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34)
2023(9431)
2022(8524)
2021(8028)
2020(6643)
2019(15424)
2018(15488)
2017(30211)
2016(16419)
2015(18405)
2014(18288)
2013(18187)
2012(16416)
2011(14781)
2010(14481)
2009(13160)
2008(12433)
2007(10507)
2006(9027)
2005(7690)
作者
(46715)
(38757)
(38316)
(36466)
(24597)
(18598)
(17394)
(15232)
(14627)
(13565)
(13259)
(12854)
(12114)
(12047)
(11910)
(11669)
(11532)
(11521)
(10926)
(10798)
(9518)
(9283)
(9279)
(8729)
(8657)
(8527)
(8504)
(8448)
(7698)
(7596)
学科
(65598)
经济(65530)
管理(46246)
(44643)
(36802)
企业(36802)
方法(32482)
数学(28315)
数学方法(28015)
(16752)
中国(15334)
(14683)
业经(14365)
(14362)
地方(12748)
(11465)
贸易(11461)
农业(11421)
(11138)
理论(10950)
(10725)
环境(10495)
技术(10480)
(9659)
(9656)
财务(9600)
财务管理(9586)
企业财务(9085)
(9076)
教育(9003)
机构
大学(230012)
学院(227680)
管理(95366)
(89488)
经济(87563)
理学(83798)
理学院(82907)
管理学(81548)
管理学院(81152)
研究(75048)
中国(53749)
(49115)
科学(47682)
(38032)
(37079)
(35805)
业大(35558)
研究所(34274)
中心(33436)
财经(31649)
北京(30890)
(30679)
(29970)
师范(29719)
(28913)
农业(28182)
(27577)
经济学(26079)
(25436)
经济管理(24429)
基金
项目(164630)
科学(129268)
研究(120484)
基金(119771)
(104350)
国家(103502)
科学基金(89143)
社会(74761)
社会科(70861)
社会科学(70842)
基金项目(64165)
(63560)
自然(58942)
自然科(57558)
自然科学(57547)
自然科学基金(56504)
教育(54455)
(53748)
资助(49480)
编号(49362)
成果(39066)
重点(36287)
(36181)
(34648)
(34284)
课题(33016)
创新(31911)
科研(31469)
教育部(31000)
项目编号(30658)
期刊
(92343)
经济(92343)
研究(65522)
中国(37505)
学报(36071)
科学(33669)
管理(33508)
(31825)
大学(27181)
(26321)
学学(25506)
教育(24740)
农业(23119)
技术(19838)
(15728)
金融(15728)
业经(15066)
经济研究(14670)
财经(14218)
图书(13263)
理论(12242)
(11986)
问题(11974)
科技(11841)
(11743)
技术经济(11545)
实践(11505)
(11505)
现代(10467)
情报(10371)
共检索到3147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郭强  张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生产率增长速度急剧放缓成为一个全球现象,生产率增长一直低于对其的预测,可以称之为"生产率之谜"。原因在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等产生冲击,加剧了生产率增长放缓的速度,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放缓、公共投资下降、技术创新速度放缓、技术扩散速度减缓、经济结构服务化等结构性因素会抑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但是,目前而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与技术扩散缓慢的情况并存,现在做出生产率增长停滞的论断尚为时过早。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郭强  张明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生产率增长速度急剧放缓成为一个全球现象,生产率增长一直低于对其的预测,可以称之为"生产率之谜"。原因在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等产生冲击,加剧了生产率增长放缓的速度,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积累速度放缓、公共投资下降、技术创新速度放缓、技术扩散速度减缓、经济结构服务化等结构性因素会抑制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但是,目前而言,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与技术扩散缓慢的情况并存,现在做出生产率增长停滞的论断尚为时过早。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碧琼  高慧清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缺乏实证支持,形成困扰学者的三大汇率之谜:汇率脱离之谜、过度波动之谜和汇率非线性之谜。围绕汇率之谜展开的研究形成了三个主要新进展:第一是以OR模型为基础的宏微观一致模型,可以一定程度解释汇率脱离之谜;第二是以指令流为核心的市场微结构理论,主要解释了汇率过度波动;第三种是运用代理商异质性预期,用于解释汇率非线性特征。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汇率理论,也不同程度上在实证检验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对认识汇率的价值属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治堂  
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计算机的投资价值。许多早期的研究发现 ,计算机的应用并没有引起生产率和公司绩效的显著提高。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将这种现象称为“生产率悖论”。生产率悖论问题存在于两个层面 :一是行业和经济层面 ;另一是企业层面。本文综述了信息技术投资“生产率悖论”问题的主要研究和进展情况。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邹文英  陈爱贞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引发了大量学者从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与生产率关系。首先,基于不少实证结果表明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以及多产品出口企业而非单产品出口企业是全球贸易市场重要主体的现实,现有理论拓展了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单产品的假设;其次,实证结果的不一致也推动研究者进入到"贸易-生产率"的链条内部,引入更多变量,使得研究框架从T-P和P-T分别往X-T-P和X-P-T方向延伸发展;最后,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与框架的拓展,也促进了国际贸易与企业生产率之间联系机制研究从前期的相对静态往动态深入。本文在对这三方面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邹文英  陈爱贞  
基于企业异质性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引发了大量学者从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与生产率关系。首先,基于不少实证结果表明存在"出口-生产率悖论",以及多产品出口企业而非单产品出口企业是全球贸易市场重要主体的现实,现有理论拓展了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单产品的假设;其次,实证结果的不一致也推动研究者进入到"贸易-生产率"的链条内部,引入更多变量,使得研究框架从T-P和P-T分别往X-T-P和X-P-T方向延伸发展;最后,异质性企业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与框架的拓展,也促进了国际贸易与企业生产率之间联系机制研究从前期的相对静态往动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晴  张源媛  
近期的经验研究发现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低于非出口企业。由于与经典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主要预测不一致,这一经验事实被称为"生产率之谜"。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之谜"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文章通过回顾国内外现有研究"生产率之谜"的理论和经验文献,梳理了文献在研究时间和研究议题上的逻辑关系,比较了文献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等方面的异同,并尝试性地提出未来的研究思路。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吕德宗  杜金柱  
购买力平价作为其他汇率学说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中汇率决定的重要依据,仍然备受关注。特别是伴随着计量技术和数理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大量的实证研究文献不断累积。购买力平价之谜便是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购买力平价的理论脉络和购买力平价之谜的内涵,然后采用中国、日本和美国三国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单位根、协整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技术多角度验证了购买力平价之谜和购买力平价的有效性,并对购买力平价对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解释。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周世民  沈琪  
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已被经验研究所广泛证实,但至今仍未有理论层面的解释。本文通过修正企业异质性理论假设,加入针对中国转轨经济的特点,构建了两国三区垄断竞争模型,开创性地将市场分割和融资约束纳入到统一框架中,证明了市场分割下会产生出"重出口而轻内销"的中国特有的特殊企业类型,融资约束会加剧贸易扭曲现象,并直接形成过度出口,进而最终导致形成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之谜"现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强远  钱学锋  李敬子  
基于双城模型,本文构建了大城市企业生产率溢价的概念框架,考察了选择效应、分类效应、集聚效应与竞争效应如何导致城市间异质性企业生产率分布差异;同时,基于1998—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回答了中国大城市的企业生产率溢价之谜。研究发现:(1)城市的企业生产率溢价是集聚效应、选择效应、分类效应和竞争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行业中这四种作用的溢价贡献不同;(2)集聚效应提高了大部分行业的企业生产率溢价;(3)竞争效应不一定导致大城市企业生产率呈现更大的"贫富不均";(4)城市间异质性企业区位选择存在着"水往高处流"现象;(5)大城市并不一定有更高的市场进入门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若冰  
198 7年 ,为了质疑计算机在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 ,Solow提出了“Solow悖论”。1 995年以后 ,信息技术产业对宏观经济的改造产生了效果 ,在传统的耐用消费品部门和新经济部门 (信息与通讯设备生产部门 ) ,劳动生产率的上升是非常显著的。然而 ,在计算机利用最为密集的服务业部门 ,劳动生产率的上升却不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明显。为说明这种现象 ,本文首先进行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分析和结构分析 ,然后讨论为什么在服务业仍然存在 Solow悖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洪联英  罗能生  
出口、投资与企业生产率关系的理论研究是当前贸易微观领域里的最新论题。这一研究突破了新贸易理论中的"企业同质性"假设,将企业异质性纳入到一般均衡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中,强调个体企业特征与国家对外贸易、投资活动的紧密关联性。本文通过对这一最新成果的简要回顾,厘清了理论发展的主要研究脉络。研究表明:西方贸易理论正在发生从宏观分析向微观基础的研究转向;以生产率差异作为分析工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新形势下我国出口投资战略和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谭洪波  郑江淮  
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而中国则不同,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本文在Baumol、Oulton和Sasaki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两部门模型来解释中国这种与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寻找其原因所在。模型证明了这种状况是由于中国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的TFP增长率为零造成的,随后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而且与日、美、德、法相比,中国服务业TFP增长率显著低于这几个国家的服务业TFP增长率。由于服务业中的生活服务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属于真正的"滞后部门",因此,...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何小钢  梁权熙  王善骝  
如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率,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互补理论阐释人力资本结构提升ICT生产率效应的微观机制:高技能劳动力能有效匹配ICT应用带来的生产方式与组织结构变革,而长期雇员则提升了企业对ICT应用导致的生产柔性与分工深化的适应能力,强化ICT生产率效应。进一步地,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统计的中国120个城市共11999家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层面考察ICT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从人力资本结构角度验证中国企业突破"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可行路径。实证研究发现,高技能员工和长期雇佣员工均与ICT形成互补效应,能够显著提升ICT的生产率效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并经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还发现,互补效应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地区、程序化任务密度更强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呈现显著增强的特征,并且规模越大的企业互补效应越强。本文的研究表明,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是企业能否更好地依托新兴信息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研究结论为当前中国进一步优化智能制造转型路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增长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丽   胡植尧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以2007—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利用Python爬取上市公司历年年报,实证研究数据要素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要素通过增强包括企业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动态能力,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据要素在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高科技行业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成熟期企业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大;组织赋能、环境支撑、技术驱动、战略引领与数据要素形成互补效应,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是否存在“数据生产率悖论”。本文对激活数据活力,释放数据价值,触发动态能力,发挥数据要素互补效应,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