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02)
2023(4823)
2022(4031)
2021(3856)
2020(3022)
2019(7081)
2018(7216)
2017(10452)
2016(7167)
2015(8153)
2014(8125)
2013(7009)
2012(6325)
2011(6004)
2010(6322)
2009(5091)
2008(4764)
2007(4289)
2006(3826)
2005(3453)
作者
(17461)
(14429)
(14329)
(13709)
(9124)
(6989)
(6759)
(5678)
(5548)
(5328)
(4989)
(4829)
(4758)
(4636)
(4499)
(4468)
(4444)
(4353)
(4262)
(4088)
(3875)
(3627)
(3499)
(3497)
(3329)
(3213)
(3200)
(3174)
(3055)
(3020)
学科
教育(20460)
(16368)
经济(16361)
中国(11320)
管理(9571)
教学(8985)
理论(8931)
(8624)
方法(7207)
数学(6468)
数学方法(6355)
(6347)
(5782)
企业(5782)
(5219)
学法(4950)
教学法(4950)
研究(4917)
(4835)
学理(4425)
学理论(4425)
发展(4277)
(4152)
(3893)
技术(3884)
改革(3716)
思想(3622)
政治(3542)
业经(3534)
(3529)
机构
大学(89462)
学院(85561)
研究(34522)
教育(28857)
(25033)
经济(24233)
(23540)
管理(23414)
师范(23406)
(20780)
科学(20619)
理学(20352)
理学院(19953)
师范大学(19413)
管理学(19356)
管理学院(19163)
中国(17163)
(16977)
研究所(15798)
技术(15695)
职业(14942)
(14603)
(14454)
北京(13770)
中心(13674)
业大(13061)
(12531)
农业(11420)
教育学(11016)
(10856)
基金
项目(56461)
研究(48979)
科学(45181)
基金(35746)
教育(32949)
(30965)
国家(30520)
社会(27237)
社会科(25543)
社会科学(25536)
科学基金(24911)
(24676)
编号(22884)
(22842)
成果(21252)
课题(20151)
基金项目(18108)
(17382)
重点(14961)
规划(14777)
自然(14262)
(14158)
自然科(13933)
自然科学(13929)
资助(13835)
自然科学基金(13703)
(13659)
项目编号(13232)
(12982)
教育部(12848)
期刊
教育(52141)
研究(35153)
中国(29203)
(25430)
经济(25430)
学报(13555)
职业(13464)
技术(12338)
(12117)
大学(11466)
科学(11258)
学学(9038)
农业(8756)
技术教育(8698)
职业技术(8698)
职业技术教育(8698)
管理(7031)
(6858)
高等(6482)
(6388)
论坛(6388)
成人(5845)
成人教育(5845)
高等教育(5562)
(5110)
(5056)
职教(4387)
经济研究(4110)
发展(4104)
(4104)
共检索到135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周小勇  
全球素养是21世纪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介绍了全球素养的定义及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提出的全球素养框架,这些框架的共同点以及不同的价值取向;描述了全球素养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模式和方法,并探讨了全球素养教育在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Mark Wayland  Di Bretherton  刘静  
本文提出应对“和平”一词下一个积极的定义,认为和平不是保持的,而是创造的;它不仅是那些已经完成的结果,而且也是实现和平的途径本身。因此,和平教育和教学十分重要。本文认为,作为在全球化时代进行和平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和平文化新闻网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者还对中国人的和平观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林法  生云龙  
本文结合清华大学医学院的实际工作,分析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质、目标、培养过程和方向。最后指出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秦荣生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特别是数字技术带来的颠覆性挑战可能是人们始料未及的。数字化技术的冲击无处不在,各行各业在颠覆性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发生巨变:淘宝、京东颠覆了传统商业;美团、饿了么颠覆了传统餐饮业;滴滴出行、出行365颠覆了传统出租车行业;携程、爱彼迎颠覆了传统旅游业和酒店业;特斯拉正在颠覆传统汽车行业;微信支付、支付宝颠覆了传统银行业;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尹弘飚  
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两岸三地在本世纪初不约而同地启动了大规模系统性课程改革,且采取了一些十分相似的改革理念与措施。十五年后,两岸三地又几乎同时启动了新一轮的大规模系统性课程改革。然而,在这一波改革浪潮中,三地的改革步调不再一致。具体来说,中国内地和台湾的政策制定明显受到了当前以"核心素养"为主题词的全球教育改革趋势的影响,而香港并未紧跟这股全球化教育改革的潮流,而是对过往改革经验加以扬弃,提出了"学会学习2.0"。基于对近二十年来两岸三地课程改革路径的比较,在改革路向和政策设计方面,这次看不到"核心素养"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顾明远  王英杰  张民选  
全球化时代,比较教育的发展将迎来怎样的机遇?比较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什么?在全球化和国际化背景下,比较教育学科的价值何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范式又将如何转变?比较教育的研究主题又将如何扩展?顾明远先生、王英杰教授、张民选教授在2014年11月广州比较教育年会和海峡教育论坛上的发言回顾了比较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阐释了当今中国比较教育面临的历史机遇,展望了"全球治理"下,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图景。可以说,今天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所面对的问题已远远不仅是单向的教育借鉴和国别教育的相似与差异分析,其研究的问题更加全球化,因而中国比较教育的研究也将更加全球化,这意味着新的发展动力、新的发展视野和新的发展方向。他们充...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Emiliano A.Aberin  康瑜  
本文以菲律宾的传统文化为切入视角,综观该国的文化经纬、文化背景和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走向,挖掘出菲律宾人的核心价值。通过洞察菲律宾教育的现状和走向,提出加强质量、公平、入学、效率、财政和管理领域的改革,着重阐述了菲律宾高等教育的现状、发展目标、任务以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分析了爱国主义和宗族主义等传统文化因素与世界新秩序之间的和谐与矛盾关系,指出教育在协调二者关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建立一种文化动力机制,使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在国家成长和全球成熟过程中成为催化力量。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安迪·格林  许竞  
本文缩编自格林教授的一篇早期论文①,旨在提炼其有关当代比较教育研究的理论与观点,以期对改善和提高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有所助益。本文主要聚焦三个问题:全球化如何改变着教育?因全球化而引发的教育变革对比较教育有何启示?比较教育研究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比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宝存  高益民  
1995年,为了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更名为"国际与比教育研究所",进入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并于2009年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拓展了研究领域,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型,促进了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强化了社会服务,推动了比较教育文化学派建设。这不但实现了转型发展,而且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明英  
加拿大向来以多民族和多元文化著称,其公民教育从一开始就肩负着双重使命,即在服务于政治共同体的团结之外,还要体现对多样性的尊重。在全球化时代,加拿大的公民教育顺势走向"全球公民"教育。本文在概览加拿大及其公民教育的基础上,梳理了走向"全球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以阿尔伯塔省为例纵观其公众教育开展的状况,最终给出评价和启示,以为"全球公民"教育的研究与实施提供借鉴。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廉怡  郑富兴  
国家认同感是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政治身份,并产生归属感。经济全球化和民族国家的相生相克对我国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和培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即追求同质化的经济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消解、全球消费主义网络中青少年对民族国家的虚无主义态度、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学习西方和反对西方的矛盾。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决定了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应介于保守与开放之间的动态平衡:既基于传统体认记忆的共同体,又面向世界和未来形成想象的共同体。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秉德  王鉴  
教学论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新的历史使命进行理论创新。为此,教学论重建问题引起了理论界的普遍关注,现代教学论范畴与体系的建立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本文对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背景、限界、基本精神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并就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学论阐发了作者的设想和见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