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72)
- 2023(12426)
- 2022(11134)
- 2021(10456)
- 2020(8661)
- 2019(19735)
- 2018(19764)
- 2017(37339)
- 2016(20457)
- 2015(22771)
- 2014(22322)
- 2013(21935)
- 2012(19906)
- 2011(17744)
- 2010(17493)
- 2009(16192)
- 2008(15066)
- 2007(12774)
- 2006(11000)
- 2005(9406)
- 学科
- 济(77192)
- 经济(77107)
- 管理(54781)
- 业(51195)
- 企(42505)
- 企业(42505)
- 方法(34340)
- 数学(29512)
- 数学方法(29145)
- 农(21095)
- 中国(19430)
- 地方(18951)
- 学(18422)
- 财(17659)
- 业经(17553)
- 农业(14223)
- 贸(14210)
- 贸易(14199)
- 易(13723)
- 理论(13262)
- 环境(13073)
- 和(12830)
- 制(12352)
- 技术(11659)
- 务(11309)
- 财务(11244)
- 财务管理(11221)
- 教育(10875)
- 划(10824)
- 融(10696)
- 机构
- 学院(275724)
- 大学(274823)
- 管理(109694)
- 济(102654)
- 经济(100314)
- 理学(95622)
- 理学院(94493)
- 研究(93199)
- 管理学(92729)
- 管理学院(92261)
- 中国(67023)
- 科学(60995)
- 京(59074)
- 所(46840)
- 财(44876)
- 农(44405)
- 江(44042)
- 研究所(43286)
- 业大(42706)
- 中心(41865)
- 范(38863)
- 师范(38493)
- 财经(36448)
- 北京(36024)
- 农业(34928)
- 院(34684)
- 经(33082)
- 州(32592)
- 师范大学(31247)
- 技术(30261)
- 基金
- 项目(197290)
- 科学(154613)
- 研究(144381)
- 基金(141466)
- 家(123710)
- 国家(122696)
- 科学基金(105227)
- 社会(88448)
- 社会科(83620)
- 社会科学(83597)
- 省(78686)
- 基金项目(76192)
- 自然(69996)
- 自然科(68305)
- 自然科学(68289)
- 自然科学基金(66996)
- 划(65990)
- 教育(65935)
- 编号(60206)
- 资助(57287)
- 成果(47707)
- 重点(44656)
- 发(42379)
- 部(42337)
- 课题(41328)
- 创(41007)
- 创新(38200)
- 科研(37902)
- 项目编号(36780)
- 大学(36268)
共检索到3930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涵洧 马悦 史军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2000站逐日地面气温资料,运用高温日数、平均高温度数以及日最高气温这3个指标刻画1961~2015年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地区的夏季高温时空演变,并在对上述指标进行突变检测的基础上,比较其转折前后的夏季高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长三角夏季高温指标在2000年左右存在气候突变,2000年以后夏季高温日数和强度出现显著上升;(2)较之2000年前,2000年后的高温度日数的分布型更为集中,前三个EOF模态解释方差均有所上升,EOF1分布较为相似,EOF2不再呈现带状分布,EOF3局地性特征减弱;(3)2000年后的长三角夏季高温日数增长明显,年平均高温日数达到20 d以上的区域向北扩展至32°N附近,向东扩展至往浙江东部沿海;年平均高温日数达到30 d以上的区域更扩展至31°N以南、121°E以西所有地区,高温日数最多可达近50 d;(4)2000年后高温度日数呈明显增加,从2000年前的10~20℃·d增加到20~50℃·d,以30~31°N一带增长最为显著。浙江中部和南部地区在2000年后高温日数增长明显,但高温强度增长较弱;安徽东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地区高温日数和强度均增长明显。
关键词:
全球变暖 长江三角洲 夏季高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成 张晓明
全球化是影响城市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是中国社会经济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又是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较早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通过区域整合发展提升其在全球竞争体系中的地位。巨型工程作为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支撑体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城市和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介绍巨型工程概念的基础上,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总结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开发、形象塑造等巨型工程的发展以及包括机场、港口、快速轨道和高速公路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布局,并提出了部分规划设想。最后,集中探讨了巨型工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京祥 崔功豪
资源短缺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根本性制约因素 ,城市发展的速度及方式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实现对短缺资源的集约使用。文章分析了城市发展短缺资源的若干属性及其相应的制约化要求 ,并以长江三角洲为具体分析案例 ,探讨了资源短缺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各方面抉择 ,对中国城市、区域发展 ,城乡协调具有普遍性意义。城市发展的短缺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广需性、地区性、派生性、组合作用的复杂性等特征。在资源短缺的现实背景中 ,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速度、发展方向都应考虑与短缺资源的永续使用相匹配 ;城市化应在考虑地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组合特征中 ,寻求切合实际的道路 ;在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形态上必须针对环境超负荷的现...
关键词:
资源短缺 城市发展 集约增长 长江三角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加伟 陈雯 耿佩 杨柳青
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区域生态环境共保是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利用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2003~2015年长三角地区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规模和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探讨了经济转型发展等因素对工业污染时空格局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规模和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2015年工业废水、SO_2排放总量分别削减约13%和24%,每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的废水、SO_2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削减87%、88%和71%左右。(2)工业污染排放仍主要集聚在沿沪宁、沿长江和沿沪杭甬等工业发达地区以及部分资源型城市,并呈现由核心区向皖江城市带、苏北等外围区转移扩散的态势,但不同污染物之间差异较为显著。(3)外围区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强度较高(多为1.0以上),但近年来南京、杭州等核心区的工业污染物(尤其是工业粉尘)排放相对强度有所上升。(4)经济转型是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与消费驱动转型增长等是抑制工业污染物排放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而创新投入及技术进步、企业质效提升、外资外贸结构优化等则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强度;但由于各地经济转型阶段不同,上述因素对工业污染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该研究揭示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于强化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工业污染协同防治等具有一定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许光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资的进入有效缓解了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状况,同时还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然而,外资的进入在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不断冲击着我国民族经济自身的成长,其一方面表现为我国民族经济核心资产主导权的缺失,另一方面表现为民族经济在与外资的博弈中始终处于技术创新体系的低端,无法形成有效的自主知识产权。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在重新认识民族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分析了外资进入给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所带来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同时,本文就如何加快我国民族经济自身的成长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性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民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其在国内、国...
关键词:
外资 民族经济 发展主导权 长江三角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敏 顾朝林 陈璐 张成 汪淳 张晓明
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城市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形式,通过全球城市接入全球经济网络,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进程和不断加强的城镇一体化态势,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有可能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区的区域;进而从全球城市区的空间建构和功能组织的角度,提出通过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打造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的次级全球城市职能,强化城市间的功能联系,构筑区域网络一体化支撑体系,构建“多中心层域式、网络状一体化”的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并提出面向全球化和基于地方化的区域功能组织结构,打造若干全球化战略区以推进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建设。
关键词:
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区 长江三角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治州 钟业喜
采用1990、2000、2010和2015年四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等方法,描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转移方向,采用谢高地等修正Costanza价值量评价法定量计算了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归因解释。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林地变化相对稳定,水域变化先增后减,建设用地持续增长且保留率最高,耕地为其主要转化来源,草地主要转化为耕地和林地,水域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1990、2000、2010和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2 644.26、2 639.53、2 615.49和2 569.88亿元,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农田生态系统价值下降最多,森林生态系统对整个区域的贡献率最大,Ⅲ、Ⅳ等级的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Ⅰ、Ⅱ等级,且城市规模越大,经济价值越占主导地位。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以太湖和巢湖为中心的高值集聚区、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地区的特征,其受到坡度、高程、土壤类型、人口等因子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闫东升 王晖 孙伟
基于人口经济增长弹性、重心、地理集中度和不一致指数等方法,在研究2000~2015年长江三角洲人口与经济协同演变规律基础上,从人口与经济协同演变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究不同时期区域发展差距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在发展环境与政策演变影响下,区域人口与经济集聚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二者重心距离的缩小表征了总体发展差距的缩小。城市对比发现,区域经济集中度呈现"Z"字形格局而人口集中度南北差异显著;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2000~2015年演变表现为发达城市的增加和欠发达城市的下降;这些都表征了区域发展的显著差异和向均衡状态的演变趋势。不同时期区域发展差距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呈现市场力量的趋强和政府影响的弱化;普通面板回归高估了多数影响因素的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的下降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区域发展向均衡状态的转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陈俊 赵存学 林琳 余许友
量化长三角地区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对该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LMDI方法,将2000—2015年长三角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分解为强度效应、结构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研究发现,从时间角度看,产业用水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用水量下降的驱动因素,尤其是前者,除上海第一产业外,长三角三次产业用水效率普遍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用水量下降的作用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促进了用水量增加。从空间角度看,用水量差异及其驱动效应与参考对象的选择密切相关;浙江第一、二产业用水效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姚伟峰 何枫 冯宗宪
本文对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的技术效率及其若干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的技术效率略高于长江三角洲,但其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从所有制结构及对外经济开放度这两个因素的比较,分析了两个三角洲技术效率差距变动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珠江三角洲的技术效率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秉建 程久苗 罗世俊 樊小凤
在多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灰色关联模型,从科技与信息化水平、工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能力三个方面研究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新型工业化水平,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灰色关联模型 长江三角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涛方 吴志强
都市连绵区的边界界定对象包括两个方面,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边界界定和内部结构边界界定。对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所有的238个县、市、区的就业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相应都市区的结构特征以及都市区的空间组合特征等,进而确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范围边界和内部结构边界。其结论包括①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整体空间范围包括苏州、无锡、宁波的全部以及上海、南京、常州、杭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和绍兴、舟山的部分县市区;②长三角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三大部分,以上海为中心的环太湖城镇密集区,以南京为中心形成沿长江城镇区,以杭州、宁波为中心形成环杭州湾城镇密集区,其内部边界界线分别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明 张成
首先介绍了巨型城市区产生的背景、概念和研究进展,指出巨型城市区由形体上分离但功能上相互联系的20到50个城镇组成,在一个或多个较大的中心城市周围集聚,通过新劳动功能分工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力量。然后参照POLYNET项目组的研究方法和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构建FUR界定了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范围,并采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结构数据对16个主要FUR之间的功能联系进行了分析,作为对界定结果的检验。研究结论是: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由55个在地域上邻接的FUR组成,总人口超过8 000万,总面积超过78 000km2。温州和台州地区从功能联系结构来看处于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边缘,但将其纳入长江三角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乃政 张桃林 王兴祥 刘红樱 梁晓红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基于最新完成的1∶250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密度及储量做出实测统计。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储量分别为50.99、356.47、677.26Tg,无机碳密度分别为0.70、4.90、9.30 kg/m2。研究区主要分布土壤为水稻土、潮土,水稻土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0.57、3.85、8.86 k...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补拙 安旭东 陈浮 濮励杰
在定性分析长江三角洲土地资源现状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目标基础上 ,重点对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定量评价 :选择36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 ,评判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水平 ;引进“障碍度”概念进行定量的障碍诊断 ,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