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30)
2023(3971)
2022(3212)
2021(3253)
2020(2493)
2019(5926)
2018(5869)
2017(8997)
2016(6307)
2015(6995)
2014(7136)
2013(6215)
2012(5932)
2011(5649)
2010(6072)
2009(5349)
2008(5234)
2007(4820)
2006(4488)
2005(4109)
作者
(15791)
(13208)
(13129)
(12618)
(8552)
(6274)
(6052)
(5280)
(4956)
(4946)
(4616)
(4580)
(4309)
(4301)
(4262)
(4254)
(4125)
(3976)
(3881)
(3852)
(3615)
(3408)
(3247)
(3237)
(3132)
(3097)
(3027)
(2831)
(2830)
(2672)
学科
教育(18768)
(14477)
经济(14449)
中国(10805)
(8827)
管理(8802)
(7294)
理论(7178)
(6148)
教学(5769)
(5522)
企业(5522)
方法(4839)
(4646)
农业(4434)
发展(4221)
(4098)
数学(3845)
数学方法(3693)
(3482)
研究(3480)
(3335)
思想(3285)
改革(3215)
技术(3161)
高等(3149)
世界(3125)
业经(3119)
政治(3089)
思想政治(2889)
机构
大学(85797)
学院(79969)
研究(35163)
教育(28206)
(23630)
师范(23520)
(22934)
经济(22179)
科学(21416)
管理(20682)
(20493)
师范大学(19727)
中国(18553)
(18256)
理学(17740)
理学院(17308)
研究所(16933)
管理学(16650)
管理学院(16465)
(14093)
北京(13784)
中心(13609)
(12797)
技术(12797)
(12522)
职业(11932)
(11070)
教育学(10806)
(10690)
业大(10539)
基金
项目(50295)
研究(43561)
科学(40974)
基金(33141)
(28978)
教育(28945)
国家(28560)
社会(24560)
社会科(22853)
社会科学(22848)
科学基金(22742)
(20394)
(20203)
编号(20160)
成果(20155)
课题(17853)
基金项目(16299)
(15312)
重点(13556)
自然(13108)
(13043)
规划(13036)
资助(12992)
自然科(12796)
自然科学(12789)
自然科学基金(12560)
(12328)
(12262)
教育部(11718)
项目编号(11581)
期刊
教育(46515)
研究(34487)
(26368)
经济(26368)
中国(26192)
学报(13064)
(12032)
科学(11947)
职业(11077)
大学(10904)
技术(9967)
学学(8530)
农业(8384)
(7325)
技术教育(7164)
职业技术(7164)
职业技术教育(7164)
管理(6519)
(5959)
论坛(5959)
(5238)
高等(5224)
成人(4866)
成人教育(4866)
(4659)
金融(4659)
高等教育(4616)
(4282)
财经(4269)
(4262)
共检索到131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饶舒琪  
全球公民教育的理念备受争议,究其原因,与人们对全球公民概念存在的三重困惑有关。从公民身份即地位的角度而言,虽然全球政治共同体的缺失造成全球社会的难以想象,但全球公民的合法地位源自紧密人际关系的保障,全球公民教育具备合法性;从公民身份即权利的角度而言,虽然全球政治共同体的缺失导致公民身份实质意义的空洞,但权利和义务更新了内涵版图,最基本的人权和义务充实全球公民教育的内容;从公民身份即认同的角度而言,虽然全球认同潜藏着消弭国家认同的风险,但多元认同话语已获认可,全球认同需建立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对全球公民教育的理解不应囿于传统的民族国家框架,它也并非国家公民教育的替代性存在。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洋  臧玲玲  赵成  
全球素养的本质属性体现在OECD和美国掌握着主导全球素养发展的国际话语权。全球素养的推广旨在巩固西方社会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优势,包括培养掌握未来国际话语权的精英阶层、传播并渗透西方的全球化思想以及实现资本的全球化与利益最大化。全球素养以新自由主义和人力资本价值取向为依托,体现出明显的经济导向和工具属性。我们要理性、警惕地审视隐藏在西方社会所倡导的全球素养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渗透,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文化自信和可持续发展观,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全球素养教育理论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次林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以万人比计,北京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每万人中考上北大、清华的大约是91人,上海是37人,而在高考大省山东只有5人,河南有4人,广东3人。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孙蔚  
对刚进入高职院校大门的新生而言,鲜明的职业定向、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型、就业主导下的学习定位、新环境的适应等等,无不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认知和适应是人必备的最基本的两大素质,能否顺利渡过适应期,对高职新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若有些问题认知错误或处理不当,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帮助高职新生尽快地了解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实现角色认同,更好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事关每位高职新生的成长。高职院校抓住高职新生教育的“最佳期”施以针对性教育,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杨明利  张宁生  
近十多年来,全纳教育一直是特殊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纵观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程,尽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全纳教育在实践中所面临的社会学范式危机、心理学困境,乃至班级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都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反思全纳教育,认识到全纳教育并非唯一、万能的特殊教育模式,进而辩证地对待我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问题。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健生  陈元龙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是,学术研究和政策治理实践中的误解误用,导致学前教育实践无所适从,甚至影响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开展。将"学前教育小学化"与国外使用的schoolification进行比较发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概念命名缺少逻辑检验,概念内涵模糊不清。厘清小学化概念,需要"悬置"相关价值判断,明确概念的事实描述。"小学化"的价值判断涉及学前教育功能,但是目前学前教育功能的争论不断,学前教育实践中的功能定位摇摆不定。从"儿童发展中心"观点看,将儿童发展置于中心地位,有利于密切儿童与其他教育因素的联系,引导学前教育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保障儿童健康,促进儿童发展。结合早期教育的国际趋势以及国内外学前教育功能定位的差异来看,小学"零起点教学"是一个充满歧义的议题,引发了幼小衔接面临家长质疑和幼儿园困惑的双重挑战,亟需树立"儿童发展中心"立场才能成功应对。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申  
反向收购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的不统一,导致了其会计处理的特殊性。通过对具体示例的分析发现,基于现有会计处理规定的反向收购会计处理存在权益结构与法律规定的冲突、子公司增发的处理困惑、少数股权的处理困惑,提出综合考虑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协调两者的冲突编制新的调整分录的建议。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黄申  
反向收购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的不统一,导致了其会计处理的特殊性。通过对具体示例的分析发现,基于现有会计处理规定的反向收购会计处理存在权益结构与法律规定的冲突、子公司增发的处理困惑、少数股权的处理困惑,提出综合考虑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协调两者的冲突编制新的调整分录的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何莽  夏洪胜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史文崇  刘茂华  杨大志  
在周以真的倡导下,国内外一些教育机构积极推进计算思维教育,其教学工具、测量工具得到发展,同时也暴露出各种教育活动之间差异较大、教育效果实证不足等问题。从对计算思维内涵的认识、计算思维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策略、测量工具、测量结果、迁移效果等方面对国际社会计算思维教育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计算思维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不足以有效支持计算思维教育,存在许多困惑和博弈;计算思维教育不能速成,反对零基础的计算思维教育,应从知识传递入手,结合学习者的认知基础,遵从思维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不赞成分离式教育,提倡融入式教育;建议形成研究团队开展多项研究和实验,形成逐层递进的教学体系,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反对将计算思维教育简单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袁同凯  田振江  
教育民族志是运用民族志的调查技术与方法研究文化传播,尤其是学校教育及其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或者一种文本叙述形式。在取得田野调查收获的同时,也会产生语言、参与程度与角色转换、性别和年龄、田野调查技术、田野伦理道德与责任等方面的困惑。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今民族志研究面临的挑战。有必要尝试一些新的收集和分析民族志资料的方法或途径,创新教育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拓展教育民族志研究范围,从而达到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民族教育的目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桂琴  孔欣  
我国统计数据总体上是可信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无庸置疑,当前统计数据无论从生产到使用都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从使用的角度,近几年来全社会对统计数据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统计数据走进百姓生活的速度越来越快,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曾建勋  
不惑之年的困惑曾建勋(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北京100038)AbstractTheprocessofdevelopingChina'sS&Tinformationserviceoverthepast40yearsarebrieflydescribed...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包春华  
关注学校管理实务是本刊的重要方向。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编发来自学校管理实践的真实案例,通过具体事件,展开深入讨论,在多元视角下透视学校管理的精微之处,达到启发思维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目的。欢迎读者供稿和参与讨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冷余生  
以北大精神为代表的中国大学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主导的学术自由的精神。近50多年来,中国大学精神的传统既有传承,也有失落,当前面临着独立性与依附性,学术性与功利性两大矛盾。为了发扬学术自由的精神,必须坚持大学的独立性,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正确处理学术性与功利性的关系。同时,为了改善大学精神的制度环境,很有必要制订我国专门的《保障学术自由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