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77)
- 2023(6851)
- 2022(5298)
- 2021(5113)
- 2020(4031)
- 2019(9217)
- 2018(9003)
- 2017(17928)
- 2016(9228)
- 2015(9872)
- 2014(9385)
- 2013(9435)
- 2012(8759)
- 2011(8233)
- 2010(7918)
- 2009(7524)
- 2008(7335)
- 2007(6092)
- 2006(5456)
- 2005(5162)
- 学科
- 济(40804)
- 经济(40769)
- 管理(24621)
- 业(21633)
- 方法(16672)
- 企(15554)
- 企业(15554)
- 数学(15074)
- 数学方法(15019)
- 中国(14716)
- 农(14080)
- 贸(12523)
- 贸易(12518)
- 易(12389)
- 财(9232)
- 制(9175)
- 业经(8307)
- 出(7514)
- 体(7133)
- 银(6852)
- 银行(6852)
- 行(6703)
- 农业(6615)
- 环境(6495)
- 关系(6387)
- 融(6340)
- 金融(6340)
- 学(5961)
- 发(5937)
- 出口(5743)
- 机构
- 大学(127065)
- 学院(124686)
- 济(65099)
- 经济(64328)
- 研究(49188)
- 管理(47960)
- 理学(41312)
- 理学院(40855)
- 管理学(40546)
- 管理学院(40278)
- 中国(39121)
- 财(28157)
- 京(27306)
- 科学(24327)
- 所(23122)
- 财经(22576)
- 经济学(22334)
- 中心(21142)
- 研究所(20992)
- 经(20947)
- 经济学院(20114)
- 北京(18003)
- 院(17738)
- 财经大学(17082)
- 农(16674)
- 范(15992)
- 师范(15914)
- 江(15694)
- 科学院(14808)
- 研究中心(14712)
- 基金
- 项目(82805)
- 科学(67258)
- 基金(64197)
- 研究(64030)
- 家(55872)
- 国家(55483)
- 科学基金(47334)
- 社会(45617)
- 社会科(43413)
- 社会科学(43400)
- 基金项目(32221)
- 教育(28053)
- 省(26865)
- 自然(26698)
- 自然科(26116)
- 自然科学(26111)
- 资助(26043)
- 自然科学基金(25699)
- 编号(24106)
- 划(24105)
- 国家社会(21222)
- 部(20898)
- 中国(20736)
- 成果(20438)
- 重点(18807)
- 教育部(18619)
- 发(18400)
- 人文(17298)
- 制(17211)
- 创(17094)
共检索到191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洋
共商共建共享治理理念是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重要观念公共产品。它强调治理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各国之间通过协商来应对全球治理中的各类风险与挑战,以及各国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实践,因而有助于破解当前困扰着国际社会的全球治理赤字难题。在实践中,中国主要是通过同国际组织或制度的互动来向国际社会传递共商共建共享的内涵,进而促使相关组织或制度接受这一理念。中国在这种互动中扮演了“智慧型领导”的角色,即引导国际组织的成员以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基础,克服在全球治理中阻碍各国采取一致行动的各类困境。这就改变了传统理论单纯将国家看作是被国际组织所社会化,进而接受国际组织所倡导的各类观念或规范的观点。国家同国际组织或制度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传统观点认识的那样仅仅是“学生”同“教师”的关系,国家也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国际组织所倡导的观念或从国际组织那里学习,而是可以将自身的观念传递给国际组织,促使国际组织转变行为模式。通过中国的实践,联合国等机构在其决议中采纳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使这一理念初步成为指导各国参与全球治理活动的观念公共产品。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任琳 彭博
本文试图借助公共产品"供给-需求"的分析框架,把握当前全球治理呈现的新问题与新特征、全球治理体系在各个层面经历的动态与变数、不同国家对全球各个层面公共产品的"供给—需求差异"以及这两种差异之间的互动匹配过程,进而探讨当前的全球治理变局与中国应对。在多边层面,全球贸易治理亟需改革和维护;在区域诸边层面,美国在其周边强化"大棒政策",新兴市场国家砥砺前行;在跨区域多边层面,发达经济体向心力日渐式微,新兴市场国家风雨兼程;就创新型合作平台G20而言,它作为全球经济治理核心平台的作用有待强化。面对新问题与新动态,中国需要认清形势,积极斡旋大国关系,借助区域合作缓解外部压力,推动"一带一路"创新跨区域合作治理,进而引领各国在"供给差异"与"需求差异"之间实现良性协调和匹配。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杨昊
跨国公共产品的收益在外部消费者不同阶层间的分布差异,反映了跨国公共产品的阶层属性,并赋予供给实践以阶层维度。随着全球不平等的构成呈现出从以国家间差距为主向阶层间差距转移的趋势,以及基于阶层的共同意识的全球性传播,让阶层议题和平等价值在当下具有了强大的政治号召力,这种号召力从国内政治议题延展到跨国事务。一国提供的跨国公共产品在外部消费者中的不均质分布,制造了不同的政策激励,继而引发对供给者外交行动的差异性反馈。在传统的数量维度、领域维度,以及个体和总体关系维度之上叠加阶层维度,给供给者的外交实践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同时也赋予供给者改善外交环境并引领全球治理转型以新的政策杠杆。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毕海东 钮维敢
全球治理转型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全球治理概念进行解构,明确了全球治理的六个要素,并提取其中三个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规则、治理理念作为转型指标,建构了分析全球治理转型的框架思路。从规范研究的角度讲,全球治理转型属于"元治理"概念的范畴,目标是实现全球善治。进而,全球治理转型应着力调和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治理主体缺位、治理规则滞后、治理理念陈旧三个困境,体现全球善治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包容性。面对全球治理转型,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必然要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中国应该在推动全球治理权力和平转移、治理规则公平革新、治理理念渐进更新上发挥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增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具有全球影响的问题日益严重,而单个国家难以解决,出现了所谓的“全球公共产品”提供问题。全球公共产品就是在世界、全球层次上提供的公共物品,各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在世界政府不存在的条件下,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有:霸权国家提供、通过托宾税和特别提款权融资、国际组织促进各个国家供给、通过国家间的选择性激励提供。针对不同的全球公共产品,需要采取不同的融资方式。
关键词:
公共产品 全球公共产品 提供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孙德刚
索马里海盗问题的治理过程本质上是国际社会向索马里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索马里海盗问题的全球治理范式具有二元性:从策略层面来看,其问题的解决,依靠国际社会设计一套较为完善的国际机制,增强各成员之间的协调与互信,避免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某些成员奉行"搭便车"的机会主义政策,也应避免有些成员将公共产品"私有化"的做法,实现索马里海盗的打击手段由"各自护航"转向"共同遏制和分区巡逻";从战略层面来看,海盗问题的本质是索马里问题,国际社会应向过渡联邦政府提供尽可能多的人道主义援助,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加强索马里社会枪支管理,完善海盗惩罚的司法程序。迄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在索马里海盗问题的治理中更强调使用武力...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国清 肖育才
全球公共产品是传统公共产品研究内容的拓展,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全球公共产品的需求日趋强烈。对全球公共产品的定义与特征、全球公共产品的分类、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和方式、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及原因、全球公共产品的融资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未来全球公共产品重点研究的方向,应是供应主体、供给融资方式、供给决策规则和过程、供给管理监督激励机制和国际公共财政方面。
关键词:
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供给主体 供给融资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肖育才 谢芬
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依赖和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国家进行国际合作来提供全球性的公共产品。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样受到"搭便车"、"集体行动的困境"等影响,并且更为严重,其供给现状并不乐观。对当前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发现主要有融资困境和管理监督困境,解决这些困境的主要激励问题在于融资激励和管理监督激励两个方面。为了克服全球公共产品的困境,不仅需要设计出分类和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各国的自愿供给,同时为了保证激励机制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强有力的国际执行机构进行管理监督。
关键词:
全球公共产品 供给 困境 激励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潘国俊
20世纪后半叶开始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市场经济道路,国内经济体制机制逐步与国际接轨,并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国际贸易加速发展,商品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各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明
当代政治理论关于全球治理的相关争论,其背后的逻辑涉及世界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不同的世界共同体观念会引申出不同的全球治理模式。世界主义者聚焦于全球贫困及相应的全球正义等问题,主张一种经济型世界共同体。以全球人权体制为基础的世界共同体则依托当前存在的一系列国际法和国际机构,主张一种法律型世界共同体。这两种类型的世界共同体都以目标为导向,在实践上赋予世界共同体以某种统一的“强制性权力”,容易导致霸权主义等支配性的国际关系。第三种类型的世界共同体则尊重国家主权及其伦理含义,并将关注点放在主权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上,实际上主张一种以国际合作和对话为主题的关系型世界共同体。关系型的世界共同体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在内涵上能够实现彼此融通,有助于丰富全球治理的内涵。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周绍东
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能够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但是,当公共产品供给未能建立在深刻了解公共产品需求的基础上时,就有可能出现超额供给现象。本文分析了公共产品超额供给的表现形式、规模计量和形成根源,提出超额公共产品的本质特征是寻租活动中"政企博弈"向"政政博弈"的转化。在此基础上,从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甄别、清理和转化公共产品超额供给的政策措施。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郑华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中心治理模式可以摆脱单纯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的困境,实现农村公共产品"正义的分配"。近年来,农村"一事一议"的决策制度是"多中心治理"理论在我国农村的制度性尝试,丰富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实现了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资金来源和权力中心多元化。但政府、市场组织、村民、非营利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在协同合作中也存在着理解错位、有限理性、参与度不足、定位不准等诸多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的"元治理"角色,有效履行市场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个人的合作治理责任,是疏解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困境的重要保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明涛 闵锐 曹海琴
农村公共产品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但近年来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这对现有农村公共产品治理模式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探索如何发挥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等多元供给主体的力量、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治理模式,直接关系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果。对此,网络治理理论为农村公共产品治理模式的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文章借鉴网络治理理论的理念,探索性地构建了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合作供给的治理模式,并提出了创造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的条件,构建合作供给平台,实施监控合作供给行为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公共产品 多元合作 治理模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鸿渊
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行为发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决定于村民、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间的合作水平。村民委员会在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扮演着代理人、当家人的双重角色,是农村社区公共产品的组织者,居于核心位置,其合作行为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社区性公共产品供给的配置效率和组织效率。本文以行为主体的关系结构为基本研究视角,采用结构分析方法,将现有农村社区治理结构界定为垂直治理和水平治理的综合体,以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行为是嵌入在现实的社区治理结构中的合作性行为,与农村社区的治理结构密切相关为基本预设,建构起了一个基本的合作行为分析框架,对不同治理结构下的合作行为进行了解释。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雨露在第4期的《北京教育》(高教版)撰文说,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努力提供全球文明公共产品。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愈来愈重要作用的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并完全有可能发挥更活跃、更重要的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