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53)
- 2023(9013)
- 2022(7506)
- 2021(6926)
- 2020(5682)
- 2019(12899)
- 2018(12624)
- 2017(23634)
- 2016(12551)
- 2015(14645)
- 2014(14424)
- 2013(14632)
- 2012(14401)
- 2011(13679)
- 2010(13648)
- 2009(13075)
- 2008(12836)
- 2007(11610)
- 2006(10744)
- 2005(10054)
- 学科
- 济(79481)
- 经济(79409)
- 管理(32550)
- 方法(27525)
- 业(27213)
- 数学(24521)
- 数学方法(24272)
- 企(21038)
- 企业(21038)
- 中国(20464)
- 地方(17287)
- 学(16125)
- 贸(14287)
- 贸易(14278)
- 农(14205)
- 易(13909)
- 业经(12947)
- 地方经济(12714)
- 财(12241)
- 制(11986)
- 融(11290)
- 金融(11290)
- 环境(10428)
- 银(10227)
- 银行(10198)
- 行(9961)
- 关系(9597)
- 体(9498)
- 发(9451)
- 农业(9339)
- 机构
- 大学(204745)
- 学院(198832)
- 济(99336)
- 经济(97726)
- 研究(83808)
- 管理(67103)
- 中国(64010)
- 理学(56496)
- 理学院(55749)
- 管理学(54777)
- 管理学院(54428)
- 科学(48723)
- 京(45478)
- 所(44107)
- 财(42091)
- 研究所(39996)
- 中心(35279)
- 农(34891)
- 经济学(33818)
- 财经(33400)
- 经(30545)
- 经济学院(30188)
- 北京(29953)
- 院(29760)
- 江(29332)
- 农业(27742)
- 业大(27365)
- 科学院(26270)
- 范(25979)
- 师范(25651)
- 基金
- 项目(124720)
- 科学(97924)
- 基金(93809)
- 研究(87257)
- 家(84248)
- 国家(83660)
- 科学基金(69074)
- 社会(59197)
- 社会科(56240)
- 社会科学(56226)
- 基金项目(47071)
- 省(43544)
- 自然(43070)
- 自然科(42083)
- 自然科学(42065)
- 自然科学基金(41351)
- 资助(40684)
- 教育(38869)
- 划(38720)
- 编号(30848)
- 部(29398)
- 重点(29090)
- 发(28536)
- 中国(27110)
- 成果(26852)
- 国家社会(26716)
- 教育部(25079)
- 创(24339)
- 科研(23661)
- 大学(23451)
共检索到323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燕生
一、全球失衡的国际环境近现代以来,曾经历过三个与全球化有密切联系的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第一次是在1870—1913年①,这是人类社会第一次走向相互融合的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野驰
东亚区域经济发展和外汇储备累积与现有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金融体系密不可分。以"三角贸易"为支撑的全球经济失衡为东亚积累外汇储备提供环境支持和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美国金融霸权地位和东亚关键货币缺失使美国与东亚之间出现资金—产业贸易循环链条,促使东亚外汇储备流向美国债券市场。东亚地区由主动积累外汇储备变成被动承担外汇储备,并且这种局面将在长期存在。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翁东玲
在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东亚地区的资本流动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征,一方面是私人资本不断流入东亚地区且结构均衡,另一方面是大量的资本又从官方储备以购买美国国债的渠道流出东亚地区。今后东亚地区的这种资本流动将受到官方外汇储备变动、美国利率的变化、美元贬值、东亚汇率及其制度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东亚资本流动 顺差 逆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文才 秦月星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令人瞩目的现象,国际机构、政界和学界都给予高度重视。本文认为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最直接原因。源于各国比较优势的国际化分工,按照传统的统计规则测算出来的全球经济失衡不仅可以维持,而且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然而,全球化收益分配不平衡应引起重视,美国凭借其知识优势和美元霸主地位,获取了较大收益,而发展中国家收益相对较少。为了扭转全球化收益分配的失衡,获得更多收益,东亚区域应积极行动起来。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世界经济格局 东亚区域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卢孔标
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加剧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以美国为一极的发达国家经常项目逆差急剧膨胀;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张。由于经常项目赤字滚雪球般地急剧膨胀,加上美国储蓄率过低、财政赤字高涨,导致了美国对国际资本的巨大需求。而东亚地区由于汇率体制和对美经济依存等原因,被动地持有大量美元资产并向美国提供大量资金。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不断向主要几个国家和地区集中,从中长期来看这种不均衡现象是不可持续的,东亚国家面临极大的风险。这一背景下,加强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必然的选择。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东亚 经济金融 合作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向阳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施建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卢孔标
从中长期来看,全球国际收支失衡不断向主要几个国家和地区集中是不可持续的,东亚国家面临极大的风险。这一背景下,加强东亚区域经济金融合作是必然的选择。东亚国家和地区应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区域货币和贸易投资合作,并进一步促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
关键词:
东亚 经济金融 区域合作 全球失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张晓晶 汤铎铎 林跃勤
本文通过历史回顾与文献考察总结出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货币霸权视角建立起失衡与危机的数理模型,指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及美元霸权密切相关。文章进而分析了危机冲击与政策反应模式,重点探讨了中国经济复苏的条件。通过国际比较,我们认为,大萧条的教训之一是政府在某些领域的过度干预,而经济体的充分弹性(即灵活的市场机制)则是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必不可少的条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江春 沈润涛
本文认为,由于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失衡,而造成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的根源又在于中国金融结构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国有银行主导型。国有银行偏好给国有以及大型企业贷款;而中小、非国有企业的贷款需求不被重视,因而这些企业不得不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从而形成我国经济的高储蓄、高投资局面。企业储蓄增加还会导致工资水平下降,从而造成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这是导致我国当前内部经济失衡的重要机理,因此,解决中国内部经济失衡的关键在于完善中国的金融结构。
关键词:
内部经济失衡 金融结构 信贷约束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邓斌 孙建敏 熊宇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既源于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等内部因素,也源于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分工体系等外部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内部储蓄—投资失衡和外部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时应考虑适时适度调整财政、金融、外贸、汇率等政策,实现内外部经济再平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乐一 邵成芳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失衡问题严重。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高投资、低消费,投资所形成的产出不能顺利地被消费所吸收,此外,还表现为中国在高投资的前提下仍然存在储蓄过多的问题,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外部失衡则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要减轻或消除内外失衡现象,必须从调整国内经济着手,要坚持稳定投资、拉动消费的经济政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坤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贸易模式产生了冲击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形成了新的贸易模式。这一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东亚贸易模式,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愈演愈烈,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形成了巨额的贸易与金融失衡。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出现调整。本文运用DCC-MARCH模型,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失衡及以三角贸易为核心的东亚贸易模式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协同性变化。结论显示,东亚区域内的生产网络使得区域内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显著大于区域外经济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坤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对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和贸易模式产生了冲击影响,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形成了新的贸易模式。这一以垂直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东亚贸易模式,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愈演愈烈,特别是中国与美国之间形成了巨额的贸易与金融失衡。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出现调整。本文运用DCC-MARCH模型,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失衡及以三角贸易为核心的东亚贸易模式之间的静态和动态协同性变化。结论显示,东亚区域内的生产网络使得区域内主要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协同性显著大于区域外经济体,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推动了东亚贸易模式的转变,但这一转变短期内看仍是区域内的调整即中国和东盟在区域内分工地位的转换,由此推动了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且这一调整仍在持续。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