是否对非洲国家(地区)存在偏好性;同时,对非洲国家的投资如何受到目标国经济、地缘、政治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实证中采用极限边界分析法来确定稳健显著的投资决定因素。结论证明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投资不存在偏好性,而主要取决于目标国经济、市场及能源储量。此外,本文还发现有些风险在中国对外投资行为中未受到足够重视。这将是中国跨国企业在未来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挑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国学  何帆  
本文运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网络分析的基础、生产的技术和制度环境,以及全球化对生产网络的意义等方面分析了全球生产网络的性质。全球生产网络是介于国际市场和跨国公司之间的、以关系契约为治理基础的一种组织形式。全球生产网络通过功能一体化和地理一体化进行资源配置,通过垂直一体化或外包组织不同环节的生产活动,在全球垂直分离和地方产业集聚中有效地克服了机会主义,促进了资产专用性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扩大了市场份额。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谢伟  
本文系统化地考察了中国两类轿车制造企业的学习行为和创新策略。本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本土企业获得“渔鱼”能力的过程,发现本土企业目前尚存的弱点,以防止对本土企业的“捧杀”。该研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通过合资方式培育技术能力的局限性,将有助于未来轿车工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本文的学术贡献是识别了本土和合资企业在学习行为和创新策略方面的五项关键差异:(1)合资企业创新是“当地适应”型的,合资企业所建立的创新能力是“针对本土市场的设计变动”能力;本土企业创新是“无中生有”型,其在创新能力建立方面,首先建立的是整车和关键子系统的集成及匹配能力,处于轿车产品开发过程的前端;(2)在结盟对象方向,合资企业结盟的是国...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卢进勇  杨杰  郭凌威  
本文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通过度数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特征向量中心度三种标准化的中心度测算方法来分析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变迁。其次,借助中国35个行业上游度和价值链长度测度及其与美国对比分析来明确我国35个行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位置。最后,综合上文分析得出构建中国跨国公司主导全球生产网络的必要性。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吕少飒  
中国开展对非洲农业投资是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由于中非共同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现有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以及非洲改善的农业投资环境,中国对非农业投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中国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人均可作为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对非洲的重点农业领域如粮食种植业、畜牧业及渔业进行投资,而投资主体的运作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农场企业化经营、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以及农业科技合作经营三种。在对非农业投资取得成效的同时,中国应注意解决投资企业面临的诸如缺乏明确的投资定位、发展目标与整体协调性,缺乏风险预警与风险应对机制,缺乏长远规划及抵御外界干扰的机制等问题。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韩燕  
21世纪以来,得益于较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各国经济改革进程,非洲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步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1989年至1998年,非洲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2.2%,而1999年至2007年,非洲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4.6%,相当于过去10年的两倍以上。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刘爱兰  黄梅波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和中非合作论坛的推动下,中非经贸关系迅速发展。随着中非经贸关系的日益深化,资源丰富的非洲大陆成为了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本文在简要回顾了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大陆对当地经济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投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杰  
近些年来,非洲逐步成为中国投资的热点。自2005年起中国对非投资进入快速上升通道。2009年以来,非洲地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连续下滑,但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速较快。据统计,2009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为14.4亿美元,2012年则增至25.2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存量则由93.3亿美元增至212.3亿美元,增长1.3倍。在投资总量扩大的同时,中国对非投资层次也不断提升。目前,有超过2000家的中国企业在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兴业,合作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田泽  董海燕  
基于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区位分布现状及特点,应用Moran’s I指数和LIsa地图法分析2005-2014年中国对非洲52国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及集聚效应,并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非洲投资区位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非洲投资的大多数东道国存在弱空间集聚效应,而投资规模空间分布呈现由南向北逐次递减的趋势,区位选择是影响企业对非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国对非洲东道国投资存在较低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企业投资区位选择受东道国购买能力和出口贸易影响较为明显,受东道国能源资源因素影响不明显。因此,借力"一带一路"规划建设改善非洲各国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提升中非境外投资园区产业集群能力,因地制宜优化投...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黄梅波  卢冬艳  
非洲共有40%的人口生活在内陆国家, 国家和地方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在同非洲的发展合作中就非常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2011年,中国在非洲的884个全套(交钥匙)工程中有500个是关于基础设施的。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同非洲的发展合作的力度,逐渐成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一、非洲基础设施的现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春晖  姚欣妤  
基于LM-BP神经网络模型,选取国际交往环境和本土发展环境8层面33个指标构建非洲农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1—2018年非洲49个国家的数据对非洲农业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占比接近80%的非洲国家农业投资环境处于好的Ⅰ级和较好的Ⅱ级,6个国家处于投资环境较差的Ⅲ级,4个国家处于Ⅳ级;非洲沿海国家农业投资环境普遍优于内陆国家,西部和东南部国家农业投资环境相较中部国家更好,有5个国家农业投资环境出现优化升级;影响非洲农业投资环境的因素相互作用,中非双边政治经贸关系能有效改善中国农业企业在非投资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