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39)
2023(10590)
2022(8931)
2021(8243)
2020(6444)
2019(14859)
2018(14311)
2017(26124)
2016(13731)
2015(15420)
2014(15032)
2013(14993)
2012(14406)
2011(13656)
2010(13703)
2009(12470)
2008(12277)
2007(10873)
2006(10074)
2005(9440)
作者
(39170)
(32805)
(32721)
(31064)
(21186)
(15721)
(14777)
(12668)
(12636)
(11561)
(11420)
(10888)
(10685)
(10610)
(10401)
(10246)
(9768)
(9421)
(9411)
(9161)
(8432)
(7953)
(7850)
(7554)
(7434)
(7416)
(7245)
(7081)
(6559)
(6512)
学科
(70340)
经济(70284)
(34914)
管理(34203)
(25782)
企业(25782)
中国(25517)
方法(21696)
地方(20401)
数学(18814)
(18750)
数学方法(18681)
(15890)
贸易(15875)
业经(15579)
(15416)
农业(12806)
(12775)
(12408)
金融(12407)
(12403)
银行(12395)
(12231)
(11828)
地方经济(11606)
环境(11190)
(11105)
(10948)
发展(9641)
(9615)
机构
学院(200082)
大学(199957)
(94051)
经济(92351)
研究(81288)
管理(71363)
中国(63052)
理学(59853)
理学院(58992)
管理学(58264)
管理学院(57842)
科学(45430)
(45110)
(40792)
(40135)
研究所(36827)
中心(34779)
财经(31362)
经济学(30003)
(29972)
(29894)
北京(29879)
(29843)
师范(29627)
(29503)
(28661)
经济学院(26884)
科学院(24779)
(24240)
师范大学(24220)
基金
项目(126924)
科学(101748)
研究(96265)
基金(93303)
(81166)
国家(80506)
科学基金(68499)
社会(64319)
社会科(61236)
社会科学(61228)
基金项目(48091)
(46745)
教育(43141)
自然(40695)
(40472)
自然科(39788)
自然科学(39780)
自然科学基金(39076)
资助(37872)
编号(37646)
(34030)
成果(31348)
重点(29239)
(29079)
发展(28401)
(27933)
国家社会(27766)
课题(27633)
中国(26837)
(26389)
期刊
(113361)
经济(113361)
研究(70018)
中国(46826)
管理(30087)
(29511)
科学(28164)
(27493)
学报(26160)
教育(24667)
(22868)
金融(22868)
农业(20963)
大学(20624)
经济研究(19599)
学学(18946)
业经(18070)
技术(16704)
财经(15905)
问题(14964)
(14796)
国际(14402)
世界(14384)
(13977)
(12431)
技术经济(10042)
(9980)
论坛(9980)
现代(9806)
资源(9785)
共检索到3277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俞正樑  
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大变革、大调整在全球化条件下发生、深化,推动了世界的转型。世界转型涵盖文明的转型、世界生产力的转型以及国际关系体系的转型。这一历史进程指向全球整合,其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问题。这种因全球化而出现的历史大趋势,给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最大战略空间。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在本质上和方向上与历史大趋势完全一致,形成了最大的优势和资源。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成德宁  侯伟丽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制约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自然壁垒和制度壁垒减少,作为一定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城市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间的跨国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城市在调整和竞争中正在形成新的等级体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我国城市的竞争力,尽快提升我国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层次,是我国未来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为此,21世纪我国城市应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推进城市信息化等战略思路。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盛祥  郭乐平  
[期刊] 改革  [作者] 吴敬琏  
一、发展中小企业的重大意义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问题是在1998年上半年研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分流时提出并形成共识的。但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改组进入攻坚的关键时刻,每年有上千万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于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分流就业问题,就成...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Mark Wayland  Di Bretherton  刘静  
本文提出应对“和平”一词下一个积极的定义,认为和平不是保持的,而是创造的;它不仅是那些已经完成的结果,而且也是实现和平的途径本身。因此,和平教育和教学十分重要。本文认为,作为在全球化时代进行和平教育的一个重要机构,和平文化新闻网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者还对中国人的和平观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程保平  
从完整的意义上看 ,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先后实施了均衡、倾斜和西部大开发等三种不同的战略。区域经济均衡和倾斜发展战略 ,由于作为其实施基础的制度设置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存在内在冲突 ,故而前者导致了区域共同贫困 ,后者导致了区域两极分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真实意图是要实现市场空间结构的创新 ,培育区域共同富裕机制 ,因此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成功选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源流  
大战略的中心是结构战略———出口贸易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进步;出口结构战略的基础是以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战略。为了增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实力,应以出口贸易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途径,以经济技术合作为重点,以外向型产业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出台符合实际的举措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鲍宏礼  
应对全球化对中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正确地判断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走向,清醒地认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全球化时代,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坚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向阳生  唐宗举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在发展中与全国的差距拉大,在诸多问题中,人的整体素质低和资金投入少最为突出,其症结又主要集中在思想上的不够解放和发展上的不够开放。贵州在全国经济发展棋盘上的定位点,一是贫困人口多而且贫困程度深,一是全国南方能源原材料基地,这是局部与全局相互关联的结合点和我们思考问题的立足点。开放带动战略和科教兴黔战略一个主要着眼于外,一个主要着眼于内,内外联动,互促互补,有机统一,并导向可持续发展。在实施中要解放思想整体推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把扩大利用外部资金、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核心内容,举全省之力富民兴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汪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署了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新战略,即"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区域性经济发展战略。三大战略对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即按照三大战略的国际区域层次、国内区域层次、城市群区域层次,推动物流业一体化发展,密切物流与产业布局发展关系,打造通道化、枢纽化物流网络。为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跨区域物流通道,实现国际国内物流服务一体化以及城镇化地区物流服务的高效化,需要建设点线串接贯通的"一带一路"物流体系、水陆空并举的长江经济带物流服务系统、一体化的京津冀区域快速高效物流体系、网络统筹下的新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物流体系。同时,考虑到国际环境的深...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凌胜利  曲博  
大国崛起需要注重地缘战略的运筹,积极化解地缘竞争,推进地缘影响拓展。冷战后世界大国纷纷调整了地缘战略,不断夯实各自周边地区,并通过经济渗透、热点问题介入拓展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需要加强对世界大国的地缘战略的研究,并在自身地缘战略运筹上处理好陆海战略方向,巩固周边地区,并通过地缘经济增强世界影响。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谢地  齐向炜  
我国正在实施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与已经实施的各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相互配合,通过“叠加效应”“协同效应”“融合效应”共同构成多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旨在全面擘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空间格局。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完善统筹机制,进一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