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07)
- 2023(8753)
- 2022(7330)
- 2021(6815)
- 2020(5591)
- 2019(12851)
- 2018(12767)
- 2017(23459)
- 2016(12433)
- 2015(13779)
- 2014(13224)
- 2013(12824)
- 2012(11933)
- 2011(10685)
- 2010(11197)
- 2009(10391)
- 2008(10046)
- 2007(9148)
- 2006(8023)
- 2005(6826)
- 学科
- 济(48452)
- 经济(48405)
- 管理(37010)
- 业(34691)
- 企(29618)
- 企业(29618)
- 中国(18663)
- 技术(17379)
- 方法(15974)
- 地方(14000)
- 数学(12851)
- 数学方法(12643)
- 技术管理(12110)
- 农(11975)
- 业经(11565)
- 融(9955)
- 金融(9955)
- 财(9615)
- 理论(9008)
- 银(8687)
- 银行(8675)
- 行(8394)
- 贸(8378)
- 贸易(8373)
- 制(8349)
- 和(8283)
- 农业(8269)
- 环境(8212)
- 易(8059)
- 学(7855)
- 机构
- 大学(164189)
- 学院(163487)
- 济(67331)
- 经济(65670)
- 管理(64666)
- 研究(59024)
- 理学(54249)
- 理学院(53532)
- 管理学(52783)
- 管理学院(52425)
- 中国(45598)
- 京(39356)
- 科学(34336)
- 财(29680)
- 所(28031)
- 中心(27466)
- 北京(25847)
- 江(25294)
- 研究所(25166)
- 范(23729)
- 师范(23591)
- 院(22628)
- 财经(22549)
- 农(21178)
- 业大(21176)
- 州(20681)
- 经(20515)
- 经济学(19606)
- 师范大学(19279)
- 技术(18324)
- 基金
- 项目(109233)
- 科学(87169)
- 研究(84832)
- 基金(76320)
- 家(65315)
- 国家(64734)
- 科学基金(56542)
- 社会(53926)
- 社会科(51178)
- 社会科学(51163)
- 省(43697)
- 基金项目(40728)
- 教育(38427)
- 划(37086)
- 编号(34045)
- 自然(34016)
- 自然科(33290)
- 自然科学(33281)
- 自然科学基金(32654)
- 资助(28959)
- 创(28720)
- 成果(28224)
- 创新(25859)
- 课题(25288)
- 发(25070)
- 重点(24701)
- 部(23183)
- 国家社会(22015)
- 制(20819)
- 发展(20778)
共检索到2644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高菲 李军凯 方力
全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世界各研究机构的研究热点。分析比较全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可深化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与演化逻辑的认识,以及量化刻度全球城市创新发展格局。以8套知名全球城市创新评价指数为对象,重点分析其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等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动态跟踪北京与纽约、波士顿、伦敦、东京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排名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全球城市创新格局较为稳定,北京在科学论文和创业生态等指标上的得分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人才和大学等指标仍是其得分短板,需要进一步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打造高效率开放创新生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永 郑芬芳 郑秋生
全面分析近年来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研究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评价结果,提出广东建设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启示与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丁晓芹 汤怡洁 徐雯
简要介绍和比较国际上5个重要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重点围绕指数取值,从指数的数据来源、概念范围、统计单位、数据时限以及数据标准化处理方式五个方面对不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指标体系主要评价静态竞争力水平、等权重设置对评价结果的负面影响、产品范围分类不同影响评价结果以及相对指标过多、偏好规模小的经济体等得到的主要结论和观点,为优化我国创新评价提供启示。
关键词:
创新评价 评价体系 国际创新指数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强 王浩 敦帅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随技术革命、创新模式和产业政策等因素兴起更替。本文在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演变路径梳理归纳的基础上,以伦敦、纽约、首尔和东京为例,分析总结了其在科技金融互补、创新生态优化、公民创新共治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典型模式、路径与特点,并进一步结合我国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提出着力营造创新型社会氛围、广泛吸纳创新主体意见需求、协调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并及时调整社会治理政策响应科技变革等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书钦
为更好发挥北京高校在基础研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区域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依据2012—2017年北京高校在R&D人员、R&D经费投入、科技产出及成果、专利所有权转让及技术合同成交等方面的数据,找出北京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问题与短板,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北京高校 科技创新中心 作用与机制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耘
科技创新能力是世界城市影响力、控制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本质上是不断提升北京国际影响力与控制力的过程。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的核心是强化枢纽功能,是对北京科技体系在国际、国家科技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的概括。因此,强化北京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功能是推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和着力点。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岳鹄 周子灼 谭月彤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落脚点大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打造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三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脉络,接着从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其建设经验,最后联系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后得出相应的对策启示,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决策参考和经验支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美桂1, 赵兰香2, 姚升保3, 陈锐1
产业知识基础发展现状评析是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对解析型、综合型、符号型3类产业知识基础进行分类辨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产业知识基础对科技创新中心的推进路径及其发展策略,并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为例,对北京产业知识基础进行分类测算和评析。研究结果显示:解析型知识基础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关系,符号型知识基础与其它类型产业知识基础的相关性较弱,一般需要转型的城市相对来说综合型知识基础水平较高。相对于全国大多数城市,北京综合型、解析型和符号型3类知识基础均较强,1998-2014年呈现出逐渐上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钮季峰 黄璐 郑文江 葛琴 穆智蕊 陈璐怡
以北京的产业技术选择为例,从国家前沿技术中筛选与北京发展相关度高的产业技术,利用知识网络理论量化产业技术特征,并探讨以此作为城市产业技术选择与政策设计的依据。研究认为,基于知识网络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决策偏重定性的不足,为城市产业技术选择提供了一种量化评价的方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盛垒 洪娜 黄亮 张虹
金融危机以来,作为世界资本之都的纽约藉着新产业革命的契机,从一个高科技领域的"二线"城市快速崛起为能与硅谷一较高下的全球顶级科创中心,引发世人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纽约之所以能后来居上,关键在于其大力推行的以"培育适合大众创新创业的土壤"为主旨的四大创新促进方案:"应用科学"计划、"众创空间"计划、"融资激励"计划和"设施更新"计划。这对同为后来者的上海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叶军
文章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法,通过分析最初投入结构和产业关联特征的动态演变,揭示了北京科学技术产业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状况。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视角,探讨了北京科学技术产业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投入产出 产业关联 产业融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子丹 袁永
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推动广州、深圳和东莞协同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研究美国128号公路和101号公路的发展历史和成功因素,分析广州、深圳和东莞所具备的建设科技创新走廊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创新能力,并对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傅超 张泽辉
基于当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科创中心的案例、研究开发过程、管理经验和发展得失,得出建立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突破区域地理界限,通过多方协同促进的创新生态系统来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并以科技先导性、产业带动性和经济辐射性作为自身发展特征,将便利的投资环境与产业的持续升级作为科创中心战略得以实施的先决条件,最后确保制定以人为本的政策保障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茂峰 林玳玳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从保增长向转方式、调结构转变,这就要求各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同时,要使就业结构与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适应。明确科技创新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金国 张经强 王娇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属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性,由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不同,普通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高于高职院校,工科类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高于经管类高校。因此,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应制定科学的科技创新政策,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区域创新优势,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加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