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97)
2023(8253)
2022(6794)
2021(6076)
2020(4720)
2019(9977)
2018(9524)
2017(17733)
2016(9210)
2015(9924)
2014(9463)
2013(9373)
2012(9003)
2011(8469)
2010(8826)
2009(8575)
2008(8221)
2007(7550)
2006(6957)
2005(6487)
作者
(25922)
(21922)
(21695)
(20690)
(13995)
(10210)
(9767)
(8324)
(8241)
(7641)
(7637)
(7102)
(7075)
(7067)
(6869)
(6647)
(6445)
(6288)
(6216)
(5663)
(5605)
(5150)
(5140)
(5124)
(4968)
(4963)
(4776)
(4502)
(4373)
(4204)
学科
(61414)
经济(61380)
管理(32227)
(27196)
(24693)
企业(24693)
方法(16741)
地方(16266)
数学(13788)
数学方法(13691)
中国(13216)
(12900)
地方经济(12296)
业经(11996)
技术(11764)
(9526)
(9388)
(9246)
技术管理(9092)
(8538)
金融(8538)
环境(8340)
(8196)
理论(7975)
(7698)
银行(7686)
(7503)
经济学(7329)
(7281)
产业(7039)
机构
大学(142067)
学院(140392)
(70150)
经济(68980)
管理(52535)
研究(52375)
理学(44403)
理学院(43892)
管理学(43400)
管理学院(43086)
中国(38632)
(30907)
(28929)
科学(27697)
(25089)
财经(24394)
经济学(23538)
研究所(22425)
中心(22379)
(22074)
(21351)
经济学院(20819)
(19168)
师范(19069)
(18751)
北京(18233)
财经大学(17934)
(16700)
(15606)
师范大学(15541)
基金
项目(86778)
科学(70049)
研究(66846)
基金(63961)
(54742)
国家(54298)
社会(47078)
科学基金(47046)
社会科(44753)
社会科学(44740)
(33163)
基金项目(32511)
教育(29591)
(26940)
自然(26300)
自然科(25662)
自然科学(25656)
自然科学基金(25192)
编号(24801)
资助(24477)
成果(21389)
国家社会(20745)
(20614)
(20248)
重点(19943)
创新(19603)
(19535)
课题(17988)
教育部(17571)
发展(17320)
期刊
(87370)
经济(87370)
研究(50494)
中国(28029)
管理(24181)
(24074)
科学(17848)
学报(17712)
经济研究(15469)
(14608)
教育(14597)
大学(14190)
(13798)
金融(13798)
财经(13580)
学学(13189)
技术(12692)
(12037)
业经(11177)
问题(10577)
农业(9712)
技术经济(9489)
(8238)
世界(7901)
国际(7658)
科技(7364)
统计(7238)
(7153)
经济管理(6896)
经济问题(6661)
共检索到2251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国刚  
中国社科院李扬研究员和张晓晶研究员的最新力作《失衡与再平衡》(以下简称《再平衡》)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3年12月出版。看到老友又出新书,自然高兴;仔细阅读全文,更添颇多感触。因撰此文,向读者推荐此书,并将点滴体会与读者分享。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将危机的根源归诸"全球经济失衡"。其内在逻辑是,危机固然因美国长期逆差引发,但是,广大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对美存在长期贸易顺差,也难辞其咎。2005年,在中国北京召开的第七届G20国家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即将卸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伟丽  
本文主要对全球经济失衡和经济再平衡的内涵进行梳理,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货币体系不健全、各国消费和储蓄习惯不同三方面探究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以及各国内外失衡的表现,指出全球经济再平衡过程将会引致的新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货币体系重新调整、全球流动性过剩继续增加、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各国经济再平衡的政策建议,尤其是中国应对西方国家"经济再平衡"战略和实现内外平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厚双  李艳秀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对全球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要影响。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经济再平衡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极大关注和竞相研究。本文在研究了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点、原因以及全球经济的再平衡等问题的基础上,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并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全球经济的再平衡也就不能仅局限于对汇率或投资—储蓄缺口某一单因素的调节,而应当从结构性因素、供给政策和要素流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世界各国相互协作、各种政策相互结合,各国配合来实现全球经济的再平衡。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李扬  
2007年3月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经济失衡"无疑是各国当局使用最多的用语之一。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偏爱用之来解释此次危机的根源。将危机归咎为失衡,将失衡描述为"全球"的,他们可得以轻松地将危机的责任推卸给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可以说,"中国责任论"、"中国威胁论"云云,都是从这个概念中获得其理论支持的。中国的有关部门自然对此论保持高度的戒备。在所有的公开场合,特别是在国际会议上,官方都避免使用这个用语。有朋友告诉我,在历次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中国政府代表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在会议的公报和首脑宣言中抹去这个用语和相关表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卫平  钟表  
笔者从全球经济失衡含义的变化、近期加剧与次贷危机爆发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全球经济失衡与平衡、再平衡的进程进行了探讨。世界经济失衡含义的变化,使之从反映南北经济关系演化为经常账户的不可持续,本次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和次贷危机的爆发集中体现了美国国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以及全球金融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全球经济失衡实质。次贷危机既是对此前全球经济失衡过度积累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反映,也是对过度失衡进行的破坏性调整和再平衡。平衡的实质是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得到发展,再平衡的实质是对原有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模式进行调整,前者是质变,后者是量的调整而不是质的改变。人民币汇率不是再平衡的工具,对美元大幅升值单方...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毕夫  
受全球经济增长总体放缓的掣肘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与"逆全球化"的袭扰,国际贸易跌入到了二十五年多以来的最低谷。阻止与逆转这种趋势,有必要刷新全球治理模式。而对于最大的贸易国中国而言,更有必要在谋求更多的多边贸易合作、发展服务贸易以及争取充沛的国际贸易话语权等方面深耕与拓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国刚  
"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经济再平衡"已是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全球经济逐步走出金融危机困境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了一些西方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和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理由。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判定"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理论根据,但它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它并没有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历史所证实。"全球经济再平衡"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政策陷阱和交易各方均输的后果。汇率只是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因素,并非惟一因素,更不是根本性机制。在美元依然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货币条件下,美国要实现长期对外贸易平衡是不可能的。对外贸易逆差,是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斌  吴频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第三次大的失衡,主要表现是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为国际治理领域的新话题,二十国集团(G20)围绕再平衡的量化指标已进行了几轮角力。我们认为,以美元为本位币的国际货币体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黄明皓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失衡和再平衡问题引起热议。笔者从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入手,说明汇率不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证明全球经济再平衡离不开汇率杠杆,但不完全取决于汇率。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璞  王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近期发布的一份专题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经济增长距"有力、均衡及可持续"的目标仍相去甚远,经济复苏远不及预期,产出缺口依然较大,内部及外部再平衡进展缓慢。为使中期经济恢复稳健增长,结构性改革不可或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未来政策的着力点将有所不同,前者必须持续改善其需求疲软的现状,而后者则要为外部融资环境可能出现的收紧做好充足的准备。与此同时,二十国集团各成员国间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通过必要的联合行动,有效减少全球外部失衡以及内部扭曲,真正发挥提振市场信心和降低风险的重要作用。本刊节选该专题研究报告的重点部分翻译并发表,以供国内读者参考,作者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译...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爽  齐天宇  
本文通过对1995-2013年全球双边贸易数据分析以及建立全球贸易模型,对中国加入WTO前后以及美国主导的TPP与TTIP全球贸易框架达成后,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从历史数据的来看,中国加入WTO以后全球贸易格局从以美欧为中心向全球多级发展转变;TPP与TTIP的实施将有效促进协议框架下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减小非协议成员国贸易份额,促使全球贸易份额由非协议成员国向成员国转移;TPP与TTIP将中国排除在外,将合力压缩中国国际贸易市场空间并帮助东南亚与拉美地区瓜分替代,导致中国贸易总额下降13%。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茉楠  
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6年多,但世界经济依然并不平静,目前世界经济凸显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世界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二是各国经济复苏格局分化加剧多重风险,三是全球技术创新进步周期尚待开启。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特征严格说来,目前中国经济并非已处于"新常态",而是处于由"老常态"向"新常态"的过渡之中。"新常态"关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谭人友  葛顺奇  刘晨  
文章基于1996~2009年40个国家/地区35个细分行业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进行研究。首先,以典型国家、行业为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全球价值链分工扭曲了经济失衡程度,但对经济失衡方向无实质影响;中国经济失衡主要来自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中低端制造业贡献最大,中高端制造业的贡献逐年上升,发展商业服务业有助于缓解经济失衡。其次,计量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世界经济失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正向效应在发达国家的影响大于发展中国家;对商业服务业和中高与高技术制造业的影响大于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影响程度随着技术含量上升而增加。故世界经济失衡具有持续性,世界经济再平衡路径不是改变现有的全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许佩倩  
始于2007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其本质是全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结果,回归平衡将是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基本趋势,这必将导致国际经济环境和分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过去20年,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分工体系,我国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和未来国际分工的变化,我国开放型经济必须相应调整参与国际分工的定位,改变过去"大进大出"的发展路径和低成本竞争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