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37)
2023(8011)
2022(6076)
2021(5220)
2020(4156)
2019(9054)
2018(8837)
2017(17141)
2016(8862)
2015(9658)
2014(9819)
2013(9624)
2012(8757)
2011(7946)
2010(8160)
2009(7892)
2008(7298)
2007(6674)
2006(6499)
2005(6234)
作者
(25328)
(21527)
(21515)
(20608)
(13764)
(9994)
(9657)
(8205)
(8085)
(7711)
(7505)
(7004)
(6992)
(6909)
(6760)
(6653)
(6230)
(6111)
(6093)
(5652)
(5544)
(5210)
(5148)
(5032)
(4965)
(4948)
(4538)
(4505)
(4294)
(4097)
学科
(64101)
经济(64049)
(23303)
管理(21964)
地方(18270)
(17098)
中国(15645)
方法(15637)
(13849)
企业(13849)
数学(13770)
数学方法(13705)
农业(13283)
业经(12882)
地方经济(12565)
(10256)
(9171)
(8768)
产业(8170)
(7993)
(7786)
金融(7786)
环境(7481)
收入(7446)
发展(7330)
(7317)
经济学(7195)
(7023)
总论(6940)
信息(6933)
机构
学院(133455)
大学(132033)
(70639)
经济(69510)
研究(52305)
管理(45788)
中国(39393)
理学(38531)
理学院(38074)
管理学(37483)
管理学院(37227)
(29720)
科学(28099)
(27062)
(25980)
经济学(24306)
研究所(23258)
财经(23254)
中心(22505)
经济学院(21580)
(21045)
(20761)
(20148)
(18547)
(17823)
师范(17693)
北京(17243)
财经大学(16869)
(16229)
业大(16033)
基金
项目(82753)
科学(65822)
研究(63156)
基金(60710)
(52248)
国家(51813)
社会(44451)
科学基金(44188)
社会科(42157)
社会科学(42148)
(31662)
基金项目(30769)
教育(27237)
(25452)
编号(24522)
自然(24169)
资助(23740)
自然科(23590)
自然科学(23586)
自然科学基金(23176)
(20857)
成果(20429)
国家社会(19947)
重点(19117)
(18024)
发展(17800)
(17539)
课题(17473)
(16766)
经济(16618)
期刊
(89446)
经济(89446)
研究(47256)
中国(27346)
(22497)
(20986)
管理(19081)
学报(17902)
科学(17579)
经济研究(15927)
大学(14461)
(14357)
金融(14357)
农业(13804)
学学(13792)
财经(12790)
业经(12570)
技术(11983)
问题(11781)
(11298)
教育(11228)
(8538)
技术经济(8529)
世界(8451)
国际(8019)
经济问题(7507)
统计(7210)
现代(6619)
改革(6569)
(6569)
共检索到2172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翁逸群  蔡来兴  唐元虎  
世界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区域特征 ,工业化在以往是推动一国经济高增长的唯一动因 ,后起国追赶型工业化同时也得益于产业的跨国转移。新经济对一国经济增长既有直接贡献又有潜在的影响 ,发达国家介入新经济的程度不同导致增长表现不一。根据各国所处的不同工业化阶段以及接受新经济的不同影响 ,可以粗略预期各国的经济增长。
[期刊] 第三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陆雍森  
在全球化进程中,以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驱动的知识经济正影响着各国经济增长动力和方式;信息化正把世界联成一体的网络经济,而网络化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这是新经济系统的上层特征,但其基础则是按照生态学规律运作的自然系统承载能力极限。中国的新经济应该从现状的前工业化跃过中间阶段,跨越到后工业化阶段。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使这种跨越成为可能,当然许多重大障碍是必须清除和逾越的。"先污染,后治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认识上的误区。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建设必需做到:稳定人口增长率;建立循环型经济体制;将传统的工农业改造为清洁生产和污染预防型的过程;生态环境的整治;可持续城镇体系建设、驾驭税收政策和跨越政治界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蔡增正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知识经济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是明确界定产权 ,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并不能一蹴而就。这不仅需要完善的物质基础设施 ,更需要合理的经济制度设置。为此 ,要实现我国长期经济增长 ,除去继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重视与发展科学教育及技术创新以外 ,必须改善我国的国土资源状况 ,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汪川  
本文旨在分析工业化背后的农业因素,并从工农业部门技术进步的角度探究工业化的起因。本文首先区分了两种农业生产技术,即传统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并指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下,工农业生产技术都陷于停滞;而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下,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对工业化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进而以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工业化为例,对英国工农业生产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证实了上述结论。最后,本文将工业化依赖于农业现代化的结论应用于我国工业化的实践,指出了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化存在的偏差,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于我国进一步推动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中  周勤  
全球化趋势能显著的降低绝对贫穷的数量实现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当具体分解全球化因素时,贸易自由化和信息流动是发展中国家绝对贫穷数量降低和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其他方面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另外本文也兼论了经济增长作为全球化影响贫穷的中间因子的不正确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晶  
目前关于经济全球化对贫困影响的文献相当多,但研究的结果却大不相同: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有益于缓解贫困,有学者则认为全球化将不利于贫困人口。即使有学者利用经验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而细观这些文献,我们会发现导致争论的原因主要来源三个方面:贫困概念定义的模糊,度量方法的不同以及理论模型的差异。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胡俊芳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扩展的产物。因而,发展中国家必须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贫困化。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德步  
目前我国出现的经济波动和通货紧缩 ,反映了 2 0年左右的库茨涅兹周期。根据经济周期规律分析 ,我国经济即将进入第三个库茨涅兹周期和新一轮经济增长。在前两个周期中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 ,但在新一轮周期中必将是中速增长。为迎接新的增长周期和新的经济高涨 ,我们必须实行供给创新、产业升级和培育中等收入群三大战略。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理查德·N.库珀  丁俊萍  
本文假定美国确实有一个“新经济”,将讨论其事实根据,考察围绕“新经济”的争论和证据。探讨“新经济”的出现──如果它确实存在──可能对世界上其它地区包括亚太地区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伯强  
本文详细讨论了贫困分析常用的几个概念和衡量指标 ,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建立起分析模型。进一步 ,本文提出了分解增长效应的方法和贫困减少指数 ,然后 ,本文将提出的模型、方法和指数应用于调查结果及其他官方资料 ,以分析 1 985年至 2 0 0 1年间增长与贫困减少的关系。实证结果与 1 985年以来中国贫困减少的经历相符。贫困减少指数表明 ,增长政策的选择应该使收入效应与不均等效应之和最大化 ,这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的地区提供了政策选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胡兵  胡宝娣  赖景生  
文章利用了基于Lorenz曲线进行贫困测度及其分解的方法,实证研究了1985~2003年中国农村的贫困变动,以及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贫困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不平等加剧部分地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永友  沈坤荣  
随着中国贫困结构的变化,相对贫困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本文基于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的经验数据,对中国的相对贫困问题进行了实证描述和分析。研究显示:(1)在时间上,中国的相对贫困水平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城乡内部相对贫困水平的上升速度存在差异,在空间结构上,城镇与农村的相对贫困具有共同运动的特征,不仅如此,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相对贫困与经济的发展速度有关,而与经济所处的水平没有关系;(2)中国相对贫困的产生和日趋严重主要来自于财富初始分配环节中劳动力要素价格在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而财政在减缓初始分配环节造成的相对贫困方面作用又非常有限,尤其是医疗卫生支出某种程度上还进一步扩大了相对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