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14)
2023(15123)
2022(12722)
2021(11677)
2020(10113)
2019(22729)
2018(22625)
2017(43627)
2016(23872)
2015(27113)
2014(27498)
2013(27127)
2012(25142)
2011(22484)
2010(22998)
2009(21975)
2008(22426)
2007(20888)
2006(18393)
2005(17055)
作者
(70612)
(59193)
(59171)
(56334)
(37819)
(28277)
(26998)
(22988)
(22086)
(21315)
(20107)
(19907)
(18992)
(18772)
(18523)
(18119)
(18018)
(17719)
(17346)
(17033)
(14856)
(14676)
(14450)
(13538)
(13459)
(13282)
(13270)
(13222)
(11983)
(11909)
学科
(103054)
经济(102902)
(97125)
管理(88583)
(87938)
企业(87938)
方法(45110)
数学(35338)
数学方法(34934)
(34578)
业经(32503)
(31857)
(25395)
中国(24630)
(24471)
财务(24422)
财务管理(24377)
技术(23182)
企业财务(23070)
农业(21903)
理论(19857)
(19124)
贸易(19116)
(18709)
(18592)
(18511)
(18028)
(17756)
(17257)
地方(16698)
机构
学院(356118)
大学(351969)
(146417)
经济(143285)
管理(139360)
理学(118656)
理学院(117442)
管理学(115582)
管理学院(114908)
研究(114491)
中国(89891)
(74401)
(72094)
科学(68771)
(61237)
(58531)
(57009)
财经(56096)
中心(53732)
研究所(52271)
业大(51288)
(50560)
农业(48133)
北京(46766)
(44583)
经济学(43941)
(43778)
师范(43329)
财经大学(41005)
(40737)
基金
项目(225214)
科学(177827)
研究(167233)
基金(162389)
(140144)
国家(138876)
科学基金(120187)
社会(106004)
社会科(100353)
社会科学(100322)
(89907)
基金项目(85546)
教育(77565)
自然(76728)
自然科(74977)
自然科学(74955)
(74000)
自然科学基金(73671)
编号(68998)
资助(65981)
成果(56544)
重点(50545)
(50196)
(49982)
(47708)
课题(47202)
创新(46024)
(45698)
(45483)
国家社会(43458)
期刊
(170144)
经济(170144)
研究(103623)
中国(74808)
(61652)
(57481)
管理(56394)
学报(52835)
科学(49254)
大学(40585)
教育(39222)
农业(38823)
学学(38267)
技术(35673)
(33450)
金融(33450)
业经(29087)
财经(28650)
经济研究(26050)
(24736)
(23108)
问题(22056)
技术经济(20919)
(18163)
财会(18049)
(17314)
现代(16846)
科技(16752)
商业(16727)
世界(16583)
共检索到544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化尧  
随着中国经济对全球制造网络的深度参与,本土企业在价值链中的技术能力升级成了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从全球制造网络中的后向技术传播路径分析入手,首先对技术传播的影响机制进行介绍,然后在当前企业技术能力构成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分析框架,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本人的见解。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春晖  
全球生产网络为本土企业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实现升级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低端锁定"的困境,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是建立基于网络的本土企业升级机制并选择相匹配的升级战略。全球背景下本土企业依赖自身所拥有的资源,与发达国家领先企业建立各种形式的网络联结,通过知识转移和技术学习机制不断学习并提升企业能力进而实现升级,这一过程是一个协同演化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本土企业应选择适合的网络嵌入战略和升级学习战略,其关键在于资源、网络与企业升级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郑准  王国顺  
随着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兴起,嵌入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以及集群内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但是这一过程中集群企业却往往会产生"俘获效应"并陷入"低端锁定"的不利局面。对此,基于跨国公司因素、集群环境因素和企业自身因素系统构建了导致集群企业产生"俘获效应"的三维度整合性分析框架,然后基于此分析框架并结合我国企业众多成功案例,从企业和政府角度系统提出了促进全球生产网络条件下我国集群企业规避"俘获效应"实现成功转型升级的策略选择。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王昌盛  周绍东  钱书法  
自主创新推动和国内需求拉动是本土企业在全球价值网络中实现攀升的两条典型路径,但仅依靠单个攀升动力并不能帮助本土企业摆脱跨国垄断巨头的控制。本文提出,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并非独立发挥作用,分工深化和广化将两者联系起来并形成合力,形成本土企业攀升的"第三条路径",在这条路径上,分工深化和广化为本土企业形成多样化技术路线提供了更大的价值空间,使传统意义上的点状升级演变为线状升级和网络升级,乃至进一步提升为立体推进和空间升级。本土企业可通过这条路径实现从产品价值节点到行业价值链条再到产业价值网络的攀升,并最终推动国家价值空间的整体提升。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卓越  
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例,本文考察了GVC治理模式、升级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检验了现有的理论与案例研究所蕴涵的4种对接模式。问卷调查与计量分析的结果显示:俘获型与层级型治理模式有助于企业较快地实现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但进一步升级的空间较小,因而不利于绩效提高;均衡网络型治理模式下企业升级速度稍慢,但功能升级和链升级的空间较大,有利于绩效提高;NVC中均衡网络型治理对企业升级和绩效提高没有明显的作用,而俘获型和层级型治理更有利于企业的升级和绩效提高。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强调单纯地基于GVC代工体系或NVC企业集群的工业化道路都不是中西部地区的最优选择,两者的结合可能更为现实。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戴翔  张雨  
本文在大量调研问卷基础之上,以昆山本土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从微观层面实证研究了开放条件下我国本土企业升级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经验研究表明:在有效控制企业创新活动、企业人力资本以及企业规模相关变量后,出口因素对本土企业升级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作用,从而证实了"出口中学习"效应的存在;为外资企业提供外向配套,不仅为本土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激励和可能,也为吸收跨国公司消极型和积极型"技术外溢"等提供了重要机会,从而有利于本土企业升级能力的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同样对我国本土企业升级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说明在开放条件下形成的产业集聚在现阶段所带来的技术扩散和外溢效应是显著的。结论为我们理解开放条件下本土企业...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潭   张均辉   陈伟  
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是多种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而如何提升转型绩效是当前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但学界针对此议题的深入研究尚较为缺乏。对此,首先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概念作出定义并分析其内涵要素;其次,鉴于组织、团队或个体的绩效水平会受到其能力(ability)、动机(motivation)和机会(opportunity)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动机-能力-机会”(AMO)理论框架构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绩效影响因素的组态模型;最后,采用面向全国制造企业的103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并结合典型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分析企业转型能力(企业动态能力、企业知识禀赋)、转型动机(内在转型需求、外部竞争压力)以及转型机会(政府政策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对于样本企业智能化转型绩效的组态效应。结果表明:能力、动机和机会均无法单独构成制造企业高智能化转型绩效的必要条件;存在8种会导致企业高智能化转型绩效的条件组态并可归纳为能力主导机会支持型、动机主导能力支持型、动机主导机会支持型、机会主导能力支持型和能力、动机、机会兼备型五大组态类型;有1种条件组态会导致企业非高智能化转型绩效,可归纳为能力、动机、机会兼不具备型。由此得到启示:制造企业在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须重视对自身能力、动机和机会三者情况进行综合性考量,结合实际选择合理的转型升级路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周丹   翟蕾   胡胜蓉   吴启红  
数字服务化是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略。然而,数字服务化文献呈零散状态,亟须明晰内涵、梳理脉络、识别未来方向和探索整合研究框架。本文按照内涵解析—研究演进—框架构建的逻辑,分析来源于Web of Science的数字服务化领域(2009—2022年)的227篇英文文献。研究发现:从内涵发展看,数字服务化尚未有统一界定,但可识别其内涵核心要素;从研究热点与理论演进看,数字服务化研究从关注ICT技术对企业服务创新的重要作用到剖析数字化在服务化中的作用,再到强调服务生态系统对数字服务化的重要性,理论视角从商业模式理论、价值共创理论向服务主导逻辑、服务生态系统视角演进;从研究主题看,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数字服务化情境、能力、模式、连结及结果五大主题。本文据此构建起“大数据分析能力—模块化解决方案创新—客户/供应商/政府参与—企业升级”的一个整合研究框架,为数字服务化未来研究提供借鉴与启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蒋樟生   赵梦馨怡  
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战略部署下,作为绿色转型的关键实施主体,制造企业不断利用网络嵌入和知识重组以促进其在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工作的平稳、有序推进。本文以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企业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外部技术网络嵌入的技术网络地位和网络有效规模进行测算,基于“外部合作-知识重组-节能减排”的逻辑思路分别探索外部技术网络嵌入对制造企业节能减排的直接效应,以及从知识重组视角探讨知识再创造和知识再利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技术网络地位和网络有效规模显著有利于降低合作企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知识重组能力在技术网络地位与网络有效规模对节能减排的影响中存在显著中介作用。据此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以提高制造企业节能减排成效,为推进“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徐建中  徐莹莹  
开放式创新背景下,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与外部创新群体的网络关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已广受关注。以企业资源观和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和层级回归分析方法,选取网络位置为中介变量、技术能力为调节变量,探究了企业协同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协同能力和网络位置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网络位置的中心度变量在企业协同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构洞中介作用不显著;技术能力以中心度为中介对企业协同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能够为企业网络式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燕  
从技术学习与追赶的视角,对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及汽车四个产业的成长历程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制造业在技术学习与追赶中呈现出四个特点,即制造工艺先于研发能力进步、本土市场竞争"有控制"但部分"失控"、"制度型市场"提供重要的学习追赶空间、新型举国体制取向。这些特点背后的逻辑遵循有:多元利益主体的复杂动态博弈、部分协调失败与短期绩效目标对战略的叠加性侵蚀、分散的行政决策模式和地方分权体制等几重制度安排。研究结果对我国推进制造业掌握核心技术再造优势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唐春晖  
主流企业升级理论研究具有两种视角,一种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重要性,另一种强调作为网络资源的外部网络环境的重要性。本文融合资源基础观和社会网络观,对全球生产网络背景下企业内部资源、网络联结与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内部资源与本土企业升级正相关,业务关系嵌入性对基础类资源与企业升级间关系存在显著调节作用,但全球网络联结对本土企业升级并未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对于本土企业在全球背景下进行内部资源的积累和网络联结的构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鸿磊  黄速建  包龙飞  
技术创新能力及潜力对于商业模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具有刚性需求。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既要重视分工深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与协同创新,更要重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即商业模式创新。本文通过跨产业边界构建生产者、消费者与合作伙伴三方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网络"形成了六大创新模块,并结合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典型实例,深入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可选择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别晓竹  侯光明  
在梳理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三维架构和发展循环,从价值创造能力演化的角度揭示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内因。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由组分能力、结构能力和动态能力三维构成。企业持续获得竞争优势的内因不是静态的某一种能力,而是价值创造能力的动态迁移,使企业避免由于发展循环减慢而进入衰退期,以短期竞争优势的不断更新获得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唐春晖  唐要家  
本文对本土汽车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结果表明,在国内市场本土企业经营效率明显低下,在国外市场本土企业产品尤其是轿车和零部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本土汽车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是封闭的生产组织体制和跨国公司的分割式产业组织布局,导致本土汽车制造业陷入升级的"低端锁定诅咒"。为此,中国本土汽车制造业应通过生产组织体制的创新,实现在全球制造网络当中的将本土制造优势和国际技术创新资源的有机协同,逐步获得汽车产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掌控汽车产品的"价值势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