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05)
2023(3122)
2022(2593)
2021(2666)
2020(1992)
2019(4606)
2018(4796)
2017(7368)
2016(5058)
2015(5666)
2014(5804)
2013(4962)
2012(4570)
2011(4293)
2010(4546)
2009(3998)
2008(3713)
2007(3608)
2006(3393)
2005(2924)
作者
(10425)
(8580)
(8516)
(8330)
(5440)
(4235)
(4189)
(3534)
(3277)
(3219)
(2906)
(2863)
(2818)
(2716)
(2716)
(2716)
(2609)
(2600)
(2557)
(2531)
(2360)
(2157)
(2120)
(2113)
(2017)
(1973)
(1913)
(1876)
(1822)
(1751)
学科
教育(18732)
(10999)
经济(10868)
中国(10609)
理论(8555)
管理(6359)
教学(5439)
(5060)
企业(5060)
(4957)
(4845)
方法(4360)
(4234)
业经(3899)
(3829)
发展(3688)
(3663)
(3645)
社会(3595)
(3566)
政治(3426)
思想(3336)
研究(3280)
改革(3170)
高等(3103)
思想政治(3017)
政治教育(3017)
治教(3017)
德育(2992)
经济理论(2842)
机构
大学(62657)
学院(57329)
教育(26130)
研究(24819)
(19830)
师范(19799)
师范大学(16641)
(15880)
经济(15276)
(15126)
管理(14998)
科学(13052)
理学(12772)
理学院(12475)
管理学(12106)
管理学院(11944)
(11751)
中国(11138)
职业(10900)
研究所(10607)
北京(10565)
(10231)
教育学(10217)
技术(9829)
中心(9559)
(8822)
(8206)
(7567)
教育学院(7506)
职业技术(7416)
基金
研究(34167)
项目(34092)
科学(28881)
教育(24784)
基金(21425)
社会(21168)
社会科(18446)
社会科学(18437)
成果(17204)
(17184)
编号(16913)
国家(16831)
课题(15101)
(14243)
(14105)
科学基金(13924)
(13336)
规划(11207)
项目编号(10175)
基金项目(10131)
(9897)
(9897)
(9880)
教育部(9508)
重点(9267)
研究成果(9253)
(8916)
(8863)
阶段(8845)
(8624)
期刊
教育(45043)
研究(29819)
中国(23022)
(19316)
经济(19316)
职业(10640)
技术(8529)
技术教育(6900)
职业技术(6900)
职业技术教育(6900)
大学(6410)
学报(6229)
(6207)
科学(6031)
高等(5233)
(5034)
论坛(5034)
管理(5002)
成人(4781)
成人教育(4781)
(4711)
高等教育(4654)
(4372)
学学(4154)
比较(3778)
发展(3776)
(3776)
职教(3624)
财经(3442)
农业(3320)
共检索到1003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全球化时代产生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公民社会需要全球公民。全球公民不仅生活在全球化时代,更要具有全球意识和人类关怀,并愿意为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发展、全球的公平与正义、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采取积极的行动。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是全球化时代赋予公民教育的新使命。全球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并愿意为全球和人类的发展而积极行动的负责任的公民的教育,包括人权和人道主义教育、全球意识和全球责任教育、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咏吟  
公民社会的建立,极大地释放了公民的创造力。城市发展与乡村建设,使得我们的时代走向城乡互动的审美时代。城市的高度技术崇拜,使城市的空间变得富有想象力。乡土的经济限制与文化限制,激发人们向往城市生活空间,但城市的空间完全无法满足公民的需要。乡土空间的解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公民的生活需要。当乡土联系城市变得快捷,城乡才形成了真正的审美互动;如何建立城乡之间的和谐空间,考验着公民社会的审美想象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卢丽华  
"全球公民"教育作为一种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新教育话语,在全球化迅速蔓延的今天已开始备受关注。"全球公民"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发展为各国有效应对全球性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路径。探究"全球公民"教育思想生成与发展的当代状态,创新其理论内涵,对于当前世界各国公民教育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曹辉  
公民伦理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基础性构成,它形成并作用于公民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呈现了个人以公民身份与其他公民进行交往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则。作为公民德性核心要素的民主、平等、责任、信任等价值观念,是公民社会伦理生态结构中的主导元素。现代公民教育通过创设有意义的公民生活情境,以交往、对话和协商为主要方式,促进了公民道德理性水平的提升,是公民社会构建伦理生态的重要推动力量。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宋效峰  
近三十年来东南亚地区公民社会逐渐兴起,其参与行为除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外,也日益对东盟地区治理产生影响。国家层面的变化是地区治理转型的基础,治理范式的兴起也使公民社会得以把这两个层面进一步联系起来。随着传统东盟方式的调整,地区公民社会逐渐成为东盟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相关方,并以第三轨道形式参与东盟相关决策。公民社会参与使东盟治理结构得到改善,共同体意识得到加强,以人为本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公民社会与东盟的合作关系已初步形成,但受制于自身及环境因素,公民社会尚不能根本改变现有的国家中心主义。未来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发展关系,需要考虑该地区一体化过程中不断加强的社会维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无论从发展逻辑还是现实而言,中国公民社会的生长已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或者说公民道德教育既是公民社会的重要构成,又是公民社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因为公民社会的生长在根本上依赖于良善公民的呵护和捍卫,而良善公民的养成则依赖良好的教育。就当下的公民道德教育而言,若要担负起推动中国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使命,需要它在反思自身的基础上培育公民的边界意识、义务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举止。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冯朝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托马斯·海贝勒  宾建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学术界兴起了一波关于公民社会的讨论。文章围绕三个主要假设而展开。第一,公民社会的基础结构正在渐进演变,文章从企业文化、公民文化、话语文化和日常文化四个场域进行了探讨。第二,这些结构是自上而下由党和国家启动的。第三,正在兴起的是一个威权的公民社会类型。文章的结论是,中国不会自动地产生一个名副其实的公民社会,但也许会强化民主结构并因此推动未来向公民社会转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马卫红  
公民社会与治理理论是学界解释中国城市社会转型的两种主流理论视角。公民社会和治理理论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各有所指,二者虽相互交叉、密切相连,但仍旧有各自清晰的学术脉络和使用语境。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理论解释性文献的分析表明,国内学者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两种理论,并对两种理论进行了有别于西方传统理解的再阐释。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江永华  
脱离了民族和国家属性的公民是不存在的,我们要培养的全球公民其完整内涵是"中华民族与世界眼光"的集合,故而从这一角度对留学进行再认识,用历史的眼光揭示留学的三种境界,把握海外留学的三个前提和四项原则,正确认识培养全球公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饶舒琪  
全球公民教育的理念备受争议,究其原因,与人们对全球公民概念存在的三重困惑有关。从公民身份即地位的角度而言,虽然全球政治共同体的缺失造成全球社会的难以想象,但全球公民的合法地位源自紧密人际关系的保障,全球公民教育具备合法性;从公民身份即权利的角度而言,虽然全球政治共同体的缺失导致公民身份实质意义的空洞,但权利和义务更新了内涵版图,最基本的人权和义务充实全球公民教育的内容;从公民身份即认同的角度而言,虽然全球认同潜藏着消弭国家认同的风险,但多元认同话语已获认可,全球认同需建立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对全球公民教育的理解不应囿于传统的民族国家框架,它也并非国家公民教育的替代性存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高振宇  
世界公民教育旨在将全球儿童塑造成理想的世界公民,与国际理解教育等项目相比,它尤其重视儿童改造世界的主体性力量,强调参与、行动与变革。在乐施会的推动下,世界公民教育以融入模式和全校参与的形式扎根于世界各地,并与各种儿童本位的教学法相配合,从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个维度,有利提升了儿童的综合素养。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实有必要引入世界公民教育。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姜英敏  于帆  
日本的"全球公民教育"在数十年过程中发展出多种实施模式。这些模式在"全球公民教育"的基本理论以及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分歧,且对日本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厘清日本"全球公民教育"的理论脉络,分析其理论争鸣状态的原因及其特征,为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汉卫  
公民社会在我国的迅速成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校道德教育应当根据紧密结合中国公民社会的特点做出自己的选择。从"传统与现代、积极和消极、形式和内容、封闭和开放"的角度来看,公民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公民道德教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首要之选;合作型的公民社会取向要求培养公民的合作意识、协商和对话精神;我国公民社会的文化传统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内容选项";我国公民社会的初始性、差异性决定了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品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