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55)
- 2023(5849)
- 2022(4877)
- 2021(4577)
- 2020(3779)
- 2019(8791)
- 2018(8374)
- 2017(16436)
- 2016(8275)
- 2015(9626)
- 2014(9272)
- 2013(9703)
- 2012(9354)
- 2011(8690)
- 2010(8558)
- 2009(7984)
- 2008(7627)
- 2007(6423)
- 2006(5660)
- 2005(5281)
- 学科
- 济(47728)
- 经济(47691)
- 业(19171)
- 方法(18841)
- 管理(18052)
- 数学(16714)
- 数学方法(16660)
- 中国(14712)
- 企(13984)
- 企业(13984)
- 贸(13329)
- 贸易(13324)
- 易(13112)
- 农(10230)
- 产业(9779)
- 业经(9469)
- 融(8701)
- 金融(8701)
- 地方(8364)
- 关系(7614)
- 制(7491)
- 出(7377)
- 银(7329)
- 银行(7329)
- 行(7216)
- 财(7135)
- 农业(6487)
- 结构(6419)
- 发(6404)
- 技术(6344)
- 机构
- 大学(126638)
- 学院(124191)
- 济(70712)
- 经济(69998)
- 研究(51374)
- 管理(46219)
- 中国(40430)
- 理学(39589)
- 理学院(39176)
- 管理学(38928)
- 管理学院(38689)
- 财(27950)
- 京(27435)
- 科学(25341)
- 所(24865)
- 经济学(24647)
- 财经(22815)
- 研究所(22694)
- 经济学院(22379)
- 中心(21373)
- 经(21115)
- 北京(18347)
- 院(18214)
- 财经大学(17205)
- 科学院(15950)
- 江(15335)
- 农(15292)
- 贸(15221)
- 范(15219)
- 师范(15150)
- 基金
- 项目(81043)
- 科学(65956)
- 基金(62584)
- 研究(62061)
- 家(54168)
- 国家(53851)
- 科学基金(45851)
- 社会(44201)
- 社会科(42408)
- 社会科学(42404)
- 基金项目(31773)
- 省(26872)
- 教育(26582)
- 资助(26206)
- 自然(25733)
- 自然科(25158)
- 自然科学(25153)
- 自然科学基金(24773)
- 划(23878)
- 编号(22053)
- 中国(20926)
- 国家社会(20555)
- 部(20303)
- 发(19906)
- 重点(18599)
- 成果(18178)
- 教育部(18015)
- 发展(17471)
- 展(17242)
- 创(17085)
共检索到1927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方亮
将贸易盈余国增强了贸易赤字国的流动性、从而引起资产泡沫并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全球失衡说近期引起了人们较多的关注。本文认为,贸易失衡、流动性失衡与国际金融危机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国际金融危机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引发的。从根源上看,全球失衡是不同发达程度经济体之间多年的产业转移与由此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所致的。在较长期的全球失衡格局下,后危机时期的国际贸易摩擦难以避免。中国应对全球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坚持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关键词:
全球失衡 国际分工 产业升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蔡兴 肖翔
本文发展了徐建炜和姚洋(2010)的国际分工新形态学说,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和分布的差异是推动当前国际分工新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也是全球失衡更深层次的根源。具体而言,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分布较分散的经济体,在金融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出现经常账户的持续逆差;反之,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低、分布相对集中的经济体,在实体经济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导致经常账户的顺差。利用全世界108个经济体较长时期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实证结果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支持了上述理论观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国际分工新形态和全球失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蔡兴 肖翔
本文发展了徐建炜和姚洋(2010)的国际分工新形态学说,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和分布的差异是推动当前国际分工新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进而也是全球失衡更深层次的根源。具体而言,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分布较分散的经济体,在金融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出现经常账户的持续逆差;反之,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低、分布相对集中的经济体,在实体经济具有比较优势,进而导致经常账户的顺差。利用全世界108个经济体较长时期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实证结果和稳健性检验结果均支持了上述理论观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认识当前的国际分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杨珍增 陆建明
本文以金融发展的跨国差异为基本前提,通过建立包含资本中间品生产的宏观经济框架,分析了金融发展在国际分工模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不同分工模式对全球贸易失衡的影响。根据模型可以得到两个基本结论:第一,金融发展差异是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金融发展差异提高通过加大相对价格差异提高了贸易量,但贸易收支是平衡的;第二,给定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形态,一旦金融发展水平超过某一特定临界值,国家间的分工就会由传统的水平分工转化为产品内垂直分工,贸易不平衡随之产生并逐渐扩大。利用分行业贸易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后认为模型具有合理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钻石 张娟
通过构建无限期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以封闭经济的稳态均衡为初始状态,引入中间品技术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劳动力数量和贸易关税壁垒四个外生变量,以分析动态均衡条件下国际分工与外部失衡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开放经济中资本密集型部门的技术进步、金融发展水平提高都会促进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出口,导致境外负债的增加;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并未对国际分工和外部失衡形成影响;当比较优势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时,对劳动密集型产品征收进口关税会改变比较优势和缓解这种外部不平衡。
关键词:
国际分工 资本流动 外部失衡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杨丹辉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要素全球配置催生了模块化生产、合同制造、服务外包等生产方式和商务模式的创新,促使价值链在各国之间不断延展细化,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新型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在新型国际分工体系下,"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丹辉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链的深度分解和分工深化,进而引发国际竞争格局变化,全球产业发展和竞争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在不断演化的竞争格局中,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也面临着新的路径。后危机时代,中国应加快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协调,为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蔡兴 刘子兰 赵家章
当前的全球贸易失衡根源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国际产业转移所引起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导致了部分发达经济体的"产业空洞化",使得这些国家所需要的制造业产品严重依赖进口,也导致了这些国家产品出口能力呈现相对不足,进而出现持续性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东亚发展中经济体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并通过贸易顺差向全世界输送制造产品。中美两国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以上观点。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贸易失衡 产业空洞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建炜 姚洋
本文从国际分工的角度考察了全球失衡问题,通过构造一个金融市场-制造业比较优势指标,利用1990~2005年45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了系统的计量研究,证实金融-制造业比较优势对于经常账户赤字(盈余)的重要性,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支持了我们的主要结论。特别地,我们发现,中国的贸易失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国际分工新格局加以解释。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全球失衡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国际分工 金融发展 全球失衡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茉楠
从本质上讲,当前全球失衡,特别是中美经济失衡是在金融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中心与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上的失衡。本文通过中美两国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国际头寸表分析证明,全球利益分配方式已经不仅体现在经常项目上,金融利益所得也成为全球利益分配的重要渠道。全球利益分配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美国既享受了跨国公司主导下的贸易利得,又享受了金融分工下的资本利得,是具有正财富收益的债务国,而中国是具有负财富收益的债权国,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债权国地位,加快推动包括要素市场化等在内的经济金融改革,通过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循环,提升中国经济金融竞争力,增强国民财富效应,真正提升债权...
关键词:
全球失衡 经常账户 金融分工 资本利得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永定 Midsuhiro Fukao Dennis Snower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勤 黄光锋
本文对中国、东盟以及美国在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和世界贸易结构,表明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处于加工装配和出口最终产品的地位,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价值有限。但随着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出现沿着产业链向上移动的趋势。中国、东盟在不断融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与在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环节上处于价值链上游的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三方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决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贸易失衡的根源。只要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未变,贸易失衡的状况将会持续存在。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零部件 价值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捷 黄盛平
近年来,中国大陆和东亚诸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形成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理论和统计数据分析视域,提出中国大陆与东亚各经济体的贸易方式主要为制成品的加工贸易,国际分工方式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国大陆处于东亚地区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的末端,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使得中国大陆从东亚各国大量进口中间产品,这是造成中国大陆与东亚地区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东亚 垂直专业化 贸易失衡 国际分工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姜凌 王晓辉
本文探讨与整合了导致全球失衡的两种重要微观机制:"恒久收入-生命周期假说"与国际分工理论,并采用最小二乘虚拟变量计量模型(LSDV),利用31个国家1980~2008年相关指标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肯定了借贷约束、股市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医疗福利以及工业增加值等因素对经常账户不同方向与力度的影响。这意味着,全球失衡一方面依旧可用传统的"恒久收入-生命周期假说"视角来解释,缓解全球储蓄过剩与全球失衡的治理措施应该从相关微观机制着手;另一方面,该结论说明全球失衡也是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的结果,各国工业化的差异和演进体现了比较优势原则,全球失衡是全球化时代不可规避的必然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