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17)
2023(7551)
2022(5946)
2021(5347)
2020(4330)
2019(9562)
2018(9546)
2017(17865)
2016(9983)
2015(10900)
2014(11133)
2013(10548)
2012(9719)
2011(8702)
2010(8779)
2009(8042)
2008(7793)
2007(7117)
2006(6064)
2005(5655)
作者
(29058)
(24382)
(23719)
(23035)
(15428)
(11775)
(10972)
(9383)
(9076)
(8785)
(8336)
(8103)
(8004)
(7855)
(7843)
(7457)
(7140)
(7119)
(7060)
(6739)
(6110)
(6049)
(5852)
(5670)
(5450)
(5403)
(5264)
(5216)
(5042)
(4929)
学科
(36587)
经济(36534)
管理(25126)
(23974)
(18690)
企业(18690)
方法(14558)
(12726)
贸易(12725)
(12526)
数学(12392)
数学方法(12252)
(11626)
中国(11447)
(11419)
(11254)
(9992)
(9515)
(8364)
业经(8199)
(8065)
出口(8060)
出口贸易(8060)
(7527)
金融(7520)
理论(7362)
(7340)
银行(7322)
农业(7195)
(7099)
机构
大学(137290)
学院(136948)
(55348)
经济(54127)
研究(51366)
管理(46370)
理学(39479)
理学院(38961)
管理学(38162)
管理学院(37894)
中国(37757)
科学(31690)
(29718)
(27478)
(27208)
(26548)
研究所(24267)
中心(22630)
(21669)
业大(21569)
农业(21538)
财经(21411)
(19592)
(18913)
(18826)
师范(18564)
北京(18319)
经济学(18064)
(16695)
经济学院(16390)
基金
项目(93124)
科学(72926)
基金(67403)
研究(67278)
(60518)
国家(59996)
科学基金(49929)
社会(43004)
社会科(40794)
社会科学(40784)
(36126)
基金项目(34360)
自然(31469)
教育(31425)
(30979)
自然科(30776)
自然科学(30764)
自然科学基金(30221)
资助(27582)
编号(26236)
成果(22142)
重点(21585)
(20914)
(20062)
课题(19527)
(19227)
(19001)
国家社会(18630)
创新(18090)
科研(17744)
期刊
(60659)
经济(60659)
研究(42450)
中国(30904)
学报(26858)
(25452)
科学(21957)
(21694)
大学(20093)
教育(19300)
学学(18899)
管理(17611)
农业(17287)
(13336)
金融(13336)
技术(11645)
财经(10942)
经济研究(10917)
业经(9730)
(9481)
(9457)
(9259)
问题(8503)
国际(8414)
(7800)
业大(7063)
世界(6782)
科技(6356)
统计(6069)
图书(6044)
共检索到2120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洪波  赵宬斐  
由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性构成了全球化的内在规定。现代性的全球化扩张在展现巨大威力的同时,也让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其矛盾、对立与界限。对全球现代性内在矛盾与界限的检视突显出全球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呈现出深度结构性矛盾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社会"类本质"的整体存在为逻辑前提,以合作、共享与共赢为核心理念,体现了全球新现代性方案的出场,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引领多元现代性,实现全球善治指明了方向。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婉妮  
金融危机后,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秩序大辩论;新冠疫情扩散和俄乌冲突爆发,令这一问题再次成为焦点。在各种力量分化组合和重新构建的同时,全球基石性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备受冲击,全球文化形态趋于多样化。近年来全球秩序动荡的原因可以从权力、制度和文化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在权力维度,新兴国家的出现令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东西方政治对立加剧;世界权力中心的多极化和权力主体的多元化使大国对权力的垄断出现裂缝,也使国家行为体对权力的约束愈发困难;在制度维度,全球制度化的密度分布不均、深度欠缺、内化度出现问题,令既有基石性制度的有效性和权威性遭受质疑和破坏;在文化维度,全球秩序覆盖面扩展,其间所流行的文化观念发生转变,“西方中心观”受到质疑,新道路和新发展模式日渐显现。三个维度的变化,拉大了全球权力结构和治理框架间的鸿沟,使既有秩序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政治与安全观、经济与发展观、全球治理观、文明价值观方面,为重塑全球秩序提供了新的价值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在政治、经济和全球治理等不同领域为探索全球秩序重塑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案。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夏函伊  
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第三世界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地位中越来越有国际话语权,面对外界关于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交出了一份答卷。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方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现实证实,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探索,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在面对当今世界特殊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外交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文章以世界历史的形成发展作背景,把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梳理,为今后面向世界,感受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优越性,铸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阎维洁  冯新舟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同体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获得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现阶段,资本主义全球化中的共同体本质上是"虚假的共同体",这也是当前出现逆全球化浪潮的根本原因。为此,中国坚持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坚持人民主体性,扬弃资本逻辑,创新全球治理体系,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引领全球化不断深化。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新时代全球化理念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国推进引领全球化实践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的命题,是应对全球治理的课题,是开展全球外交的主题,是凝聚全球共识的议题,反映了时代变局下中国站在历史正确一边顺应、支持、推进、引领全球化的理念及思路;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国引导全球化进程、治理全球化弊端、创新全球化实践、匡正全球化目标的重要实践。“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抓手和平台,中国的全球化理念贯穿其中并得以落实体现。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小毛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占据了全球治理的道义制高点,在全球治理进程中不断释放出巨大的价值效应,为全球治理从世界之乱走向世界之治提供了中国方案。其中明确的全球治理价值目标,以建设“五个世界”描绘出全球治理所追求的理想蓝图,为全球治理走向提供价值引领;提出的全球治理价值原则,则在联合国宪章的框架内提出,以其强制性和权威性为国际社会在既定轨道上正常运转提供强有力保障;重塑的全球治理价值理念,以其非强制性和软约束性潜移默化影响全球治理效能;开辟的全球治理新路径,跳出世界之乱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适应了全球治理的现实需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保风  张赓  
解决全球问题,需要全球的共同价值观念来指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在扬弃西方近代文明、继承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深化丰富而得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蕴含丰富的伦理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契合全球气候公正的伦理诉求,构建全球气候公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念深入人心的重要形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构建全球气候公正的重要保障。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琼  薛雨西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自主开放,从制造业领域为主的开放到服务贸易领域为重点的开放,从货物和服务为重点的开放到制度性、结构性开放,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到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形成公平合理、共享共治的全球经济化和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开放发展之路。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慧智  张玉国  石源华  巴殿君  张育侨  王箫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为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意义,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五位学者以笔谈方式,分别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理论创新以及对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和"大国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以飨读者。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明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丰富与完善,党的十九大更是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略,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基于全球视野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它内含国际权力观、整体安全观、共同利益观、新型文明观、全球生态观,是对传统绝对的国家权力观、片面的个体安全观、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偏执的普世文明观、功利的生态逆持续观的多重超越,是一种崭新的全球治理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包庚  耿可欣  
“交往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概念。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视界中,交往、交往的扩大再到世界普遍交往,从根本上突破地域空间对主体交往活动的限制,促进全球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推动民族、区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世界交往朝着非正义的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之上,在全球范围内挥动制裁大棒,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把人类前途命运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以“全人类”为主体视域,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为总体框架,以谋求世界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目标任务,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汇聚各方力量向着交往正义的正确方向前行。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雨  田园  曲扶摇  施瀚  
面对发展中国家追求民族富强的现实发展要求,应对全球化治理集体行动困境,中国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全球治理秩序与体系变革,这既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自觉。从文明演进视角解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具有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适应于人类多元化文明间合作共赢,奠定了新文明时代的文化伦理和道德基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秉持求同存异,拓展共同价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践行新型文明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理论支撑、制度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虹飞  刘瑜  田广  寇南南  
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和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代所提出的重大举措,是中国对世界和人类发展的独创性贡献。"一带一路"建设是与世界各国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美国倡导的"马歇尔计划"具有根本区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和互惠共赢,是一项造福于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