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09)
2023(16306)
2022(13623)
2021(12311)
2020(10135)
2019(22891)
2018(22386)
2017(43187)
2016(23450)
2015(25981)
2014(25945)
2013(25669)
2012(23886)
2011(21600)
2010(22302)
2009(21154)
2008(21205)
2007(19409)
2006(17706)
2005(16486)
作者
(67561)
(56140)
(55930)
(53184)
(36051)
(26792)
(25357)
(21686)
(21204)
(20454)
(19424)
(18783)
(18223)
(18143)
(17744)
(17169)
(16675)
(16401)
(16313)
(16236)
(14126)
(13975)
(13605)
(12985)
(12714)
(12621)
(12575)
(12568)
(11201)
(11050)
学科
(104215)
经济(104078)
(93497)
管理(85805)
(82628)
企业(82628)
方法(36750)
(33743)
(33655)
业经(33187)
中国(29889)
数学(27683)
数学方法(27387)
(26109)
地方(24477)
农业(23439)
(22820)
财务(22779)
财务管理(22744)
企业财务(21599)
技术(20304)
(20073)
(19357)
贸易(19340)
(18790)
(18620)
(18424)
银行(18394)
理论(18085)
(17893)
机构
学院(342335)
大学(336070)
(147434)
经济(144397)
管理(134240)
研究(116992)
理学(113489)
理学院(112273)
管理学(110849)
管理学院(110173)
中国(92628)
(73343)
(71604)
科学(66121)
(58504)
(56265)
(55933)
财经(55742)
中心(53201)
研究所(51830)
(50368)
业大(46478)
北京(45571)
经济学(43816)
(43724)
(43514)
农业(43458)
师范(43352)
(42191)
财经大学(40680)
基金
项目(213408)
科学(170879)
研究(162299)
基金(154649)
(132399)
国家(131129)
科学基金(114562)
社会(105188)
社会科(99899)
社会科学(99873)
(84845)
基金项目(80842)
教育(74165)
自然(71241)
(69781)
自然科(69605)
自然科学(69591)
自然科学基金(68426)
编号(66017)
资助(62498)
成果(54601)
(50256)
重点(48011)
(47604)
(46942)
课题(46825)
(44993)
国家社会(43181)
创新(43051)
(42871)
期刊
(180016)
经济(180016)
研究(109658)
中国(76836)
(59982)
管理(56836)
(54098)
科学(44945)
学报(44266)
教育(39915)
(39097)
金融(39097)
农业(36671)
大学(35515)
学学(33378)
业经(31429)
技术(31373)
财经(28506)
经济研究(27539)
(24625)
问题(23032)
(21008)
(18823)
技术经济(18520)
世界(17546)
现代(17322)
国际(17197)
商业(16446)
经济管理(15732)
财会(15434)
共检索到546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霍忻  
本文从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视角出发,选取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分析对象,从经济效益、质量安全、品牌影响、消费偏好四个维度分析了不同类型经济体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的强弱。结论显示:全球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可划分为卓越型质量竞争力、恢复型质量竞争力、潜力型质量竞争力和沉寂型质量竞争力等四个梯队。相比美国、德国、日本等卓越和恢复型质量竞争力国家,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处于潜力型和沉寂型质量竞争力国家梯队,制造业质量存在经济效益不高、质量安全隐患大、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和质量偏好低端化等瓶颈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魏巍  
文章使用GML指数构建2011—2020年黄河流域86个城市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指数,并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出各城市制造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合作强度,同时辅以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二次指派程序法(QAP)对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合作强度逐渐增强,表现出“马太效应”和“高高—低低”集聚现象;同时合作网络的密度逐渐提升,中上游地区制造业的绿色发展依赖于下游地区的辐射带动。(2)青岛、济南、郑州、西安、鄂尔多斯等城市作为合作网络中的“领导者”和“中心行动者”,影响着制造业合作网络的构建,进而带动其他城市制造业的绿色发展。(3)根据对外依存性将城市划分为外向型、均衡型和内聚型;权力层次上分为核心领导者、次核心领导者、一般合作者和边缘合作者。(4)空间关系、经济效益、政策法规和地区制造业承载力对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显著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博雅  
总结我国创新型制造业四点特征事实,剖析技术水平提升、技术效率变化、物质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在其中的驱动作用,考察要素市场对创新型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提出支持创新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由技术水平提升的单轮驱动转换到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提升的双轮驱动、加快完善各地区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体系等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唐红祥  张祥祯  吴艳  贺正楚  
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结合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和国际竞争力理论,从供给侧、需求侧的角度探索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互动的结构和内容。制造业发展质量系统包括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三个子系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系统包括出口竞争、市场份额和产业内贸易三个子系统,依据这两个系统,评价和测度了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发展水平,并根据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来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构建互动指标和耦合的互动模型,采集2001-201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两类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皆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略微下降的发展趋势,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呈现"倒U"型模式,目前属于中级协调阶段,制造业发展质量系统在金融危机过后发展较为平稳,但国际竞争力系统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2)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增量的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较明显的"强-弱-强"M型小波动趋势,系统之间的互动发展呈现很明显的"倒U"型模式,相较国际竞争力,制造业发展质量目前改变了依靠增量推动的经济模式,进入较为平稳的"保质"发展模式。(3)预测结果显示,要坚持"保质"的经济模式,实现互动发展的稳中有增。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闵连星  罗茜  林明辉  
服务化已成为制造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概念进行梳理,并结合产业链和产品-服务关系提出了四种服务化模式;从不同服务化模式涉及的服务类型出发,系统地对服务化的生态效应进行探讨;同时对制造企业服务驱动因素进行归纳,提出"环境-资源-治理"分析框架,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苗圃   张宁  
本研究通过构建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TOPSIS的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常州市武进区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现状。重点分析了该市先进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电网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根据研究结果相应提出以下发展对策:优化产业园区建设、健全人才配置机制、促进科技金融发展、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环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国福  唐炎钊  
"经济内外双循环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为了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以及地方政府竞争的作用关系,本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基本处于绝对脱钩状态;(2)金融发展和对外开放均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推动作用。(3)地方政府竞争有助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并且对外开放与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正向的交互影响;(4)地方政府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本研究主要探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外双循环驱动因素,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总结和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叶琪  黄茂兴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共发生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制造业转移浪潮,带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全球竞争体系中,使全球制造业转移与全球竞争格局变动呈现出历史的耦合性和作用—反馈—扩散的耦合机制。全球制造业转移呈现出转移方向多向性、转移内容多样性、转移规模扩大性和转移目标壁垒性等趋势,将引起全球竞争格局中竞争地位、参与主体、驱动因素、红利格局等极大的变化。中国应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通过挖掘新红利、加快融入高端环节、应对全球贸易保护壁垒以及培育多元化竞争主体,在制造业转移浪潮中提升全球竞争地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程倩  田晖  
本文利用2002-2018年中国与78个样本国制造业贸易的面板数据,从规模、结构、效率层面实证分析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直接效应;并以创新的中介效应为切入点,厘清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将创新划分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考察创新作为中介变量的根本途径。研究表明:(1)进口竞争对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的直接效应是非线性,在规模层面为"U型"影响,在结构和效率层面为"倒U型"影响;(2)创新在进口竞争与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关系间发挥了中介效应,在规模和结构层面为部分中介,在效率层面为完全中介;(3)模仿创新是进口竞争影响中国制造业规模和结构发展的的中介变量,而自主创新是进口竞争影响中国制造业规模、结构和效率的的中介变量。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贺正楚  曹德  吴艳  
依据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和产业国际竞争理论,从国内供给和国际需求的角度对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进行分析。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分别从产业和产品的角度对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互动结构和路径进行探讨,构建互动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模型探讨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系统之间、系统内部互动的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实证表明,一是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发展效益、中高端产业结构、市场配置、创新潜力(专利)与国际竞争力的贸易竞争指数、比较优势、国际市场份额、规模经济形成了有效互动,但制造业发展质量的发展速度、创新商业化、创新潜力(科技经费投入强度)对上述系统的互动有较弱的抑制作用。二是服务保障对制造业发展质量系统和国际竞争力系统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未发挥生产服务业的效率提升作用。因此,为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国际竞争力的互动,应该从国内供给侧入手,注重制造业发展质量内部经济发展质量系统、效率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平衡发展,对生产服务业的供给结构进行优化。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志平  刘焕龙  王泽忠  李经纬  罗成为  史震敌  杜宝贵  高洪成  
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严峻变化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解决新时期面临的各种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辽宁作为我国工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其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仍处于甚至被锁定于低端位置,需要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作用,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实施差异化财税政策、从财税角度保障企业资金链稳定、完善其他配套政策等,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薛惠锋  万里洋  董会忠  
通过构建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随机前沿生产测度模型,选取2006—2014年全国31省市制造型企业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测度各地区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时空演化与聚类特点,利用回归分析检验全国、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总体呈不断攀升之势,但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按照效率值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间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值存在较大差异,青海、甘肃、西藏水资源效率值最低;水资源量与制造业需求增速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情况下,东部地区制造业环保形式不容乐观,中部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薛惠锋  万里洋  董会忠  
通过构建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随机前沿生产测度模型,选取2006—2014年全国31省市制造型企业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测度各地区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时空演化与聚类特点,利用回归分析检验全国、东、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总体呈不断攀升之势,但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按照效率值将其划分为四个等级,各等级间制造业全要素水资源效率值存在较大差异,青海、甘肃、西藏水资源效率值最低;水资源量与制造业需求增速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情况下,东部地区制造业环保形式不容乐观,中部地区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仍需提高,西部地区科技研发投入力度亟需加强。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胡国良  
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魏作磊  李丹芝  
以珠三角9城市2000年~2010年的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发展生产服务业对珠三角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均具有正相关关系。因而这些城市应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服务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