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50)
- 2023(7677)
- 2022(6422)
- 2021(6211)
- 2020(5030)
- 2019(11806)
- 2018(12208)
- 2017(21515)
- 2016(12766)
- 2015(14806)
- 2014(15275)
- 2013(14293)
- 2012(13604)
- 2011(12830)
- 2010(13490)
- 2009(12473)
- 2008(12205)
- 2007(11236)
- 2006(10279)
- 2005(9636)
- 学科
- 济(42640)
- 经济(42577)
- 管理(27733)
- 业(23793)
- 教育(21014)
- 中国(20768)
- 企(18470)
- 企业(18470)
- 方法(16505)
- 理论(13401)
- 数学(13149)
- 数学方法(12982)
- 学(12653)
- 制(12167)
- 农(11916)
- 财(11247)
- 贸(10643)
- 贸易(10638)
- 融(10617)
- 银(10611)
- 金融(10610)
- 银行(10591)
- 易(10412)
- 行(10314)
- 体(9303)
- 业经(9011)
- 教学(8301)
- 发(7586)
- 和(7582)
- 农业(6964)
- 机构
- 大学(185578)
- 学院(179938)
- 济(68776)
- 研究(68339)
- 经济(66959)
- 管理(57481)
- 中国(48219)
- 理学(47723)
- 理学院(47061)
- 管理学(46222)
- 管理学院(45855)
- 京(42352)
- 科学(38023)
- 财(36587)
- 所(34890)
- 范(33874)
- 师范(33646)
- 教育(32531)
- 研究所(31303)
- 江(28669)
- 北京(28500)
- 中心(28353)
- 财经(27788)
- 师范大学(27591)
- 农(25286)
- 经(25083)
- 院(24613)
- 技术(23014)
- 州(23004)
- 经济学(21738)
- 基金
- 项目(102878)
- 研究(85606)
- 科学(80070)
- 基金(68888)
- 家(58865)
- 国家(58197)
- 社会(50364)
- 社会科(47286)
- 社会科学(47277)
- 教育(47017)
- 科学基金(47004)
- 省(40323)
- 编号(38920)
- 成果(36713)
- 划(36435)
- 基金项目(34342)
- 课题(30698)
- 资助(28676)
- 自然(26105)
- 年(25854)
- 自然科(25410)
- 自然科学(25396)
- 部(25024)
- 自然科学基金(24917)
- 重点(24734)
- 项目编号(23696)
- 性(23626)
- 发(23616)
- 规划(22106)
- 教育部(22014)
- 期刊
- 济(82659)
- 经济(82659)
- 研究(69852)
- 教育(55266)
- 中国(45978)
- 财(26305)
- 学报(25651)
- 农(23010)
- 科学(22276)
- 管理(22050)
- 大学(20547)
- 融(18956)
- 金融(18956)
- 技术(18193)
- 学学(17551)
- 农业(15658)
- 财经(14152)
- 职业(14048)
- 经济研究(13784)
- 业经(12671)
- 国际(12367)
- 经(12342)
- 贸(12241)
- 问题(11602)
- 坛(10238)
- 论坛(10238)
- 图书(9327)
- 技术教育(9058)
- 职业技术(9058)
- 职业技术教育(9058)
共检索到297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姜英敏
全球化时代下的国际理解教育呈现出多种视角、立场和观点并存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理论来源的多元化、"全球公民"和"合格国民"培养目标间的紧张、"全球竞争力"和"全球共生力"素养的融合、内外全球化对策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是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中迅速发展起来的,受到上述特征影响的同时正在探索本土化的发展道路。本文梳理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发展历程,从目标维度、内容框架和实施模式等角度为我国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体系建构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全球化 国际理解教育 理论体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增俊
本文认为建构新的比较教育学科理论分析框架是当前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一新的学科理论分析框架可称为理性建构型,这个概念表明它可以包容并内化以往或现有的各种分析框架,是在理性指导下由各种子分析模式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该分析框架具有多元化统一、目的论与方法论统一、参与性与实践性统一、整体性与预期性统一等主要特征,是学科发展的质的飞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益民
2005年4月2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和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中日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中方人员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教育学院、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及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等方面共约30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与教师;而日方人员则包括13名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学会的会长与骨干会员;另外,美国美日财团理事长助理也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郭峰
当前,我国大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历练学生的国际素养,优化教育资源,铸就大学文化的多元发展,实现与国外大学之间生源的合理流动。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淡薄、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薄弱、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缺失、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匮乏、校园文化单一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大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应确立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探寻国际理解教育途径,提升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素养,调适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 文化 大学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李瑞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金融业对资本的配置作用也更加明显,对金融中介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金融中介体系面临的形势,对我国金融中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中介体系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金融中介 金融体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姜英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以来,一直将"和而不同"为其基本原则,强调不同国家、种族、文化、宗教、阶层的人们——即"异质性他者"之间加强相互理解和合作,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但是,21世纪以来,国际理解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使其实施者们开始思考和反省"和而不同"理念的局限,从而探索新的解决途径与方法。本文提出"‘异己’间共生"的国际理解教育新模式,并依凭近年来本文作者和中日韩三国学者的部分实践,总结出"‘异己’间共生"的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方法,以求抛砖引玉,引发相关研究对该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国际理解教育 异己间共生 合作课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亨利·基辛格
我非常荣幸来到北京出席第二届全球智库峰会,见到如此多的朋友和同事。2009年的时候,我有幸在首届全球智库峰会上发言。再次来到这里见到老朋友,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我们意识到世界形势是非常严峻的,面临的诸多挑战具有复杂性,要求我们具备创造性地思考世界发展方向的责任感。在讨论未来挑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历史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杰
习近平基于21世纪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发展的新世情及中国社会历史方位和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国情判断基础上,从体系结构、战略范畴目标、战略步骤三方位创新建构了新时代现代化理论体系。首先,建构了系统层-方位层-分位层纵向结构和各层横向协调的现代化战略体系,将现代化经济体系首次从现代化体系中独立出来单独部署。其次,创新性发展了现代化战略范畴及战略目标,凸显了现代化战略范畴之生态效应及制度支撑,现代化战略目标由"四质"拓展为"五质",范畴与目标内在统一,提高了目标要求。再次,调整了现代化战略步骤,变原有的小三步为1+2步,步骤时区及目标相应调整。习近平现代化新体系体现了高质量创新发展观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效能观。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龚放
仅从经济或技术的视角来认识“全球化”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从文化层面深入解读。对异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应成为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使命和新目标。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教育 ,目的在于形成科学、平等的文明观 ,包括知识性学习、沟通技术的掌握、思维范式的转变及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等主要环节 ,形式则应多样化
关键词:
全球化时代 异质文化 理解教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梁卿
为了构建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学者们提出了逻辑起点论、问题论和范畴论三种方式。但从学科理论体系的概念来看,这三种方式都不足以达成自己的目的。理论分析和其他学科经验表明,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充分的问题研究,二是以问题研究为基础的中层理论的创立。然而,在职业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中,这两个条件并不具备。因此,对于职业教育学而言,应该暂时克制对学科理论体系的憧憬,专注于问题研究和中层理论的构建。
关键词:
职业教育学 理论体系 学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Mark Wayland Di Bretherton 刘静
本文提出应对“和平”一词下一个积极的定义,认为和平不是保持的,而是创造的;它不仅是那些已经完成的结果,而且也是实现和平的途径本身。因此,和平教育和教学十分重要。本文认为,作为在全球化时代进行和平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和平文化新闻网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者还对中国人的和平观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关键词:
和平教育 和平文化新闻网 中国人的和平观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杨茂庆 何茜
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注重平等对话,强调理性批判,是国家和市民之间的"对话空间"。本文将"公共空间"概念与理论引入比较教育学,剖析构建比较教育学"公共空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合理架构比较教育学的"公共空间",为实现民族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提供平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和震
十九大报告精神以及习近平同志关于职业教育的诸多论述,特别是2014年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的重要批示,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等进行系统阐述、理论创新、形成职业教育的中国话语提供了指导纲领,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履行使命、拓宽研究视域、激发研究活力提供了依据和指南,也为辨明当前职业教育理论方面存在的争议问题提供了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