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66)
2023(11184)
2022(8900)
2021(8112)
2020(6587)
2019(14803)
2018(14450)
2017(27353)
2016(14814)
2015(16363)
2014(15913)
2013(15613)
2012(14000)
2011(12672)
2010(12359)
2009(11489)
2008(11003)
2007(9429)
2006(8301)
2005(7669)
作者
(43107)
(36059)
(36026)
(34030)
(22704)
(17329)
(15953)
(14133)
(13784)
(12504)
(12388)
(11811)
(11496)
(11402)
(11250)
(11149)
(10817)
(10510)
(10303)
(10255)
(8962)
(8903)
(8734)
(8177)
(8122)
(8029)
(7830)
(7617)
(7170)
(7130)
学科
(65914)
经济(65849)
(38307)
管理(38066)
(28257)
企业(28257)
方法(27441)
数学(24903)
数学方法(24785)
中国(23199)
(19199)
(15475)
贸易(15468)
(15187)
(14966)
业经(14365)
农业(12878)
(12637)
(12250)
地方(10774)
产业(10692)
(10503)
银行(10464)
(10329)
金融(10329)
(10082)
(9826)
环境(9606)
(9569)
(8812)
机构
大学(213405)
学院(210605)
(98842)
经济(97532)
研究(80355)
管理(77801)
理学(68198)
理学院(67399)
管理学(66383)
管理学院(66008)
中国(60751)
科学(48009)
(45272)
(41243)
(41084)
(40768)
研究所(37754)
中心(34462)
财经(33989)
业大(33607)
经济学(32966)
农业(32722)
(31462)
经济学院(29943)
(28695)
北京(28618)
(28401)
(26219)
师范(25841)
财经大学(25582)
基金
项目(148025)
科学(117815)
基金(112161)
研究(102751)
(101171)
国家(100407)
科学基金(84815)
社会(70978)
社会科(67530)
社会科学(67515)
基金项目(58915)
自然(54152)
(53811)
自然科(53022)
自然科学(53003)
自然科学基金(52156)
(47029)
教育(46053)
资助(44961)
编号(37236)
重点(34213)
(34147)
(32490)
国家社会(31881)
(30873)
中国(29640)
成果(29247)
教育部(29162)
创新(29079)
科研(28572)
期刊
(100854)
经济(100854)
研究(62970)
中国(39618)
学报(39055)
(37567)
科学(35262)
大学(29326)
(29201)
学学(28010)
管理(27924)
农业(25622)
经济研究(19265)
(19005)
金融(19005)
财经(17419)
教育(16684)
业经(15224)
(15206)
(14806)
技术(14594)
问题(14489)
(13912)
国际(13111)
世界(12861)
(10485)
技术经济(10150)
业大(9861)
科技(9753)
商业(9288)
共检索到3050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唐东波  
本文利用中国经济普查数据研究对外贸易和FDI等全球化因素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的扩张并未提高中国的高技能工人就业比例,该结论与H-O模型一致;FDI与高技能工人就业比例显著正相关,验证了Feenstra-Hanson外包理论中有关资本流入影响就业结构的基本判断。进口贸易对国内就业结构的负作用主要表现为中间品进口对高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而出口贸易对就业结构的不利影响则主要发生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此外,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外资企业及沿海地区的FDI强化了出口贸易对国内就业结构的负面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唐东波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高技能劳动力需求旺盛,而低技能劳动力相对过剩的时代。但这一结果并不符合传统贸易理论的基本判断。本文基于全球化纵向"交叉协作"理论分析了垂直专业化贸易对国内就业结构的影响,并利用2004年的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对这一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来自OECD等发达国家的中间品进口份额(VSSH)上升有助于提高中国制造业的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从亚非拉等低收入国家进口中间品份额(VSSL)的增加将带来劳动力技能水平的相对下降。(2)企业出口比例的提升,尤其是一般出口显著强化了VSSH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例的正相关性,而加工出口则不利于这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唐宜红  马风涛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发展迅猛,大量的中间品贸易把不同国家从事不同工序生产的企业联系起来,使国际分工深入到产品内部。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参与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考察了国际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经验验证的结果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促进了中国工业部门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降低了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就业,并且不同类型工业部门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差异化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海云  廖庆梅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2001-2011的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分工地位指数进行了测算,并以此来考察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是影响中国就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越高,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数越低,中国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越大。子样本回归结果进一步表明,较发达国家而言,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熟练劳动力相对需求的促进作用更大;分技术层次进行分析时发现,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中国各技术层次制造业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都有促进作用,但是高技术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指数对熟练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促进作用不显著...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车伟  蔡昉  
在分析就业弹性变化的基础上 ,本文考察了入世对就业的影响。总体上来看 ,WTO对就业的影响在方向上和目前就业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一致 ,这就决定了入世对就业不会造成净负面影响。但分三次产业来看 ,入世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农业是受入世影响和冲击最严重的行业 ,但农业因此而损失的就业机会只相当于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极小一部分 ,约占 0 .7~ 1 %左右 ,入世对农业的影响和冲击主要体现在收入而不是就业上 ;入世对工业就业的影响有正有负 ,这要依具体工业行业特点而定 ,但增减相抵 ,入世对工业就业仍然具有增加效应 ;最后 ,入世将大大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第三产业就业是中国入世最大的收益者。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爱文  莫荣  卢爱红  
就业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尺。就一般意义上讲,就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行业结构、性别与年龄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狭义的就业结构是指就业的产业结构。本报告重点研究就业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与城乡结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二震  任志成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之一是促进中国就业结构的演进。FDI促进中国就业结构演进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二是促进劳动力素质结构升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就业导向性引资,并通过发展外资经济来促进就业和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吴云霞  马野驰  
文章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在相关理论框架下,实证研究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对中国行业内高、中和低技术劳动者就业结构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扩大了全行业高技术劳动者与低技术劳动者就业差距,缩小了中技术劳动者与低技术劳动者就业差距。全球价值链前向参与率扩大了高、中、低劳动者就业差距,而后向参与率则缩小了就业差距。对于货物行业来说,呈现同样的影响效应。对于服务行业来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参与率缩小了高、中、低劳动者就业差距。服务业后向参与率缩小了高、中、低劳动者就业差距。总之,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主要是由后向参与率对劳动者就业结构差距起着重要影响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程盈莹  赵素萍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劳动力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运用改进的垂直专业化测度指标,研究了垂直专业化和不同分工类型对中国1997年~2008年各行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垂直专业化降低了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就业,但是这种效应不显著;最终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比例上升使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下降,而中间产品出口的国外增加值和一国出口中外国附加值的重复计算部分比例的上升显著地提高了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丽莎  
由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中最基本的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因此,城镇化率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趋势分析与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城镇化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且能够促进就业结构升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思雨  杨悦  
本文基于200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智能化发展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发展整体上促进中国就业,在第一产业减少就业,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智能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智能化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创造效应不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先明  侯威  王一帆  
基于中国行业面板数据,考察数字化投入对中国行业内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投入对我国行业内就业结构的影响,总体上呈现中高技能占比上升和低技能占比下降的"有序递进升级"模式,不存在就业"极化"特征;对高、中、低技术制造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就业结构的影响均呈现"有序递进升级"模式;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均呈现仅中等技能劳动力占比上升的"中部升级"模式;从影响机制看,数字化投入会通过技术进步渠道影响行业内就业结构,当数字化投入提升到一定水平时,就业结构具有潜在"极化"风险。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兴梅  刘俊杰  
文章运用静、动态偏离一份额Esteban模型,分析专业化优势对中国各省城镇就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静态结果显示,2003~2011年中国不同区域城镇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城镇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不太明显;从行业看,制造业、建筑业的专业化优势及就业效应较为显著,而专业化优势较弱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动态结果显示,近10年就业结构偏离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007年金融危机为界,2003~2007年,东部地区城镇就业以快速增长型为主,而中西部地区以竞争优势推动型为主;2007~2011年,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均呈现竞争优势推动型特点。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城镇,专业化优势不同,就业结构也呈现相应的区域差异。因此,文章建议政府在制定就业政策时,不同区域的城镇应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专业化优势与产业结构特点,实施有区别的就业促进政策。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曹飞  张云河  
本文基于1997~201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应用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就业结构偏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就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对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城镇化的推进有助于促进就业结构偏离度的降低。为了发挥城镇化对就业结构高级化的积极作用,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实现城乡财政均等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传承,注重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提高居民就业能力,促进劳动力就业的供求匹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盈之  金乃丽  
文章首先比较分析了三次产业划分法和波拉特四次产业划分法下的中国就业结构状况,之后运用投入产出法对信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信息化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其他产业正由弱变强。并据此提出了一些通过信息化改善中国就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