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41)
- 2023(14582)
- 2022(12694)
- 2021(11816)
- 2020(9733)
- 2019(22018)
- 2018(21944)
- 2017(42241)
- 2016(22581)
- 2015(25326)
- 2014(24636)
- 2013(24415)
- 2012(21961)
- 2011(19767)
- 2010(19525)
- 2009(17875)
- 2008(16954)
- 2007(14652)
- 2006(12672)
- 2005(10890)
- 学科
- 济(93423)
- 经济(93335)
- 管理(65934)
- 业(64172)
- 企(52982)
- 企业(52982)
- 方法(42803)
- 数学(36986)
- 数学方法(36605)
- 农(25277)
- 中国(22656)
- 业经(22196)
- 贸(21680)
- 贸易(21674)
- 财(21614)
- 易(21178)
- 技术(19374)
- 学(18668)
- 地方(18630)
- 农业(16981)
- 理论(15380)
- 制(14672)
- 产业(14513)
- 环境(14369)
- 和(14219)
- 出(13606)
- 务(12871)
- 财务(12799)
- 财务管理(12778)
- 划(12483)
- 机构
- 学院(317010)
- 大学(316188)
- 管理(129286)
- 济(129072)
- 经济(126440)
- 理学(113049)
- 理学院(111904)
- 管理学(110054)
- 管理学院(109506)
- 研究(102808)
- 中国(73982)
- 京(66393)
- 科学(63745)
- 财(55288)
- 所(50349)
- 农(49030)
- 业大(47627)
- 中心(46515)
- 研究所(46175)
- 财经(45482)
- 江(44614)
- 经(41498)
- 范(41445)
- 北京(41322)
- 师范(41087)
- 经济学(39020)
- 农业(38504)
- 院(37613)
- 州(36394)
- 经济学院(35574)
- 基金
- 项目(224184)
- 科学(177305)
- 研究(165336)
- 基金(163048)
- 家(141708)
- 国家(140591)
- 科学基金(121735)
- 社会(105132)
- 社会科(99866)
- 社会科学(99846)
- 省(87862)
- 基金项目(86647)
- 自然(78516)
- 自然科(76737)
- 自然科学(76724)
- 自然科学基金(75356)
- 教育(75323)
- 划(73155)
- 编号(67517)
- 资助(66560)
- 成果(52733)
- 重点(49810)
- 部(49121)
- 发(48446)
- 创(47787)
- 课题(45514)
- 创新(44478)
- 国家社会(43498)
- 教育部(42456)
- 科研(42359)
- 期刊
- 济(136062)
- 经济(136062)
- 研究(90254)
- 中国(55906)
- 学报(48236)
- 管理(46368)
- 科学(44959)
- 农(44394)
- 财(39858)
- 大学(36633)
- 教育(35268)
- 学学(34419)
- 农业(32019)
- 技术(30012)
- 业经(23898)
- 经济研究(22749)
- 融(22000)
- 金融(22000)
- 财经(21092)
- 经(18167)
- 图书(17836)
- 问题(17798)
- 技术经济(17265)
- 科技(17003)
- 业(16794)
- 理论(15163)
- 贸(15056)
- 商业(14768)
- 现代(14394)
- 实践(13952)
共检索到448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鹏 李悦明
本文在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以产业相似度矩阵为权数构建产业间技术溢出指标,运用2005-2011年中国15个工业产业面板数据,从整体和不同技术产业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产业间的技术溢出对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间技术溢出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在考虑全球生产网络因素后,产业间技术溢出作用程度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多依靠资本和研发投入拉动;从不同技术产业来看,控制全球生产网络因素前后,低技术产业获得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维林 程倩 余泳泽
全球生产网络的技术溢出传导效应打破了技术进步的独立性假设,而以往全要素生产率测算较少考虑网络循环效应的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来考察技术进步的网络传导效应,结合“空间—时变”随机前沿参数估计方法和国内国际循环外溢乘数的分解,实证考察了双循环条件下国家和产业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逐渐放缓态势,其中国际循环的网络效应在金融危机后受全球价值链收缩的冲击较大,而国内循环的网络效应则为产业技术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内生动力,制造业是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技术进步的网络效应对全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呈上升趋势,说明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是推动世界技术进步的重要引擎。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戴翔 林益安
全球生产网络为知识溢出提供了新渠道。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不同产业集团所处地位具有非对称性,而这种非对称性或者产业领导力是否对知识溢出产生影响缺乏理论分析和验证。鉴于此,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造核心产业领导力衡量指标,探讨核心产业领导力对知识溢出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业领导力对知识溢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表现为具有领导力的核心产业通过价值链参与形式,将创新研发成果输送至非核心产业区;(2)地理距离加权的核心产业领导力对非核心产业区的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作用机制是地理距离通过制度距离弱化核心产业领导力对非核心产业区的知识溢出效应;(3)基于产业非对称条件下的知识溢出效应,不同属性产业以及不同区域间均表现出显著异质性。研究不仅从产业领导力角度对全球生产网络分工条件下的知识溢出研究提出了新认识,而且为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关键阶段如何通过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推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包容性发展,作出更多中国贡献提供了重要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关爱萍 李辉
基于计量经济模型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本文将产业转移变量引入到计量经济模型中,分析区际产业转移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借助甘肃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法测算出总受益者效应和产业间的受益者效应,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产业转移和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机械制造业的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最为明显,从时序特征上看,工业行业的总受益者效应呈现递增的趋势,产业间的受益者效应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全 张宏
国内现有研究FDI行业间技术溢出的文献相对较少,特别是没有结合跨国公司FDI按照全球价值链进行布局的背景进行分析。本文选取2001~2006年两位码国民经济行业中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购买者驱动类型和生产者驱动类型的全球价值链下跨国公司在华FDI行业间技术溢出的效应和途径。结果发现,我国纺织、服装、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前向溢出和后向溢出的效应都比较明显,后向溢出的效应大于前向溢出的效应;我国电子通讯、计算机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没有从外资企业获得明显的行业间溢出,上游的FDI反而对内资企业的生产率带来负面影响。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外商直接投资 行业间溢出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孙少勤 邱斌
本文基于全球生产网络的逐步形成这一独特背景,运用中国制造业2001—2007年的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FDI通过前、后向联系和水平联系等渠道对中国制造业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1)只有高强度的国内R&D投入才能促进制造业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升;(2)在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FDI通过前、后向和水平联系三个渠道对中国整体制造业内资企业产生了技术溢出,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水平;(3)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的FDI通过前向溢出渠道提高了高技术行业和低资本劳动比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后向溢出渠道提高了低出口外向度行业和高资本劳动比行业的全要素...
关键词:
全球生产网络 FDI 技术溢出渠道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李子奈 刘强
本文利用中国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35个工业部门1997—2008年历年的产业相似度矩阵,并以此为权数构建了衡量产业间技术溢出的指标。通过将产业间技术溢出指标引入到产业部门的生产函数当中,分析了产业间技术溢出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部门间的技术溢出对工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产业间技术溢出的生产率弹性值约为0.348,高出各产业直接R&D投入的影响。固定窗宽的滚动估计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35个工业部门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呈扩大趋势;而对相似性聚类后的4大类产业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相似类内部产业之间技术溢出效应比4类之间的技术溢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阳
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利用外资技术溢出效应提升本国产业的技术水平,最终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产业层面上对我国22个工业部门的外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外商直接投资确实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两种溢出渠道推动了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其中产业间溢出比产业内溢出更重要,产业间溢出中后向关联比前向关联更重要,另外产业关联程度对产业间技术溢出作用明显。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溢出 产业关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洪钟 齐震
全球生产链背景下的中国进口和外资表现出两个典型化特征:一是全部进口中中间产品占比非常高;二是在华外资企业对进口依赖程度高并且具有很强的外向型特征。这些特征影响了进口和外资这两大渠道对中国企业的技术溢出效果。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中间产品进口对内资企业没有产生理想的技术溢出,且拉大了外资、内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外资企业对进口依赖度越小,其技术溢出效果越好,且进口依赖度和外资数量的技术溢出效果存在正的交互作用;外资企业出口导向特征越明显,技术溢出效果越差。
关键词:
技术溢出 中间品进口 外资特征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陈艳春 韩伯棠
采用超网络思想,从网络特性、个体属性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分析企业间的多重关系,构建企业间知识溢出的概念模型并对研究宏观区域层面的凯尼尔斯空间知识溢出模型进行修正,构建企业间知识溢出的数学模型。研究表明:理想情况下,企业间知识溢出存在最大值;企业受所嵌入超网络的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极大值是社会关系水平和企业知识存量的函数;社会关系水平和知识存量的协同是影响知识溢出速度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加权超网络 知识溢出 知识存量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双海军 孟卫东 幸昆仑
文章对存在网络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环境下的企业合作研发动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网络外部性,兼容性以及溢出效应等对企业合作研发动机、策略,以及社会福利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合作研发能提高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兼容性较大时,高外部性会提高企业研发动机和研发投入;高兼容性和高溢出效应性会增强企业研发动机,提高其研发投入。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生产高网络外部性和高兼容性的产品,并提高研发溢出效应,以此提高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英 张倩肖
为应对全球贸易“新常态”与“新冠”疫情双重冲击下的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网络脆弱性问题,研究从网络治理视角,选取国内制造业9个行业的1607家企业样本,分析网络距离、网络密度、网络位置三个维度及各维度相互作用对企业开放型技术双元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对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在于协调异质性特征网络和开放型技术双元的多维关系:网络距离有效促进了技术探索;网络密度增强了技术应用;网络位置则使企业能够在不同核心功能网络中协调网络密度与网络距离关系,以最大限度来提升开放型技术双元能力。而空间溢出效应,则增强了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与中国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关系模式的全面性影响联系,促进了网络异质性技术与网络分工合作关系的匹配和链接,延伸了企业对网络内外技术吸收与整合能力,其所产生的产业聚集与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企业开放型技术双元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网络结构 技术双元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潘雄锋 艾博薇 明杨
本文结合新经济地理学K关联的思想构造了外部技术创新溢出指数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区域间技术创新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主要是东部地区带动的,东部地区的省份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他省份存在技术创新溢出效应,而中部和西部并没有对其他地区技术创新产生溢出效应,并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存在竞争效应。(2)无论是全国还是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R&D经费、R&D人员和知识存量均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并且这些地区的技术创新产出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不同的是,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R&D人员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比R&D资本要大,而西部地区R&D资本对技术创新的贡献则要大于R&D人员。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溢出效应 知识生产函数 区域间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湛 尧艳珍 汤怀林 张菁
文章基于溢出指数和波动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分别度量我国金融系统不同子市场间的风险联动水平及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整体水平较高,各市场间联动性较强;市场内部滞后效应大于市场之间溢出效应,两两有向溢出效应具有强不对称性;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中心,货币市场始终处于风险溢出方,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其对外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减弱,而大宗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余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金融系统整体风险溢出水平较高,市场间风险相关性较强,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防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湛 尧艳珍 汤怀林
本文基于溢出指数和波动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分别度量我国金融系统不同子市场间的风险联动水平及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整体水平较高,各市场间联动性较强;市场内部滞后效应大于市场之间溢出效应,两两有向溢出效应具有强不对称性;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中心,货币市场始终处于风险溢出方,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其对外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减弱,而大宗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余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金融系统整体风险溢出水平较高,市场间风险相关性较强,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防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