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02)
2023(10953)
2022(9321)
2021(8691)
2020(7308)
2019(16380)
2018(16122)
2017(30700)
2016(15814)
2015(17296)
2014(16366)
2013(15588)
2012(13809)
2011(12150)
2010(11853)
2009(10640)
2008(9889)
2007(8224)
2006(6784)
2005(5498)
作者
(39249)
(33014)
(32722)
(31052)
(20959)
(15698)
(14645)
(12735)
(12523)
(11262)
(11113)
(11066)
(10297)
(10244)
(9891)
(9777)
(9727)
(9441)
(9313)
(9255)
(7733)
(7706)
(7682)
(7655)
(7361)
(7274)
(7044)
(6946)
(6405)
(6399)
学科
(62762)
经济(62706)
管理(51347)
(48584)
(42545)
企业(42545)
方法(30632)
数学(26196)
数学方法(25826)
技术(17058)
中国(15781)
(15652)
(15614)
业经(14893)
环境(13117)
技术管理(12484)
(12269)
理论(12230)
地方(11493)
(10760)
农业(10725)
(10562)
(10368)
贸易(10362)
(10109)
财务(10075)
(10064)
财务管理(10057)
(9817)
金融(9816)
机构
学院(208101)
大学(207509)
(88835)
管理(88277)
经济(87350)
理学(77973)
理学院(77231)
管理学(76027)
管理学院(75610)
研究(62669)
中国(46757)
(41068)
(38870)
科学(36246)
财经(32144)
中心(30271)
(29512)
(28582)
经济学(28118)
业大(27969)
(27303)
(26362)
师范(26144)
(25526)
经济学院(25402)
研究所(25215)
北京(24661)
财经大学(24412)
商学(24097)
商学院(23883)
基金
项目(152528)
科学(124201)
研究(114256)
基金(113714)
(97981)
国家(97194)
科学基金(86614)
社会(76329)
社会科(72587)
社会科学(72574)
基金项目(60756)
(59905)
自然(54894)
自然科(53669)
自然科学(53659)
教育(52800)
自然科学基金(52723)
(49992)
编号(44443)
资助(43863)
(38001)
创新(34581)
重点(34280)
(33981)
成果(33529)
(32883)
国家社会(32592)
教育部(30283)
人文(30037)
课题(29950)
期刊
(89354)
经济(89354)
研究(56055)
中国(36239)
管理(34057)
(30197)
科学(27459)
学报(26507)
教育(22402)
大学(22010)
(21765)
学学(20787)
技术(20350)
(15720)
金融(15720)
财经(15546)
农业(15350)
业经(14865)
经济研究(14268)
(13482)
科技(12048)
问题(11391)
技术经济(11002)
(9370)
资源(9194)
商业(9091)
理论(9084)
现代(9043)
(8940)
(8868)
共检索到2854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福  苟尤钊  
全球创新中心应该是一个世界性的新创意、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的产生中心,是全球创新生态体系中重要的创新供应与扩散区域或城市。它不仅有着强大的产生新知识、新技术的科技研发能力,更拥有把握、引导未来市场潜在需求,将知识和技术商业化、产业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能力。它强调科学技术的认知与经济双重价值。因此,在知识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交汇的场域,必然集聚着大量的创新型企业,以及高校、科研机构、风投资本。这些主体之间形成知识与价值交汇的创新网络,构筑自生长性的创新生态。并以日本通产省为案例,从创新生态视角反思日本在连续"失落"中创新活动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中国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创建全球创新中心提供借鉴和启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贵  刘雪芹  
借鉴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场理论,以生态场视角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作用机理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创新生态场"活化"了创新生态系统内部要素,场内追赶竞争力、合作外溢力、环境根植力及外力以正向动力或负向阻力形式作用于生态系统的内部网络,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不断螺旋上升和演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曙虹  黄丽  杜德斌  
该文首先总结了三螺旋理论中大学、企业、政府三类创新主体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解析各创新主体和要素的特征以及创新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以硅谷为例,从实践上深入探究这一独特、高效且持续引领创新发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构过程和机理。研究认为硅谷创新体系的形成是各种创新主体、要素与创新环境良性互动的结果,其中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引擎"企业、奋发有为的政府是硅谷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密集的风险投资、大量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并催化各类创新活动的产生,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孕育了硅谷持续创新的土壤。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李春艳  肖国东  刘海波  
目前,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多从网络观、系统观、制度观等视角来进行分析,很少有从企业之间的关系即组织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事实上,不深入到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找出影响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高的障碍因素,也就无法探寻提升我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途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阮建青  王凌  李垚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了区域间技术创新差异?本文从基因视角对区域间技术创新差异给出了新的解释,我们认为用遗传距离代表的区域间基因差异会显著影响技术创新程度的差异。利用1988~2009年中国省际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遗传距离对中国区域间技术创新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绝对遗传距离和相对遗传距离均对技术创新差距有显著正向影响,即遗传距离越远的区域其技术创新的差距也越大。本文进而检验了遗传距离对技术创新差距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遗传距离并非通过智商上的差异导致创新差异,而是通过影响人群交流从而影响技术创新差异。本文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薛求知  王辉  
本文对跨国公司R&D的全球分散化和R&D的国际战略联盟两种技术创新全球化行为进行了简要回顾。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对这些行为的解释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试图运用企业知识理论,从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利用的角度来解释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行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明  林正静  
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既能反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动力来源、又能协调创新要素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四链"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这是一种跨组织共生式协同创新发展新范式。其核心是由科技导向型产业链、科技创新链、科技资金链、科技服务链构成的"四链",通过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协同建设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于这个理论框架,在对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进行客观研判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罗珉  曾涛  周思伟  
商业模式的定义在理论界有多种不同的理解,然而,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尚缺乏完整研究。本文作者归纳了商业模式的不同定义,提出了一种新的概念解释;同时,作者用经济租金理论来分析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行为,通过深入研究,作者对企业经济租金的几种形态做出了分类,分析了企业在不同条件下获得经济租金的形式,从理论上解释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行为的内外在驱动力。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王永   谭灏哲   马君  
人工智能开始取代技术岗位,加剧了资质过剩在组织中的存在,而智能驱动的创新日益决定企业存亡,引导资质过剩员工立足岗位创新是因应之策。然而,创新作为高失败风险的活动,被领导喝止是一种常态,资质过剩者会不会冒着抗令风险持续创新?鉴于资质过剩员工具有重塑自我价值的动机以及开展创新必备的时间精力保障,本研究基于心理抗拒理论,考察了资质过剩感与抗令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内在职业目标与证明自我能力动机对两者关系的影响。本研究对长三角地区16家企业486名员工进行二阶段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资质过剩感对抗令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2)内在职业目标正向调节资质过剩感与抗令创新之间的关系;(3)证明自我能力动机正向调节资质过剩感与抗令创新之间的关系且部分中介内在职业目标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本研究揭示了资质过剩的员工具有抗拒心理和恢复积极自我的强烈动机,也为管理实践中有效发挥员工资质过剩感的积极作用、适度引导员工抗令创新行为提供了启发。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高闯  关鑫  
本文从价值链创新的理论视角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方式进行清晰、系统的解释,并根据企业商业模式的不同形成方式对其进行系统分类。此外,本文还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及演进机理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了解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本土企业进行适当的、有效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庞瑞芝  刘东阁  
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化与企业创新之间是否存在悖论,数字化是否必然促进企业创新?文章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通过构建数字化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模型,阐述了数字化通过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当数字化低于拐点时,数字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而当数字化高于拐点时,数字化会抑制企业创新;异质性影响机制上,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倒U型影响效应在高新技术行业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行业以及吸收能力强企业、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数字化追赶型企业和后进型企业,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倒U型影响效应只存在于领先型企业中。数字化硬件投资与企业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但数字化软件投资却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文章拓展了数字化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当前企业更好借力数字化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贵  吕长青  
由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程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愈发的显著,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20112015年的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与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所测得的区域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对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的时间维度,并不存在两年及以上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对外开放会对产品创新阶段的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贵  吕长青  
由于区域内创新资源的有限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程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愈发的显著,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2011~2015年的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别与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所测得的区域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对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的相关关系,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的时间维度,并不存在两年及以上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对外开放会对产品创新阶段的创新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会促进知识创新阶段创新效率的提高。最后,在协调系统内部各生态位之间的发展关系时,应注重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对两个阶段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郑江淮  郑玉  
本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框架下,基于中国的实践,提出新兴经济大国中间产品创新驱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机制与路径,即利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获取发达经济体中低端中间产品外包,通过国内生产体系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引致国内中间产品的创新,实现进口替代,进而引发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以及来自发达经济体的知识溢出与研发合作。上述机制共同推动着中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持续攀升。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制造业中间产品创新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对间接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作用、对高技术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口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有一定的负向效应,但随着中间产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负向效应明显下降;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过程中,随着中国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和本土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中间产品创新对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正向影响增强。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尤其是促进创新、知识和科技服务贸易自由化;提高国内创新体系效率;扩大高技能劳动力教育供给与国际研发合作;提高国内中间产品R&D投入强度,逐步降低对G5发达经济体中间产品的依赖,释放国内巨大市场规模的效应,持续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党力  杨瑞龙  杨继东  
本文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强烈反腐败为背景,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讨论了反腐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寻求政治关联和提高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两个互为替代的手段。反腐败由于增加了企业谋求政治关联的相对成本,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创新激励。在反腐败政策出台以后,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的研发支出显著增加,反腐败促进了企业创新。进一步研究表明,反腐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会随着企业性质的不同而变化。对于国有企业,反腐败只能促进其高管有从政经历的企业的创新:对于非国有企业,反腐败对企业创新具有更普遍的正向影响。同时,反腐败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具有省级层面的异质性,反腐败越强的省份,有政治关联的企业的创新水平增幅越大。本文从政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