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20)
- 2023(11088)
- 2022(9116)
- 2021(8030)
- 2020(6861)
- 2019(15161)
- 2018(14746)
- 2017(28712)
- 2016(15135)
- 2015(16757)
- 2014(16563)
- 2013(16473)
- 2012(14976)
- 2011(13409)
- 2010(13652)
- 2009(13318)
- 2008(13539)
- 2007(12318)
- 2006(10988)
- 2005(10387)
- 学科
- 业(78589)
- 企(72681)
- 企业(72681)
- 济(72044)
- 经济(71927)
- 管理(65807)
- 方法(30301)
- 财(27153)
- 业经(27059)
- 农(24445)
- 贸(22002)
- 贸易(21991)
- 数学(21773)
- 数学方法(21648)
- 易(21363)
- 务(20058)
- 财务(20040)
- 财务管理(20021)
- 企业财务(18925)
- 制(18756)
- 农业(17330)
- 技术(16579)
- 中国(15242)
- 体(14904)
- 划(14151)
- 策(13668)
- 理论(12925)
- 体制(12822)
- 和(12752)
- 企业经济(11263)
- 机构
- 学院(231097)
- 大学(225140)
- 济(108233)
- 经济(106520)
- 管理(93552)
- 理学(80470)
- 理学院(79756)
- 管理学(78892)
- 管理学院(78456)
- 研究(72717)
- 中国(58446)
- 财(52247)
- 京(45602)
- 财经(41064)
- 科学(39184)
- 经(37205)
- 农(37160)
- 江(35695)
- 所(35403)
- 经济学(33516)
- 中心(32528)
- 研究所(31322)
- 业大(30591)
- 经济学院(30469)
- 财经大学(30174)
- 农业(29011)
- 商学(28294)
- 北京(28073)
- 商学院(28039)
- 州(27261)
- 基金
- 项目(146898)
- 科学(118743)
- 基金(110470)
- 研究(110088)
- 家(94389)
- 国家(93577)
- 科学基金(82782)
- 社会(74689)
- 社会科(71154)
- 社会科学(71142)
- 基金项目(57974)
- 省(56716)
- 自然(51618)
- 自然科(50488)
- 自然科学(50478)
- 自然科学基金(49671)
- 教育(48544)
- 划(45759)
- 资助(44169)
- 编号(42428)
- 业(35206)
- 制(34331)
- 创(34235)
- 部(33770)
- 成果(33182)
- 重点(32598)
- 国家社会(31975)
- 发(31435)
- 创新(31123)
- 教育部(29638)
- 期刊
- 济(123896)
- 经济(123896)
- 研究(70236)
- 财(44239)
- 中国(41994)
- 管理(40554)
- 农(35965)
- 科学(29048)
- 学报(27963)
- 农业(24974)
- 大学(23095)
- 融(22508)
- 金融(22508)
- 学学(22317)
- 业经(21950)
- 财经(21131)
- 技术(20390)
- 经济研究(20002)
- 贸(18363)
- 经(18293)
- 问题(17434)
- 国际(16444)
- 业(15840)
- 教育(14792)
- 世界(13977)
- 技术经济(13951)
- 现代(12447)
- 财会(12433)
- 商业(12196)
- 会计(10638)
共检索到351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蒋为 宋易珈 李行云
研究目标:从生产阶段入手对全球制造业生产分工的演变、分布与贸易效应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基于改进后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采用1995~2015年BTDIx数据库与WIOD数据库,识别全球生产分工的演变,基于二元边际的角度对全球制造业生产分工对贸易增长的影响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全球不同经济体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分工格局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中国主要嵌套于中间阶段与最终阶段,且中间阶段正逐步取代最终阶段的主导地位。全球制造业生产分工对于不同的经济体参与生产分工的方式表现出分化的发展趋势,美国、德国等经济体生产的本国化趋势明显,而中国则向中间阶段与最终阶段集中,成为新时期全球化生产的最主要推动力。研究创新:从生产工序的划分角度出发提出一套全新的全球制造业生产分工分析框架。研究价值:为识别不同经济体在全球生产分工中的位置提供了有力的研究工具,对分析全球贸易衰退的动因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鲁慧鑫 冯宗宪
利用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数据,分析数字贸易限制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数字贸易限制显著抑制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基础设施领域限制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消极影响最大,电子交易限制、知识产权限制以及其他限制次之,支付系统限制不显著;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技术行业受数字贸易壁垒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扩展分析表明,随着制造业服务化和行业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受数字贸易限制的消极影响越突出。基于此,应适度放宽数字贸易限制,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
关键词:
数字贸易限制 制造业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邓慧慧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建立一个包含三区域、两部门、三种生产要素的空间均衡模型,以此分析要素分布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关系及要素密集度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主要结论是:(1)资本密集度的增加促进制造业集聚,并且在一个较大的市场,贸易成本更低时,资本的集聚倾向大于劳动力的集聚倾向,反之则资本的集聚程度低于劳动力的集聚程度;(2)当拥有更大市场的沿海的外贸优势非常大时,国内区域间贸易壁垒对东部的制造业集聚不构成影响。规模报酬递增,国内市场一体化,以及工业中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东部的制造业集聚,而国际贸易自由化,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要素和制造业的平衡分布;(3)潜力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东伟
借鉴Lall(2000)及OECD(2008)的方法,利用1995~2006年三位数《标准国际贸易分类》数据,本文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并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1)从贸易统计上看,中国制造业出口的技术结构已经由低技术制造业转向了高技术制造业。(2)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汽车、化工和机械等中技术制成品出口为主不同,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低技术制成品和高技术制成品,其中低技术制成品以纺织、皮革和鞋类为主,而高技术制成品则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产品为主。(3)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与发展中经济体更为相似,特别是向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不断趋同;与发达经济体...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于畅 邓洲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持续抬头,中美贸易摩擦趋于常态化,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应对新挑战成为重大课题,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浓厚研究兴趣。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表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赶超与攀升无疑是此轮中美贸易摩擦的"催化剂",虽然中美贸易摩擦不会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业的赶超态势,但其负面影响也在逐步显现。中国依托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制造业高速增长的基础条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转变制造业贸易方式、推动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主动整合资源和加速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制造业应对贸易摩擦和提高分工地位的有效途径。未来研究应更多关注中美贸易摩擦的"典型事件",并基于客观数据分析其影响;从宏观视角向微观视角拓展,系统跟进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业的现实影响;适应环境变化,关注中国制造业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的策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秋红 赵乔
利用OECD-Ti VA数据库和KPWW附加值贸易核算框架,测算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地位指数和国内附加值,衡量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附加值贸易现状,并构建面板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附加值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较高,但分工地位偏低,国内附加值提升缓慢。劳动密集型行业国内附加值最高,知识密集型行业最低。中国陷入了价值链"低端锁定"的窘境。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与国内附加值正相关,且影响最大,通过加深参与程度提高国内附加值的前提是提高贸易地位。发挥要素禀赋优势和鼓励科研创新有利于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石建勋 陈亚楠
基于贸易增加值分解框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文章构建了全球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探究了其整体结构及动态演化趋势,并实证检验了网络特征对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的影响。研究发现:(1)全球贸易网络聚集度逐渐增强,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的贸易重心逐渐向东亚转移。(2)贸易网络特征能够显著提升GVC分工水平。具体来看,网络出度中心度对GVC分工的提升效应在中低技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更强,主要对前向参与GVC分工产生影响;而网络入度中心度的提升效应在高技术制造业和发达国家更强,主要对后向参与GVC分工产生影响;网络联系强度在发达国家作用更强;网络异质性在中低技术制造业、发展中国家更明显;金融危机爆发显著削弱了网络联系强度对GVC分工的提升效应。(3)贸易网络特征主要通过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三个渠道来促进GVC分工水平提升。文章为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价值链跃升提供了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霞
量化评估"全球化效应"是贸易研究领域亟待突破的重要现实问题。在包含"时变距离变量"的结构引力模型中纳入国内贸易成本因素以全面考量"全球化"对跨国贸易成本和国内贸易成本的影响,使用时变距离效应估计系数的变化率(即"距离效应变化率")捕捉1997—2018年期间全球化对全球具有较强工业竞争力的国家之间制造业贸易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在引力模型贸易效应估计中引入国内贸易成本因素是解决"距离之谜"的关键,能够更为准确地捕捉全球制造业贸易中的"全球化效应";全球制造业贸易中的"全球化效应"具有明显的行业和国家异质性,其中行业视角下的经验估计揭示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化"慢化"的趋势,国家视角下的经验估计揭示了金融危机后全球化效应的逆转、深化、慢化、显现等四种不同的发展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制造业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服务要素的供给,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制造业的投入率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的需求率都在发挥正向促进作用。本文构建非竞争性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发现OECD国家非常注重本国传统优势制造业发展,其在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优势产业服务化转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和服务包的纵向服务化升级。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 进口贸易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海波 姚蕾
本文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利用OECD-WTO联合发布的TiVA统计数据,定量评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国家的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对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对一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这种正向影响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更为显著;对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总体进口复杂度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国际分工促进作用更强。中、高技术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复杂度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效应更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祝嘉良 方颖
随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深度融入以及全球贸易格局的不稳定性加剧,中国制造业如何应对供应链风险、实现“稳链”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利用OECD数据库1995至2018年投入产出数据,对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生产风险来源进行测算,并考察中国参与多边贸易合作对制造业“稳链”的作用。研究发现,来自采矿业与计算机、电子和光学设备行业的供应链生产风险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风险来源之一,对这两个重点部门中间品的国外依赖度过高也是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生产风险的主要成因。通过分析这两个重点部门主要中间品来源国的销售风险及其与中国的政治关系,本文发现在当前的全球贸易格局动态下,加强金砖国家合作与RCEP构建是解决中国制造业“稳链”问题的理想选择。本文还从增加值视角对中国制造业的供应链生产风险进行再测算,发现增加值传递过程中的“中转国”同样可能造成“断链”的风险,这进一步强调了多边贸易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有效补充了现有的供应链风险评估框架。
关键词:
供应链生产风险 制造业稳链 多边贸易合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霞
研究目标:围绕中美贸易摩擦对全球制造业相关行业贸易和生产的异质性影响进行机理分析、经验估计和效应模拟。研究方法:基于Anderson和Wincoop(2003)的结构引力模型在行业层面上阐述中美贸易摩擦对制造业格局的影响机理;使用2002~2016年的经验数据估计各行业的贸易替代弹性;将行业贸易替代弹性等经验估计值引入反事实模拟,使用Anderson等(2015)的GEPPML方法模拟中美贸易摩擦经济效应的行业异质性。研究发现:中美贸易摩擦敏感行业中贸易政策(RTAs和进口关税)的出口效应和产出效应有非常明显的异质性。总体来看,美国发动贸易摩擦对其实现"重塑经济独立"的目标没有实质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中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步伐;推进RCEP的生效实施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中国对策;中美贸易摩擦和RCEP的实施可能会为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RCEP成员国相关制造行业的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研究创新:绝大多数贸易政策效应研究直接选取截面数据进行反事实模拟,没有考虑经验事实中不同行业贸易替代弹性的差异;现实中贸易摩擦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聚焦敏感行业进行行业层面的深入研究有更好的现实意义。研究价值:为后续中美贸易摩擦效应评估和对策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证范式的借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沈鸿 顾乃华
本文首先梳理了服务贸易开放促进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路径:种类效应、数量效应、价格效应和资源再配置效应。其次,从服务贸易数量和服务业对外开放政策两个角度构建了服务开放对制造业各行业的开放渗透率,用DEA-曼奎斯特(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制造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以2004—2011年28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指标度量下,服务贸易开放均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分组回归模型显示,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服务开放生产率效应显著存在,技术
关键词:
服务贸易开放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沈鸿 顾乃华
本文首先梳理了服务贸易开放促进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路径:种类效应、数量效应、价格效应和资源再配置效应。其次,从服务贸易数量和服务业对外开放政策两个角度构建了服务开放对制造业各行业的开放渗透率,用DEA-曼奎斯特(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制造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以2004—2011年28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指标度量下,服务贸易开放均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分组回归模型显示,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服务开放生产率效应显著存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则不然。本文认为,在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失衡,制造业产业升级需求紧迫的情况下,适度推进服务开放进度,有利于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升级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服务贸易开放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余长林 杨国歌
基于1999—2018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考察贸易条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条件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异质性分析表明:贸易条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并且贸易条件改善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积极影响,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综合技术效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金融危机前贸易条件改善对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显著抑制作用,金融危机后贸易条件改善对综合技术效率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贸易条件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科研投入强度路径实现的。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贸易条件 研发投入 制造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两岸贸易利益的分配——基于两岸制造业贸易附加值的研究
美国对外制裁的制造业贸易效应研究
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研究——基于区分加工贸易和非加工贸易的国际投入产出表
中美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程度与地位分析——兼论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价值链分工的影响
中国制造业省际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
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环境效应及中国的对策
基于区域服务贸易协定深度的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重构效应研究
中国制造业全球生产网络位置如何影响国际分工地位?: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